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週刊 記者 | 王飛
一邊是定增市場的積極認購,一邊是保薦承銷業務的擴張,這都將增厚券商今年的整體業績。但需要注意的是,保薦業務方面,老牌券商更有優勢;承銷業務方面,幾個頭部券商佔據了較大市場份額。
市場一直對券商基本面向好空間充滿期待。僅以第一創業為例,公司在7月21日發佈非公開發行股票報告書。公司募資額在兩市今年以來定增公司中排在第30位,但不多的認購對象中卻有5家券商的身影。從券商參與定增的整體情況看,今年以來券商參與定增認購的金額已是去年同期的近30倍。
大規模參與定增能夠增厚券商利潤,而保薦承銷業務的擴張也有同樣效果。以承銷業務為例,今年以來,券商整體承銷金額同比增長近30%,承銷收入同比增加逾60%。但在保薦業務方面,老牌券商更有優勢。
定增市場回暖
券商認購同比增近3倍
作為重要的配套融資政策,再融資政策廣受市場關注,自誕生便受到市場參與者的追捧,定增市場也反響熱烈。然而自2016年下半年監管趨嚴以來,定增市場開始明顯降温。據Choice金融終端統計,2016年獲配機構合計認購金額達1.49萬億元,然而到2017-2019年,則分別為1.18萬億元、0.69萬億元和0.62萬億元。但《紅週刊》記者注意到,進入今年以來,隨着再融資鬆綁新規靴子落地,定增市場回暖跡象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29日(下同),獲配機構合計認購金額已達0.39萬億元,同比增長5.41個百分點。尤其是券商通過定增“入股”上市公司最為積極。據記者統計,目前已有22家券商參與了上市公司的定增,同比增長266.67%,認購金額高達63.88億元,同比增長2879.77%。其中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和中信建投三個頭部券商認購金額居前,分別為11.00億元、10.81億元和10.40億元,合計佔比一半以上。
部分券商更是藉此進入了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名單。以第一創業為例,7月21日,公司42億元的定增落地,實際募資總額約為41.37億元,共涉及9名認購對象,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和浙商證券五家券商均位列其中。從獲配股份數量來看,分別為4500萬股、3333萬股、3333萬股、3333萬股、和3000萬股,其中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均成為了第一創業的前十大股東。
在積極認購的同時,券商的融資意願也變得迫切。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券商已通過發行企債融資合計8109.3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4168.70億元,同比增長94.53%。其中中信證券的發行規模最大為1005.00億元,包括“20中證15”、“20中信證券CP007”和“20中信證券CP008”等在內的28只企債。另外,招商證券、華泰證券、中信建投、中國銀河和海通證券的發行規模也均在500億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仍有2370.00億元的企債發行預案尚未實施。這也就是説,券商在定增市場熱度或仍有大量“活水”保温。
券商參與定增項目“冷熱不均”
電子行業項目較多且收益明顯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券商參與的定增事項共有75次,整體來看,電子、化工和有色金屬行業的公司最受券商青睞,分別上榜15次、13次和13次,而這也將使券商獲得不俗的收益。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這三個行業的累計整體漲幅分別為35.71%、19.59%和15.82%,而同期滬指的漲幅為8.01%,即使滬深300指數也要比漲幅最少的有色金屬行業低1.60個百分點。
具體到公司層面,本次統計的券商定增市場共涉及37家上市公司,其中格林美定增引來的券商最多,包括國泰君安、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和紅塔證券等在內共有6家,國泰君安更是進入了公司的前十大股東名單。按照格林美5月20日定增的股份上市時4.57元/股計算,目前這6家券商已獲得21.82%的收益。但這僅是一部分收益,一般而言,定增市場有折價的“安全墊”,即增發價格相對於增發時的市場價格往往有着較高的折價,而格林美增發股份的發行價格被定為3.82元/股。這表明,截至目前,認購格林美的6家券商已獲得45.74%的收益。
然而,由於鎖定期(一般6個月)的限制,未解禁賣出就不是最終收益,甚至有可能跑輸指數。以去年增發股份上市的情形為例,共有140次定增事項,涉及114家上市公司,自增發公告至今,這些上市公司的平均漲幅約為8.53%,而去年滬指的漲幅卻為22.30%。需要注意的是,以去年增發時的發行價格為基準,目前這些公司中已有57家處於破發狀態,其中折溢價率(發行價格按照前復權計算)最大的是聯創股份,為-57.12%。
當然,也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收益。如今年以來發布增發實施公告的公司,其平均漲幅約為14.72%,跑贏滬指6.71個百分點。同時,今年以來僅有11家公司處於破發狀態。而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職業投資人也曾坦言,目前已進入了牛市的第二階段。這就是説,隨着市場的持續走牛,券商的積極認購將會為其提升更大的獲利空間。
承銷保薦業務也在快速擴張
對頭部券商更加有利
除了積極認購的收益,券商的保薦和承銷業務也在向好發展。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券商整體的首發承銷保薦費用為97.54億元,而去年同期為53.58億元,同比增長82.05%。
細分來看,保薦業務方面,今年以來在滬深兩市上市的公司已達162家,這一數據不僅是去年同期的1.59倍(102家),同時也在直追去年全年的水平(203家)。而作為上市公司的保薦人,僅從基數上來看,券商受益明顯。並且隨着註冊制的不斷推進,在上市條件變得寬鬆的情況下,IPO的速度或將保持下去甚至出現大幅提升。
具體到證券公司,中信建投、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光大證券、民生證券和中信證券今年以來保薦上市的公司數量均在10家及其以上,分別為16家、12家、12家、11家和10家。分析來看,這或與老牌券商更有“資歷”有關。資料顯示,這5家券商均在2004年和2005年獲得了保薦牌照,而如華創證券和東方證券等僅保薦1家公司的證券公司,卻分別是在2012年和2013年才獲得保薦資格,再如2015年才獲得保薦資格的開源證券今年以來並沒有保薦公司上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創業板、科創板、主板和中小板排隊中的企業共有911家(今年以來更新過的數據)。其中,IPO首發申報的主板和中小板的公司尚有263家,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等8家券商保薦的公司數量均在10家及其以上(見表1)。
表1 主板和中小板保薦數量居前的保薦機構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
承銷業務(包括首發、增發、配股等)方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以券商為主的承銷商整體承銷金額約為5.40萬億元,去年同期為4.23萬億元,同比增長27.66%。隨之而來的是,券商的承銷收入也大幅提升。在同一統計區間內,券商整體實現承銷收入約111.97億元,去年同期為67.82億元,同比增長65.10%。其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和國泰君安等券商的承銷金額和承銷收入均居前(見表2、表3)。綜合來看,券商的承銷業務馬太效應明顯。如承銷金額前十的主承銷商佔據了市場58.18%的份額,承銷收入前十的主承銷商佔據了市場62.49%的份額,而去年全年這兩者佔據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9.13%和57.97%。
表2 2020年以來主承銷券商金額前十
表3 2020年以來主承銷商收入前十
整體來看,保薦和承銷業務的加速擴張或將明顯增厚券商業績,這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上可見一斑。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顯示,今年上半年證券公司的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淨收入為221.10億元,較去年同期(148.02億元)同比增長49.37%。
(本文已刊發於8月1日《紅週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非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