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獨角獸,大約在“冬季”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36氪經授權發佈。
作者丨郭曼卿
編輯丨梁希理
假如有一面牆,上面佈滿了已消失公司的名稱。那麼屬於2020年上半年的,或許比往年的都要多一些。
2018年,一場寒潮突然降臨,消金、教育等行業首當其衝,原本熱火朝天的資本市場瞬間冰凍。2020年爆發的疫情,更讓我們見證了全球資產齊跌美元獨漲、零利率時代的到來。
是投資人囊中羞澀,還是初創公司徒有虛表?資本市場終會給出答案。
即使這一過程,像極了酷寒裏的三九天。
這是信心的寒冬,而非資本。
“走了三年的下坡路,疫情一出現,便徹底把市場推向深淵。”4月13日,投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創投交易數量驟降七成。
在採訪中億歐金融注意到,2018年4月出台的資管新規,成為大多投資人口中逃不過的話題之一,再加上政府去槓桿導致的引導基金大幅度縮水,以及民營企業效益降低。“三座大山”下初創企業想要求生存,何等艱難?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難免有聲音提出,2003年的非典是否可以作為前車之鑑照搬修復方法?
“不可以”,君盛投資執行合夥人李昊給出了否定的答案,“與十七年前相比,經濟發展的主題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市場環境也變得更加複雜。”
李昊進一步指出,“雖然相較於2017年過緊的投資市場現在略有回暖,但整體還處在‘冰凍期’,政策的支持還未能及時傳導到一級市場的創業公司。可以説,‘強距離感’是我們所有投資機構間的共識了。”
“目前這隻飛遍全球範圍內的黑天鵝還看不到離開的徵兆,”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也同樣持謹慎的觀點,“從工農業到服務業,大家的心態都還在恢復期,但這個過程註定是漫長的。”
感受到寒意逼近的除了資方,還有那些已融得資金、暫時上岸的企業們。
曾獲得騰訊、梅花創投、真格基金等多家機構青睞的“有車以後”正摩厲以須,其創始人兼CEO徐晨華表示,即便將上半年看作是一種“非常態”,汽車行業在6月也面臨一場大考。
“線上銷售場景受到刺激,再加上精準數據和直播購車等場景的支持,車企對媒體線上獲客和轉化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企業市場傳播對‘品效合一’的解決方案將更‘感冒’,每個企業都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準備。”
另一邊,感受到政策紅利滿懷信心的人也不在少數。峯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是其中之一,“中國資本市場本身會不會好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國內特有優勢是‘左有科創,右有註冊’,這兩者都會帶來巨大的財富效應,進而吸引錢流進資本市場。”
轉轉集團CEO黃煒在完成對找靚機的戰略合併後也是信心大增,“我們內部不把它視作黑天鵝事件,因為從長期來講,對更抗週期的二手交易這反而是一種‘利好’。未來的新常態會給二手市場的發展一個心理基礎,更多的人消費會趨於理性,甚至會不自覺地發問:我是不是應該花更少的錢買更好的東西?”
或許, 最好的教育便是當幻象破滅後的那一陣陣痛。
當下正是重倉中國的最好時機。
中國市場目前疫情控制得最好,也是投資風險最小的地方,全球流動性湧向這裏必定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大概率事件。
在《全球的錢湧向中國是大概率事件,百年不遇》一文裏,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如上寫道。
也是在近段時間,找到火星文化創始人李浩詢問融資意向的機構突然多了起來,“可能是由於我們處在直播電商的風口的緣故,但更大的原因還在於從投資機構本身。從他們的歷史數據來分析,市場大環境不景氣的時候企業回報率反而都很高,因此及時出手成了上策。”
徐晨華所在的垂直媒體行業‘馬太效應’會更顯著,新市場環境下,車企的投放正逐漸收縮集中到專業能力、體系能力更強的頭部媒體,技術實力的高低至關重要,“當前經濟大環境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市場分化加劇,好的企業回暖增長,差的企業難以生存。對於我們來説拼的不僅是優質內容,還有提高溝通效率的客户線上溝通SaaS工具、線上直播工具等。”
去年底,詮視科技在獲得君盛投資領投的千萬級Pre-A輪融資後沒多久,疫情來了。但CEO林瓊樂觀地看到,目前數量相對較少的基礎層與技術層還將迎來更多機會。
“整個市場來看,眼下更多的是變現快、能應用落地的創業公司,以及正積極儲備AR/VR相關的核心技術與解決方案的頭部企業。隨着基礎層與技術層公司的突破,與具體應用場景的應用突破將會不斷髮生。”
即便是寒冬,總能有企業能捱過嚴寒,躍升為行業獨角獸或預備衝擊上市的新秀。這個時候那些最早“相中”他們的投資人,便能幸運分得一杯羹。
“當然,那些符合國家長期政策引導部署的‘又紅又專’的公司肯定會是VC爭搶的對象了。”李豐曾在文章中打趣地評述。
寒冬過後,收穫期也就到了。
永遠不要對資本市場撒謊。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急功近利”都被作為標籤牢牢地粘在國內投資人的身上。市場上但凡出現一些有“風口”苗頭的項目, 便很快被資本催熱了。
而所謂的資本寒冬,無非是那些不靠譜的項目不再有渾水摸魚的機會,投資人也從原先緊盯着高增長的收入頭腦發熱地注資,變為在決策前謹慎考察企業的核心價值。
“每一個十年創投的主題都是在發生變化的,過去所瞄準的基礎設施和應用場景圍繞‘人的數字化’,未來則聚焦‘企業的數字化’或‘生產要素的數字化’來展開,”李昊對此深有體會。
在他看來,2015年是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在這之前C端產業一直是資本追捧的香餑餑,後來伴隨流量紅利的褪減,消費互聯網創新的邊際效益觸底,滲透率也已經到了極限,此時在政策的引導推動下,資金逐漸向B端的科技類企業轉移。
最近,君盛投資的團隊又將目光投向圍繞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領域,“未來半導體領域的整體市場空間一定會越來越大,如果説信息技術是偏‘軟’的基礎設施,那麼這就是數字化背後‘硬’的基礎設施。
此外,作為數據的管道和通路,通訊也是很重要的。”李昊相信,在應用場景上,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會扮演重要角色,從而誕生一系列超級獨角獸。
VC行業的天然屬性就是高度依賴“人”的,任何投資機構的投資策略和戰略佈局一定是和它的資源稟賦相關的。
“特別是在現在這種特殊時期,想要投在趨勢之前是很難的,這個階段的創業公司大多剛剛開始有數據,模式也還沒有得到驗證,死亡率通常很高。”作為天使投資人,吳世春堅持在任何時期根據“人”的價值,來評判企業未來的回報空間,
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頂級的VC除了會看業務,也會看你的團隊。“聰明的資金永遠偏愛那些頭部的公司,這些企業無論是在融資還是業務發展階段都是沒有太多障礙的,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對比來看,當危機來臨,很多原先可以依靠包裝的企業就暴露出一系列直觀的問題,”
李昊表示,無非是市場很熱的時候資本與業務間相互帶動產生一定“欺騙性”,這條脆弱的鏈條在行情不好的時候便被輕易中斷了。“無論經濟好與壞,每個時代都有新的行業變革機遇,修煉內功顯得格外重要。”
寧願錯失,不能錯投。資本遇冷時期,這個原則依舊不能動搖。正如中投新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程繼明所總結的:
當跨過“固步自封、井底之蛙”“胸無大志、不求規範”“標準不清、旁門左道”“酒香不怕巷子深”“漫天要價、虛高估值”“缺乏規劃、閉門造車”六個誤區,便能夠離締造獨角獸更進一步了。
創業是螺旋上升的價值創造過程。
有這樣一個觀點:説到底,融資融的不是錢,是機會與時間。否則連嘗試轉型與爭得時間窗口的資格都沒有。
我們假設創業是一場戰役,一名士兵手裏的彈藥越多,他獲勝的概率也就越大。但不同之處在於,戰場上的炮火可以有去無回,而融資獲得的彈藥是需要償還的。選擇誰的彈藥,朝哪裏打出,每一步都謹慎至極。
擁有更加抗週期屬性的二手3C市場一直以來都有不畏寒冬的出色表現,自然也成為市場和資本信心所向。
找靚機創始人温言傑去年10月便接觸了一些市場知名的VC和TS,但最終還是選擇和2019年9月就拿到騰訊和58同城3億美金B輪融資的轉轉合併,“以前尋找融資的經歷,促使我會站在投資者的角度看待問題,另一方面更會站在企業本身的角度看企業發展,能沉下心去做公司的精細化運營。”
選擇這個時候與轉轉合併,也是基於這一理解,建立在雙方經營狀況較為穩定且有明顯上升趨勢的前提上。
有車以後對於投資機構的反向選擇一向有着比較“硬”的標準,據徐晨華總結,疫情讓投資機構對初創公司、項目更加謹慎。“更看重企業賺錢能力,盈利模式更清晰、離錢更近、造血能力更強的公司會獲得更多的青睞。”
對於有車以後而言,選擇投資機構時的標準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最基礎的充分信任,不干涉被投企業具體業務;二是在“抬頭看路”以及橫向資源的整合等方面,投資機構能否提供幫助和支持;三是優勢互補和能力協同。例如有的投資機構給被投公司提供幫助,而被投企業也能成為其在某領域的重要佈局。
而在今年,這一標準會更“硬”。
李浩認為,很多早期機構希望創業公司在業務上先驗證能力和模式可行,然後才決定投資與否。“對於我們來説,在選投資機構的時候,首先選對業務方向和創始團隊認同度較高的,有行業資源,還樂意幫忙的;其次選給錢不添亂,不太多幹涉運營的;再者就是儘量找基金期限較長的,選長不選短。”
他看到,即便是今年的特殊環境下,那些在熟悉的領域內,有認知積累、有業務能力和資源沉澱的創業者,拿到融資的概率明顯要高得多。
不難發現,無論是投資人還是初創企業,所有人的言語中還在凸顯着這樣的共識:創始人的瓶頸就是一個公司發展的瓶頸。
風雨兼程,一切才剛剛開始。
前浪來蹚道,後浪再出發。如果回望中國過去幾十年來資本市場改革,你會發現,困難催生改革,改革激發發展動能的思路是貫穿始終的。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三年前,在我們全球富豪榜上,中國10億美元富豪人數首次超過美國。今天,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
以這樣的一段話作為文章的結尾。Founders Space的CEO史蒂夫·霍夫曼在以一位遠航老水手的口吻編寫了一本航海日誌。他在書中寫道:
很久以前,
我曾迷失在暴風雪之中,
大雪遮蔽了我的視線,也掩蓋了我的歸路。
在那個冬天我死去了,
但沒過多久
春天回來了,冰雪融化了,
我復活了。
再一次地,我踏上了尋夢之路。
致謝:
感謝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峯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君盛投資執行合夥人李昊,火星文化創始人李浩,有車以後創始人兼CEO徐晨華,轉轉集團CEO黃煒,找靚機創始人温言傑,詮視科技CEO林瓊,基於本文接受的採訪及表達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