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網站訊 最近,面對突然嚴峻起來的疫情形勢,大數據在防控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點開一個“疫情通”鏈接,北京市民就能看到所在地周邊的疫情情況,風險級別細化到社區,各大商超、醫院門診等便民信息也是隨手可得。
這其實只是近些年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時代滾滾向前,數據意義的流變也從原先虛擬的字節符號成為了如今核心的“生產要素”和“數字黃金”。2020年中央發佈重磅文件,數據首次被納入生產要素,數據元年序幕正式拉開,一場足以顯見的數據紅利熱潮正在加速奔來。另一面方面,數據衍生問題也橫亙在前,數據安全、數據孤島、數據浪費......
時代呼喚更好的解決方式:一是管理者如何通過監管指引創新的方向;二是業界是否有更好的方案——數據“可用不可見”或將平衡天平的兩端。
01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不止出現在數據產業:縱觀各領域,技術創新的指數增長總能把人類帶入了激動人心的繁榮時代,但無序的發展和過度的放任又可能導致混亂,因此創新又需要監管的包容與指引。歷史上,人們一次次在創新與監管之間找尋平衡。
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美國,眾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應用曾給市場交易帶來了繁榮,卻也使金融市場達到了難以破解的複雜程度。與此同時,寬鬆的監管和貨幣環境進一步刺激了過度舉債和非理性繁榮。人們從中得到警示:創新必須與市場的接受程度,管理層的監管能力相匹配。
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最近10年實現大跨步發展:電機、電池、電控技術的創新,使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市場紅利、政策傾斜和資本青睞。寬鬆的環境中,卻也滋生了騙補貼等不和諧音。隨後,主管部門制定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主要思路是調控總量,提升質量,加強安全管理。監管規範指引創新的模式已在行業中顯現。
同樣的,互聯網時代見證了電商的興起,十幾年間它的發展已經歷了三個時代:第一代的代表是淘寶、京東;第二代的特徵是結合了社交因素;第三代則是粉絲經濟、直播平台。商業模式的創新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管理者也摒棄了形式主義的監管思路,充分包容和釋放市場活力。
對創新與監管的把握與平衡,正如在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中,不僅需要優秀的球員和球星,同樣需要一流的裁判,才能使比賽節奏流暢,對抗激烈有序,觀者興奮怡然。
02
回到數字經濟產業。天平的兩端是數據隱私性和便利性。在機構間,很多數據沒有充分共享而形成一個個“孤島”,比如醫療數據,保險公司希望用醫院的數據做健康險或壽險的風險評估。銀行和税務,也希望通過銀税合作來獲取客户的風險評估信息。消除行業數據孤島現象,讓數據相互之間協作起來,是智能化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
另外一個更被大家關注的是隱私保護。數據泄露導致一系列安全、倫理甚或法律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好安全與發展、共享與隱私的問題,一切都是烏托邦式的一廂情願。
未來學家戈爾德·萊昂哈德在其名著《人機衝突》對此闡述:信息技術遵從的“摩爾定律”這種指數發展的速度已經擴展到很多領域,但人類道德、文化、社會體系卻並沒有相應的指數化增長。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更是高於摩爾定律,這種反差和衝突將越來越大。
數據安全的核心,其實是以數據為中心的安全,它的目的仍然是保護數據的可用性、完整性和機密性。數據在安全的同時,也要保證它可用。同盾科技提出的“可用不可見”這一技術理念或將是撬動這個平衡點的有力槓桿。
03
數據“可用不可見”其核心有兩層含義——數據的可用性和數據的不可見性。即在充分保護數據和隱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大數據價值的轉化和提煉。
舉個例子,很多人使用手機的瀏覽習慣或行為會涉及到個人隱私,這些數據是不希望直接對外共享的。但是我們又希望能夠獲取到很多便利服務,讓手機更懂自己,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提供相應的推薦,讓軟件做得很智能、很貼心。這時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形式就可以發揮作用。
那麼在“不可見”的前提下,如何實現“可用”的目標呢?同盾科技在其“知識聯邦”的理論框架體系中解釋: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是知識聯邦的核心。知識聯邦首先將數據轉化成信息、模型、認知或知識,滿足數據不可見,再通過聯邦的方式實現數據可用。這一技術體系的革命性在於能在保證不同機構間數據“不流通”的前提下,實現“信用”和“信任”的流通,實現價值的共享,從而打破不同主體間的合作藩籬。
對於商業,數據作為市場要素的價值恰恰在於:過去的商業行為獲利的基礎是信息不對稱,未來更多的是讓“知識”發揮價值,知識的疊加讓企業的商業決策智能化、更高效。同盾科技做的正是幫助用户挖掘和洞察數據的價值,通過建模讓人類頭腦中的經驗變成“知識”,並且在企業的商業行為中沉澱下來。
大數據安全生態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技術創新、制度建設、法律法規的創新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可用不可見”可為這個系統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樁基。作為國產原創、自主可控、國際排名前列的技術,同盾相信這一理論體系將為中國率先突破AI 3.0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