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核心觀點

在疫情逐漸過去,經濟逐步回暖的過程中,政策對沖的力度顯得至關重要,而基建正是其中重要一環,全年基建增速也是市場普遍關心的問題。由於今年情況特殊,基建增速愈發難以預測,本文提供三種思路對基建增速進行估計和猜想。

第一種思路是通過預測投向基建的財政資金,進而估計基建增速。在新冠疫情衝擊下,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平衡壓力可能推動專項債較去年大幅增發,專項債將成為今年基建投資的主力輸出。除此之外,特別國債和廣義財政也有可能直接作用於基建。通過對上述幾部分增量資金的預測可以形成對基建投資增速的估計。考慮專項債、特別國債和廣義財政,預計2020年基建投資增量資金約為2萬億元,基建投資增速約為13%。這種測算方法的好處在於能夠對應到基建資金來源,對基建的測算更加簡單直接。

第二種思路是通過設定GDP的目標增速,對實現經濟增長目標需要的基建投資增速進行反推。GDP可以看成是投資、消費和淨出口的組合。簡單起見,用固定資產投資代表投資,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代表消費,用貿易差額代表淨出口。這種估計方法是通過設定全年的經濟增速目標,然後估計2020年社零和貿易差額,先倒推出全年需要的固定資產投資。由於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房地產、製造業和基建投資構成,再用類似的方法,拍出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倒推基建投資。以全年3%的實際GDP增速目標為例,在一系列假定下測算,全年基建增速約為17.4%。這種方法更像是站在決策層視角思考問題,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指標的對應問題,較多的中間環節,忽略了投資乘數等。

第三種思路是參考基建投資/GDP的歷史上限。基建投資的約束本質上來源於控制宏觀槓桿率的需要。近年來基建投資增速之所以快速下滑,主要原因是政府開始出手控制宏觀槓桿率,防範系統性風險。基建增速可能無法反映基建絕對水平對各部門債務形成的壓力,用基建/GDP來度量基建投資的強度及其對宏觀槓桿率的影響可能更為合適。如果假設2020年基建投資/GDP達到2017年的水平,那麼對應全年的基建投資增速約為15%。這個增速雖然未必是2020年基建增速的上限,但可能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考。

結論:上述三種測算方法均是基於一些假設,可對基建投資的預測提供思路和參考。但是,考慮到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較大,以致各經濟變量劇烈波動,預測難度有所提升。加上國外疫情未見明顯好轉,國內經濟復甦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基建投資的力度也尚在拿捏之中,既取決於內外部雙重因素,也受制於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和執行情況。基建始終是宏觀經濟的對沖項,適度依賴的同時更要考慮長遠的經濟發展,因此對於基建投資的預期也不宜太過樂觀。內生動力對長期增長而言更加重要,公共部門之外更需關注私人部門。

正文

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中國經濟在一季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的“深坑”給全年經濟增長目標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在疫情逐漸過去,經濟逐步回暖的過程中,政策對沖的力度就顯得至關重要,而基建正是其中重要一環,全年的基建增速也是市場普遍關心的問題。由於今年情況特殊,基建增速愈發難以預測,本文提供三種思路對基建增速進行估計和猜想。

思路一:根據基建資金測算

第一種思路是通過預測投向基建的財政資金,進而估計基建增速。基建投資根據資金來源可以分為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自籌資金和利用外資等,而預算內資金的主要來源為專項債。在新冠疫情衝擊下,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平衡壓力可能推動專項債較去年大幅增發,專項債將成為今年基建投資的主力輸出。除此之外,特別國債和廣義財政也有可能直接作用於基建。通過對上述幾部分增量資金的預測可以形成對基建投資增速的估計。

年初以來政府多次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擴大專項債發行規模。4月14日的國常會表示要再提前下達一批專項債額度,與之前兩批形成對接,且要在擴大實施前期有效政策基礎上,加大積極財政政策實施力度。4月17日政治局會議提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特意提到要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考慮到政府為對沖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在政策的推動下對專項債保持高供給,我們預測2020年全年新增專項債規模很可能突破之前預測的3.35-3.5萬億元區間,甚至不排除逼近4萬億元的可能。疫情後我們對新增專項債規模的規模進行了調整,後文有關基建增速的測算均以今年新增專項債規模3.5萬億元為前提假設。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預計專項債本身及其撬動的資金能夠為基建投資帶來1.5萬億元左右的增量。去年新增專項債規模為2.15萬億元,其中新增用於基建的比例在18%左右,即最後專項債用於基建投資的金額約為0.39萬億元。根據今年1-4月的專項債使用情況,募集資金用於狹義基礎設施建設佔比約35.51%,加上園區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等用途,廣義基礎設施建設類佔比約 41.73%。假設今年預計的3.5萬億元專項債中有40%用於基建,疊加專項債資金1:1.5倍撬動基建投資的比例,今年基建較去年將有1.5萬億元的增量資金。

如果特別國債或廣義財政也能為基建投資貢獻5000億元資金,今年基建投資增速約將達到13%。特別國債或政策性銀行可能在今年發揮更多作用,前文推算出專項債提供的增量資金約為1.5萬億元,若疊加特別國債或廣義財政5000億元,預計今年全部的基建投資增量資金約為2萬億元。去年的基建投資規模為15.1萬億元,按此測算,2020年的基建投資增速約為13%。這種測算方法對應到基建資金來源,對基建的測算更加直接。

思路二:根據GDP增速倒推

第二種思路是通過設定GDP的目標增速,對實現經濟增長目標需要的基建投資增速進行估計。根據國民收入恆等式Y=C I G NX,並將政府購買G分散到消費C和投資I中,GDP可以看成是投資、消費和淨出口的組合。簡單起見,我們用固定資產投資代表投資,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代表消費,用貿易差額代表淨出口。這種估計方法是通過先設定全年的經濟增速目標,然後估計2020年社零和貿易差額,再倒推出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由於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房地產、製造業和基建投資構成,再用類似的方法,拍出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倒推基建投資。

以全年3%的實際GDP增速目標為例,在下述假定下測算,全年基建增速約為17.4%。計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首先通過全年CPI同比和PPI同比的預測值合成GDP平減指數,名義GDP增速的預測值約為4.1%。在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和貿易差額同比收縮30%的假設下,需要7.5%左右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才能實現4.1%的名義GDP增速。計算基建投資增速。如果我們忽略房地產、製造業和基建以外的其他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且全年房地產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大致為6.8%和1%,那麼需要全年基建投資到達17.4%才能夠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拉昇至7.5%。

倒推法更像是站在決策者的視角,可能更符合政府決定基建支出的思路。從決策者的視角來看,政府支出,尤其基建支出是提振總需求最直接的方式。在經濟遭遇外生衝擊時,政府希望合理預測經濟的下行壓力,並通過基建實現一定的對沖,使經濟回到正常的增長路徑。對於力度的把握而言,最好的情形是既要達到穩經濟的效果,又不能用力過猛,透支日後的經濟增長潛力。因此,倒推法的思路更符合政府的目標。

倒推法存在一些問題,可能使估計結果受到影響。投資、消費、淨出口的常用經濟指標無法與GDP一一對應。根據統計局解釋,固投不等同於支出法GDP中的固定資本形成,社零不等同於最終消費支出,貿易差額不等同於貨物與服務淨出口。因此,用固投、社零和貿易差額來估計GDP本身就存在一定問題。需要預測的中間變量較多,會不斷增大最終的基建投資預測誤差。通過倒推法,就需要排除GDP中基建以外的其他經濟變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這些經濟變量進行預測。由於今年情況特殊,經濟變量的波動普遍上升,不同的機構或投資者可能給出不同的預測,在到達最終預測結果的同時,這些中間變量的預測誤差都需要合成進入基建投資的預測誤差中,可能導致預測誤差被大幅放大。被忽略的乘數效應。基建投資可以通過需求帶動其下游產業生產和投資,也會通過一些更間接的聯繫如土地財政的邊際放鬆影響到其他產業,帶來經濟更大程度的增長。如果採用倒推法估計基建投資增速,那麼隱含的假設是在其他經濟變量的估計中已經考慮了基建的影響,而這顯然是難以做到的。

思路三:參考基建/GDP的歷史上限

基建投資的約束本質上來源於控制宏觀槓桿率的需要。基建支出總是對應宏觀負債,如果資金來源於專項債,則對應政府部門的負債;如果資金來源於土地財政,則對應居民部門負債;如果資金來源於城投公司的負債,那麼就對應企業部門的負債。過去快速增長的基建投資不僅借道城投和非標,增加了政府部門的隱性債務,還通過土地財政間接導致居民部門加槓桿。近年來基建投資增速之所以快速下滑,主要原因是政府開始出手控制宏觀槓桿率,防範系統性風險。2018年,在監管大幅強化的背景下,我們看到基建投資增速大幅放緩,基建投資/GDP開始逐年下降,這就意味着經濟已經開始依靠GDP的不斷增長來持續消化宏觀槓桿。

基建投資/GDP的上限可能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用一個指標來估計基建發力的強度,基建投資增速可能並不是十分合適。以2018年和2019年為例,雖然基建投資增速大幅下滑,但基建投資的絕對水平仍然遠高於過去的年份。相比之下,09年基建投資增速雖然一度達到50%左右,但是在GDP中的比重仍然低於2014年以後的年份。因此,用基建/GDP來度量基建投資的強度及其對宏觀槓桿率的影響可能更為合適,2016-2017年出現的基建投資/GDP上限可能也是決策層在通常情形下不願觸碰的,在控制宏觀槓桿的考量下,會對政策進一步加碼形成阻力。除此之外,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基建項目數量的約束和短期的基建施工能力也可能是基建/GDP上行有頂的原因。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如果假設2020年基建投資/GDP達到2017年的水平,那麼全年的基建增速約為15%。基建投資與名義GDP的比值在2017年達到歷史上限16.8%,如果我們以這個比例來測算今年的基建投資,沿用名義GDP增速4.1%的假設,那麼2020年基建投資約為17.4萬億元,同比增速約為15%。15%的基建增速並不意味着基建投資的上限,但可能是基建投資增速基於歷史經驗的阻力點。財政部長劉昆在《求是》雜誌上刊文提到:“財政支出規模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匹配,不受管控的支出擴張既不現實,也會給長遠發展留下隱患”。如果今年的基建投資力度能夠突破這個阻力點,那麼從圖1中簡單來看,基建投資力度相對於上年的邊際提升就堪比09年了。

結論

上述三種測算方法均是基於一些假設,可對基建投資的預測提供思路和參考。但是,考慮到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較大,以致各經濟變量劇烈波動,預測難度有所提升。加上國外疫情未見明顯好轉,國內經濟復甦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基建投資的力度也尚在拿捏之中,既取決於內外部雙重因素,也受制於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和執行情況。基建始終是宏觀經濟的對沖項,適度依賴的同時更要考慮長遠的經濟發展,對於基建投資不宜太過樂觀。內生動力對長期增長而言更加重要,基建之外居民消費和私人部門投資也倍受決策層關注。

市場回顧

利率債

資金面市場回顧

2020年4月30日,銀存間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大體上行,隔夜、7天、14天、21天和1個月分別變動114.50bps、21.88bps、12.18bps、31.31bps和0.79bps至1.87%、1.93%、1.83%、2.34%和1.88%。國債到期收益率漲跌互現,1年、3年、5年、10年分別變動2.88bps、1.16bps、-0.17bps、3.71bps至1.15%、1.44%、1.79%、2.54%。上證指數漲1.33%至2860.80;深證成指漲1.97%至10721.78;創業板指漲1.92%至2069.43。

央行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合理充裕水平,2020年4月30日不開展逆回購操作。

流動性動態監測

我們對市場流動性情況進行跟蹤,觀測2017年開年來至今流動性的“投與收”。增量方面,我們根據逆回購、SLF、MLF等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國庫現金定存等規模計算總投放量;減量方面,我們根據2020年3月對比2016年12月M0累計增加14718.34億元,外匯佔款累計下降7346.22億元、財政存款累計增加2404.25億元,粗略估計通過居民取現、外佔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動性,並考慮公開市場操作到期情況,計算每日流動性減少總量。同時,我們對公開市場操作到期情況進行監控。

可轉債

可轉債市場回顧

5月6日轉債市場,平價指數收於87.41點,上漲0.28%,轉債指數收於116.71點,上漲0.21%。242支上市可交易轉債,除輝豐轉債停牌,東風轉債、搜特轉債、同德轉債、維格轉債和雷迪轉債橫盤外,162支上漲,74支下跌。其中,凱發轉債、金力轉債和千禾轉債領漲,英科轉債、藍盾轉債和天目轉債領跌。240支可轉債正股,除張家港行、海印股份和百川股份橫盤外,195支上漲,42支下跌。其中金力永磁、寒鋭鈷業和晶瑞股份領漲,孚日股份、天目湖和*ST輝豐領跌。

可轉債市場周觀點

4月最後一週轉債市場表現不俗,特別是沉寂許久的科技板塊在最後幾個交易日頗有捲土重來之勢。我們在《可轉債市場2020年二季度展望:是否會有些驚喜》中所提到的逆週期思路第一條便是科技板塊。

回望4月轉債的走勢,就是在空間與效率中間博弈,好在調整後的市場給予相對明確的結構性機會。市場步入5月,預計仍舊逃脱不了這一框架的桎梏,沿着我們在二季度展望中的判斷,5月很可能就是驚喜下半場的演繹。

近期由於轉債市場炒作之風盛行,我們原始計算的股性估值或是離散度指標突然飆升已經有所失真。我們去掉迷你規模標的後修正了上述指標,雖然數值明顯回落,但還是位於相對較高水平。總體高估值料會壓制市場整體的獲利空間,5月我們依舊不對獲利空間做出太高預期,這也是我們把行情定義為下半場的主要緣由之一。但是離散度同樣位於高位,這一指標在當前市場極具指導意義,説明溢價率的內生分化明顯,換而言之不少標的估值水平其實並不高,這些標的構成了5月驚喜的主要來源。

回到正股邏輯,市場頗有一些風格切換的意味。我們對此的理解是,科技等板塊的大邏輯並沒有受到疫情的明顯衝擊,只是短期需求不足、盈利壓力、估值過高等因素主導了這一輪調整。若長邏輯不出現大的變化,短期的衝擊邊際已經反映較多,則板塊的回暖也值得期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短期的盈利問題並沒有改變,雖然預計業績層面度過最差的Q1後會環比改善,但是估值的短期匹配度不佳終究是一座大山形成上方的壓制。我們認為在5月科技板塊依舊是驚喜的重要一方面,還可能是正在兑現的驚喜,操作上建議重點留一些業績相對可靠的標的,其餘標的存一些見好就收的思維。

正股需求端的邏輯在4月末受到了較大沖擊,提醒投資者要考察估值與業績的匹配度,但是這些正股短期業績確定性較高,轉債溢價率較低、彈性較大,其價值並不會立刻消失。操作思路上,建議收縮戰線為主,大消費標的的同質化現象其實很嚴重,不少標的處於同一行業,大可以精選一下持倉。需求端基建後續可能有接棒表現,基建公募REITs試點可能只是一個開端。

另外,在上週的《可轉債週報20200427——把握好當前市場行情的定位》中我們新晉提示關注服務業,出發點依舊是逆週期思維,同時在關注標的中也加入了相應的個券,表現尚可接受。我們相信這樣的機會在5月並不會少見,核心思路在於正股前瞻與轉債安全墊。繼續關注上游供給側擾動的可能機會以及轉債高YTM思路下的擇券。若逆週期思路板塊皆有所表現後,可能就是驚喜下半場的落幕之時。

新券可以重點關注瀚藍轉債。

高彈性組合建議重點關注東財轉2、常汽轉債、紅相轉債、福特轉債、樂普轉債、博特轉債、希望轉債、顧家轉債、天目轉債、至純轉債。

穩健彈性組合建議關注順豐轉債、海大轉債、永高轉債、新泉轉債、博威轉債、深南轉債、高能轉債、裕同轉債、仙鶴轉債、索發轉債。

風險因素

市場流動性大幅波動,宏觀經濟增速不如預期,無風險利率大幅波動,正股股價超預期波動。

股票市場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轉債市場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57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信證券:預測基建投資的三種思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