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也“私募”?風險等級竟然是……

  聽説過基金有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但銀行理財,也分公募和私募了?

  事實上,據第三方機構普益標準統計,近兩年裏銀行私募理財發行量已超過1.4萬隻,今年以來已發行了近6000款私募理財產品。

  吸引投資者關注的是,私募銀行理財究竟是什麼?和私募基金相比有何區別?更為好奇的是,購買私募銀行理財會不會血本無歸?

  “嚴苛”的准入條件

  “知道‘私募’,知道‘銀行理財’,但不知道‘銀行私募理財’。”這是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對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的印象。其根本原因在於,不同於銀行公募理財,私募產品面向羣體較窄,對投資者有資產要求,且產品的購買門檻也都比較高,因此只有少量客户符合購買條件。這也決定了此類產品“知名度”不高。

  不僅如此,這樣“嚴苛”的條件,在近兩年還有所加強。2018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即“理財新規”),與此前下發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銜接,共同構成銀行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循的監管要求。其中,理財新規對銀行私募理財的要求所有提高。

  “理財新規提高了私募理財准入門檻,使得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與產品風險相匹配。”普益標準研究員郭全毓表示,原有規定下各產品的投資起點是由發售銀行自行決定,而在新規下,投資起點因產品類型而有所不同,其中權益類、商品和金融衍生品類的門檻最高,投資於單隻該類產品的金額需不低於100萬人民幣。

  不僅如此,理財新規對私募理財產品的發行對象也做了限制,增加了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經歷和資金實力的要求,使得投資者在自身的風險承受範圍內選擇產品,更好的保護投資者權益。再者,理財新規還要求理財產品不能投資於無金融牌照機構所發行的產品。郭全毓表示,該規定最核心的影響在於,理財產品不能直接或間接的投資於私募基金產品,因為私募基金不能被認為為持牌金融機構,這也側面降低了私募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

  另外,理財新規在私募理財產品的投向上還增加了集中度和槓桿率的限制。例如單一股票不得超過其所有流通股的30%,非標債權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理財的到期日或開放式理財的最近一次開放日,且單一非標債權餘額不超過銀行淨資本的10%,同時單隻私募理財產品的槓桿率不超過200%。

  在業內專家看來,理財新規對私募理財客户羣體進行了更嚴格的篩選,同時對產品的投向和運作有所要求,使產品風險和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更加適配。

  中低風險產品佔多數

  在不少人眼裏,“私募”似乎和高風險劃上了等號。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從普益標準公佈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在理財新規後所發行的1.4萬餘隻私募銀行理財產品中,固收類產品仍是核心種類,佔比83%,是各類銀行的主力產品。混合類產品雖然位居第二,但發行量佔比僅為15%,其中股份制銀行所發行的混合類產品佔比60%。權益類產品發行量排名第三,僅佔比2%,且有60%的產品由國有銀行發行。可見,儘管是私募性質的銀行理財產品,但仍以債權投資為主要策略。

  就私募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來看,二級(中低)風險的產品數量最多,佔比70.4%;一級(低)風險的產品數量排名第二,但僅佔17.2%。整體來看,私募理財以較低風險產品為主。對於個人和機構投資者來説,平均而言投資四級(中高)風險的產品門檻最低,個人投資起點均值為107萬元,機構投資起點均值為100萬元。另外,對於四級以下的產品來説,機構的投資起點整體要高於個人投資起點,而對於四級、五級的產品來説,則情況相反,這反映出機構對於私募理財的風險偏好相對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從產品公佈的相關業績表現來看,四級風險產品的預計業績表現要優於五級風險產品,前者公佈的收益率為6.28%,五級產品的預計收益率為5.03%。對於風險等級為一至三級的產品而言,隨着風險等級的上升,所公佈的預期收益表現也逐漸上升。另外,三級風險產品的投資期限最長,二級風險產品其次,四級風險產品的投資期與二級風險產品接近。

  “銀行理財的投資人整體來看風險偏好較低,大部分人追求的是資產的穩健增值。當前固收類產品仍佔據私募銀行理財的主導地位,發行量佔比超過80%,而風險較高的權益類產品發行量僅佔2%。”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陸勝斌看來,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當前的投資思路仍未擺脱原來低風險的追求。

  購買前需認清產品

  有觀點認為,隨着理財子公司在權益類產品上的發力,未來銀行私募理財的數量或會增加。對此,不同專家的看法有所差異。

  “長遠來看,私募銀行理財產品數量的增加將是必然趨勢。”陸勝斌表示,隨着A股市場的進一步成熟、投資者教育的不斷深入、淨值型產品的持續市場化,銀行理財客户的風險偏好將會逐步上移,進而也能打開權益類產品的發行空間。

  不過,在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理財子公司在權益類產品上的發力主要針對的是公募理財產品,私募理財產品原本就可以投資權益類資產,所以未來私募理財產品數量不會因此而增加,銀行的私募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及規模主要取決於其私銀客户數量及資產規模。

  與此同時,劉銀平提醒,相比公募產品,銀行私募產品淨值波動較大,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求較高。“在購買之前需要了解清楚理財產品的投資範圍和比例,如果是已經成立的開放式老產品,可以瞭解其歷史業績情況。”她説。

  “投資者如果想要購買私募銀行理財,需要關注理財的產品類型、投資期限、風險等級等信息,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風險偏好,以往追求保本的固定思維需要打破,這對投資的分析判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陸勝斌表示,除此之外,還需要關注理財產品的各項手續費,因為投資人的收益均是費後的,故而需要避免選取管理費、業績提成過高的理財產品。

  郭全毓也提醒,私募理財產品的投資風險也會隨風險等級增加而上升,對於高風險產品在極端情況下也是有可能出現大幅虧損的情況,因此在購買產品時應當認真閲讀產品説明書,在自身承受範圍內選擇適宜的產品。(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5 字。

轉載請註明: 銀行理財也“私募”?風險等級竟然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