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青春懸疑劇又上新了!由鄭執編劇,張曉波執導的《膽小鬼》播出之後便收穫了許多懸疑劇愛好者的好評。“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曾經的四位好朋友分道揚鑣?”的疑問像是一根拴着鈎子的漁線,吊足了觀眾胃口。
《膽小鬼》改編自鄭執原著長篇小説《生吞》,該書自2017年出版以來就備受推崇,銷量常年盤踞熱門推理圖書top3,評分高達7.8。將以四位少年十年的人生變遷為故事主軸,由兩起跨時空卻高度相似的命案為線索,通過抽絲剝繭的解謎過程來窺見人心,見證勇敢的力量。
對書粉來説,喜歡的作品被搬上熒幕,是種幸運又是種擔憂,幸運是因為那些冰冷的文字終於要活起來了,擔憂則是因為書改劇不可避免的會面臨改動,這些改動是好是壞,是機械還原還是誇張魔改都難以預料。
《膽小鬼》由原作者親自操刀改編,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著的優點,原著的故事基調從一開始就是悲情壓抑甚至是黑暗絕望的,而這種沉鬱的氛圍感隨着故事在熒幕上的展開很好地被傳達給了觀眾。
這種“青春”+“懸疑”的題材拍不好就很容易變成老套狗血的青春疼痛劇,但是《膽小鬼》卻很好地避開了這個雷區,反而是呈現出了引人入勝的氛圍感和鏡頭感,甚至有種同為懸疑劇的《隱秘的角落》給人帶來的相似的不寒而慄。而構成這樣效果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在選角,二在拍攝。
選角上,《膽小鬼》避開了所謂的流量明星和“小鮮肉”,選擇了更有辨識度但知名度相對而言不算很高的實力演員,而且都非常貼合角色,觀眾們可能對他們不太熟悉,但是隻要看了劇,就會很輕易地被他們的演技感染,進而代入劇情。
另外,不選擇光靠臉吃飯的明星也使電視劇更有質感,明顯不是想走流量這一條路線,臉生的演員也能更好地詮釋出劇情需要的氛圍感,更便於導演的發揮。
另一方面就是導演對於節奏和鏡頭語言的把握了,這也是構成懸疑劇氛圍感必不可少的地方。其實原著劇情更偏向於對於情感的展現,懸疑上較輕,也更像是用懸疑來抒發真正內核的情感。而改編的電視劇很好地繼承了原著想表達的壓抑感,同時對節奏的把握又加重了懸疑的看點。
比如開頭的展開,就很見導演和編劇的功力。90年代末,東北小城,鋪天蓋地的茫茫雪景,鐵道橋下方的一角,四個黑衣人不動聲色的將司機拖下車活活捂死在後備廂,火車從上方轟鳴而過,殺人犯冷漠回頭,耷拉着眼,面無表情。鏡頭一轉,這夥人老練的開車攔路搶劫完,乾脆利落的轉身走人。
沒有故作懸疑的配樂,沒有刻意獵奇的氛圍,只有這茫茫的大雪、帶着迴響的槍聲以及雪地裏流淌着的還温熱的紅色。這是128大案,也是整個故事的引子。
以秦父驚天大案為切口,以東北冷冽場景為補充,毫不拖泥帶水的進入了故事,又捎帶手把原作那種壓抑、殘酷、肅殺的氛圍做了鋪墊,先聲奪人,瞬間勾起了觀眾的追劇興趣。
除了這類較為黑暗的鏡頭,也有着暖色調的另一條友情線。劇中把壓抑的部分給“揉碎”分散在更加陽光温暖的四人友誼之中,從而讓壓抑窒息的氣質淡化不少,也用主角團天真爛漫的友情反襯後續發展的殘忍。雖然故事線平行進行,但畫面轉換過度自然,也有時間標識,很好區分,不會讓人感覺凌亂。
總的來説,在一眾懸疑劇齊飛的暑期檔,《膽小鬼》用大膽靈活的鏡頭,和趕超《隱秘的角落》的氛圍感脱穎而出,值得一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