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海外網
圖源:Getty
海外網6月11日電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雜誌7日發表題為《與中國經濟脱鈎將令世界付出慘痛代價》的評論文章,作者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研究員希羅·阿姆斯特朗。文章指出,為克服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的健康和經濟危機,世界需要更多的全球化合作,而不是更少。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自由貿易不是自由貿易。實現與中國高貿易額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成功的證明。
文章摘編如下:
新冠病毒疫情引發的健康和經濟危機與大蕭條及二戰以來世界經歷的任何危機都不一樣。全球多國有可能重複上世紀30年代的錯誤,破壞這場戰疫建立起來的持久和平與繁榮的基礎。
為克服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的健康和經濟危機,世界需要更多的全球化合作,而不是更少。毫無疑問,研發疫苗和消滅病毒需要全球協作共同努力,這或許是目前最缺乏的東西,也是經濟復甦的關鍵。
許多國家出現了兩股讓世界得更窮、更弱、更不安全的力量。一種是經濟民族主義:支持國內生產,對外國投資設置障礙,縮短供應鏈,以避免跨國生產;另一種是與中國經濟脱鈎或大幅降低對華依賴。兩者之間的區別並非想象得那麼明顯。把中國排除在外的自由貿易不是自由貿易。
疫情期間全球醫療物資短缺,生產口罩、洗手液和呼吸機以補充進口是有道理的。如果關鍵物資國內需求得到滿足,那麼某些國家還要限制向其他國家出口,這是沒有意義的。當其他國家也在限制出口時,將會導致需求短缺無法通過進口來彌補。
由此推論,全部集中在國內的供應鏈更容易受到各種衝擊。一場自然災害或本土危機就可能摧毀整個行業。對於某個乾旱或作物歉收地區,最保險的方式就是向全世界生產者開放供應。關鍵是管控供應鏈風險,而不是迴避風險。
中國擁有的供應鏈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因為其製造業規模大、成本低。這讓中國在已經建立的開放和多邊體系中獲益。中國的繁榮得益於參與這一體系,正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世貿組織(WTO)承諾,中國才能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全球經濟體。如果有人冒着破壞這些成果的風險,背棄給它們帶來繁榮的制度秩序,都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不僅僅關乎信任,更關乎因約束力和可執行承諾帶來的自身利益。
夥伴國之間貿易投資中的利害關係可以抑制彼此作出糟糕決定。實現與中國高貿易額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成功的證明。政府政策目標不應偏離這種成功,而應確保維持適當的國際治理來管理這種成功。關鍵是要管理經濟接觸帶來的風險,而不是避免這些風險。
近來,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出現信任破裂,並圍繞新冠病毒疫情展開爭論,進一步加劇澳大利亞等國關於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公開辯論。多國政府開始干預市場,減緩或停止與中國貿易。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類措施將如何阻止企業向中國市場出口產品或在中國進一步投資。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減少依賴的政策將給國家預算帶來更高成本,同時也讓經濟增長伴隨更高成本。
任何一個消費國或供應國,都沒有辦法替代一個對外開放的中國,這也是後者經濟規模在全球貿易中佔巨大份額的原因。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後疫情時期,一些國家走出健康危機、試圖重振經濟之際,試圖與中國經濟脱鈎將付出慘痛代價,其財政、就業和經濟復甦都會面臨挑戰。中國經濟很可能成為疫情後最早復甦的經濟體之一,併為世界其他國家的復甦提供早期推動力。
與中國脱鈎或自我孤立,既會加深經濟危機,也會延長復甦之路。這既不會使供應鏈更有彈性,還將造成地緣政治災難,在不必要的地方製造敵意。從過往危機中,人們總結經驗:各國不要強調分歧、迴避開放,而需認清共同利益,以避免全球經濟陷入長期停滯與蕭條。(海外網 張琪)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瀏覽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