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今年上半年面對嚴峻風險挑戰,全國上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中國經濟運行先降後升、穩步復甦。”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7月16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場預期總體向好,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有哪些亮點,抓實“六穩”“六保”的同時,釋放了哪些政策紅利,下半年中國經濟又將會呈現出怎樣的走勢?對此,人民網財經專訪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半年報”進行解讀。
成績來之不易
GDP增速由負轉正 主要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上半年經濟由負轉正,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各主要經濟體二季度雙位數下滑背景下,我國經濟實現了3.2%的正增長,成績來之不易。”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研究員劉英表示,上半年,我國在有效控制疫情下扭轉了經濟下行勢頭,在穩步復工復產下,經濟出現趨勢性向好特徵。二季度由負轉正,表明經濟正走上穩步復甦的軌道。
從季度看,指標明顯改善。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3.2%,由一季度下降6.8%轉負為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8.4%轉為增長4.4%;服務業增加值由一季度下降5.2%轉為增長1.9%;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個百分點;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0個百分點。
從月度看,指標逐步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服務業生產指數連續兩個月正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四個月降幅收窄,出口額連續三個月正增長。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當前供給側恢復得相對較快,從新經濟新動能來看,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表示,數字經濟和網絡經濟的持續發力正在成為增長新動能的最大貢獻來源。這反映出穩增長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有望在下半年推動中國經濟更上台階。
“二季度中國經濟迅速恢復正增長,展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表示,一季度,中國經濟遭受新冠疫情重大沖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採取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聚焦疫情防控、助力復工復產,確保了“六穩”工作的順利進展,保障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運行。
政策效應顯現
就業物價總體平穩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
“上半年,在疫情得到及時有效控制的前提上,相關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的延申在經濟恢復發展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六保’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對沖了疫情帶來的重大沖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説。
看就業——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連續兩個月小幅下降,其中25-59歲羣體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2%,比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低0.5個百分點。
看物價——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呈現趨勢回落,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8%,漲幅比一季度回落1.1個百分點;核心CPI同比上漲1.2%,基本保持穩定。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處於温和上漲區間。
“受疫情影響,服務業和消費受衝擊較大,是拖累一季度經濟下行的重要因素。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情況下,各項支持復工復產的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服務業是吸收就業最為重要的領域,促進服務業發展是實現“六保”的重中之重。數據顯示,二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實現了由降轉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也比一季度大幅收窄15.1個百分點,表明服務業和消費的恢復趨勢較為明顯。
除了用好“政策工具箱”,新經濟新動能在應對新冠疫情衝擊和經濟恢復中也發揮重要作用。許憲春指出,隨着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及人們疫情防控意識的增強,新型消費模式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由此可能釋放巨大經濟增長動能。應當借新冠疫情帶來的機遇,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模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新一重”建設被作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重要舉措。“在新冠疫情導致傳統投資需求下降的情況下,將新型基建投資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未來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和必要性,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給投資提供了有力抓手,對拉動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許憲春説。
市場預期總體向好
下半年經濟持續恢復有基礎、有支撐、有信心
要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中國經濟“下半場”該如何保持定力?
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為50.9%,連續四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連續四個月回升。表明企業信心基本穩定,對市場預期總體向好。
朱克力認為,中國經濟保持定力、開啓未來的關鍵在於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度創新,打破傳統物理邊界和要素市場化體制機制約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產業深度融合以及治理能力提升;與此同時,以推動產業融合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構築以新基礎設施為運行基礎、新生產要素為內在源泉、新市場主體為有生力量、新協作方式為組織形態、新治理體系為長效支撐,在這“五新”協同發力下有機運行的新經濟生態系統。
劉尚希強調,上半年政策趨於應急政策居多,這只是階段性的制度安排,於下半年而言,不能限於當前的政策層面,要將眼光放長遠,在改革方面着重發力,在經濟運行穩步復甦的背景下,加強改革措施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以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使短期政策有利於形成長期制度安排。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表示,下半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海外需求變動。應對這些問題,保持發展定力還是應該在擴大內需上持續加力,落實重點領域投資,全力激活城市消費、農村消費、網絡消費;推動數字化轉型,深化數字經濟革命,以此拉動各行業加快恢復;培育良性市場主體上,協助小微企業、高科技企業活下來、活得好;保障民生,穩定就業,紮實做好教育、醫療、重要商品保供穩價等工作。
展望下半年經濟走勢,劉尚希指出,考慮到潛在增長率下降的長期因素和疫情衝擊的短期因素,以及國際因素,下半年中國經濟或呈趨於平穩狀態的發展態勢,我們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要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暢通供需循環,以改革的辦法促進高水平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