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和韓寒,兩個從出現在大眾視野,就被紮實捆綁在一起的名字。
從文壇走到影壇,他們的恩怨隨着時間淡化了不少。
但如果他們各自的電影在同一檔期遭遇,一起上熱搜是肯定的。
2014年,他們的電影就出現在同一個檔期之中。7月17日,郭敬明的《小時代3》上映,首週末拿下3.15億人民幣票房;
7月24日,韓寒的《後會無期》上映,首週末2.96億;《小時代3》次周1.54億,被擠到單週票房榜第三位。
只要搜索這兩部電影,出來大都是2014年7月的內容。可見當時拿他們來比較是家常便飯的事。
之後韓寒闖進了香餑餑的春節檔,和他比較的都是真正的電影人了,郭敬明則主要在秋季檔出現,導演之外還當了製片人,出品了監製作品。來到2020年,郭敬明在《爵跡》的失敗後,重新開始活躍。
在12月,他要一口氣拿出兩部導演作品,一部網大,一部院線,之前還有一部綜藝搶盡話題。
論流量和人氣,他絕對不輸韓寒。
只是作為一位導演,與韓寒相比,差距已經相當明顯了。
2014年那次對碰,最終勝利者無疑是韓寒。《後會無期》一上映,《小時代3》就被比了下去。
對比最終票房,前者6.28億,後者5.2億;
對比口碑,無論豆瓣還是貓眼評分,前者都更高一籌。甚至可以説是全面碾壓。
雖然《後會無期》的豆瓣評分是虛高的,第一次當導演的韓寒不習慣用鏡頭講故事,拍得像散文,但對比郭敬明的“幻燈片”,韓寒的表現當真是不錯的了。
要知道,郭敬明2013年就開始當導演,他比韓寒還更有經驗一些,這樣的結果,令到他的導演才華一下就被比了下去。
郭敬明在電影界最引以為豪的成績,應該就是《小時代》四部曲的超17億票房。在商業上,他確實取得了成功。
然而韓寒在商業上的表現也不差。
《後會無期》用小成本破6億之後,第二部作品《乘風破浪》打破10億票房。
單片“10億+”,是郭敬明到現在都沒有達到的里程碑。
本來2016年他是有那麼點機會的,只是那部《爵跡》粉碎了他的美夢。截止至《晴雅集》前的5部導演作品,郭敬明個人拿到的總票房為20.86億。
韓寒呢,2019年第三部作品《飛馳人生》之後,33.7億。
比郭敬明少了兩部電影,卻多了大約13億。
別説人家韓寒是沾了春節檔的光。春節檔的競爭激烈是有目共睹的,能在春節檔立足也是一種本事,至少韓寒已經證明自己可以拍出及格的電影。
相反郭敬明,還深陷在爛片標籤的泥潭之中。
更要命的是,他本人説藝術與商業,他選擇商業。哪想要比商業,他的票房成績還不如韓寒。
接下來《晴雅集》必須拿到13億,才能重新反超過去。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差距?這裏想説三點。
第一,態度。
當年把中國足球隊帶進世界盃的教練米盧曾説過,態度決定一切。
郭敬明和韓寒對電影的態度,早已經決定了他們在電影領域的成績。
韓寒説拍電影是他小時候四個理想之一,在實現了作家和賽車之後,他有了拍電影的機會。
處女作《後會無期》不能稱得上是佳作,他自己也意識到,在電影領域,自己還是個菜鳥。
“我覺得我要學的太多了。”在一次電影主題的演講中他説。
第二部作品《乘風破浪》,就是他專門用來學習的。電影聲明感謝了《回到未來》、《新難兄難弟》、《時光倒流七十年》等片,韓寒承認在抄,同時也在學習。
其效果也十分明顯。
相比散文般的《後會無期》,《乘風破浪》總算是用鏡頭講通了一個故事。
郭敬明也有學習,在綜藝節目上他能講出很多專業性的知識。這比網絡上的鍵盤俠強不知道多少倍。但他至今都沒能把學到的那些東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韓寒在拍完《後會無期》後説自己要學習,而郭敬明拍完《小時代》遭遇爭議,他所做的,是為自己爭辯。
一個不願意承認失敗的人,想讓他進步自然是很難的。
票房的成功使得郭敬明覺得他沒有失敗,因為電影對於他來説,大概是商品罷了。
第二,定位。記得郭敬明在一次採訪中説過,他更願意稱自己是商人。
所以寫小説也好,拍電影也好,他的根本目的不是藝術成就,而是賺錢。
《小時代》真是他個人價值觀的完美體現。
裏面的奢華是一種美好,他嚮往的是這種美好,而非被歲月摧殘的書籍,被塵埃腐蝕的光碟。
他對文藝的事物不太感冒,那要求他做好文藝項目,就有些勉為其難了。
韓寒對藝術是有一定追求的。想當年,他雄心勃勃地創立文學雜誌,試圖搞一場中國文學的文藝復興。
奈何他個人的力量無法逆轉時代的浪潮,文學夢被迫停下了腳步。
好在時代給了他另一個機會,他可以轉頭去實現自己的導演夢。
自身的審美和品味使得他拍出來的東西能夠達到一定的品質。
就像他自己在演講裏説的,不丟人。
作家,賽車手,導演,每一個身份他都做得很是純粹,賺得錢比郭敬明少,但在領域內的成就,卻能更勝一籌。
第三,市場。2016年之前,郭敬明的口碑再怎麼差,他都能夠鎮定自若的。
因為那時,口碑不怎麼影響他的票房收入,不影響他賺錢的目的。
2018年之後,市場的風向還是吹向主流電影,喜劇片和愛情片的份額遭到削弱。
最為致命的一點,越來越多觀眾開始根據口碑選片。
買票之前,看評分高低是正常操作。
口碑,成為了市場競爭的頭等因素之一。
這就讓從未拍過高分電影的郭敬明十分難受了。其實不用等到2018年,2016年他的《爵跡》就已經受到了影響。
這部準備征戰國慶檔的“高科技電影”,被高評分的《湄公河行動》按在地板上摩擦。這是郭敬明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麼叫口碑的力量。
在這樣的市場風向下,保持不俗口碑的韓寒就可以輕鬆適應下來。能在第一大檔期春節檔站穩腳跟,他依靠的就是穩定的電影品質。
郭敬明要想重新贏得優勢,就必須重新認識市場,重新評估自己。想依靠粉絲經濟,頂多只有一個效果。
那便是,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