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生落幕時,導演最後一次影像,讓逝者綻放生命的光芒,畫上一生的圓滿句號,這就是我的任務。”——陳晨
葬禮,哀傷、沉重、單調。10年前,陳晨剛到八寶山殯儀館時,傳統葬禮模式告別現場往往是用傳統的紙花、紙花圈來進行簡單佈置,形式單一、氛圍冰冷。
如何讓逝者跟人世間的最後一次告別更温暖和獨一無二?八寶山殯儀館組建“喪禮策劃工作室”。曾經在雜誌社做過策劃工作的陳晨,成了第一批葬禮策劃師。
工作室白手起家,但到底什麼是“喪禮策劃”,誰也不清楚。按照當時大家的理解,所謂喪禮策劃,就是按照家屬提出的想法,為葬禮添加一些額外的服務環節。
2013年,工作室接到了組建後的第一項任務——為一名畫師做葬禮策劃。
年輕的畫師去世時,尚處於繽紛燦爛的年齡。“我們不想要那種沉重的傳統葬禮,希望她在另一個世界也是笑着的,也是快樂的。”家屬提出了心願。
“當人生落幕時,導演最後一次影像,讓逝者綻放生命的光芒,畫上一生的圓滿句號,這就是我的任務。”陳晨這樣定義自己的工作。
考慮到畫師生前酷愛畫蝶,在與家屬多次溝通後,陳晨最終決定以《蝶夢》為主題,為畫師策劃一場獨一無二的葬禮。“靈車接運”聽起來冷冰冰,就改名叫做“蝶舞”;“遺體火化”被巧妙地稱為“化蝶”……陳晨努力用畫師生前喜愛的蝴蝶元素,來命名整個葬禮的各個環節。
7天后,一場前所未有的葬禮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逝者身邊擺滿綠植和鮮花,如同在花叢中靜靜安眠一般。告別室中看不到一個紙花圈,整面牆壁全部用綠植和白色的百合花填滿,其間點綴星星點點的白色滿天星,營造出春意盎然的園林環境。告別音樂響起,耳邊演奏的不再是常規的哀樂,而是人們所熟悉的經典曲目《梁祝》。就連傳統的黑白遺像都不見了蹤影,畫師生前的照片被製作成循環播放的視頻,屏幕裏年輕的畫師微笑着、大笑着、歡笑着。
整場葬禮如同化蝶飛舞的夢,寄託着親人的哀思和美好願望,也極大舒緩了家屬的悲傷情緒。
一場葬禮,讓人回憶起來,不應該只有痛苦的哭泣和暗淡的黑紗,而應多一些感動,多一點温暖。自2018年開始,陳晨和葬禮策劃師們開始主動嘗試將一些暖心的小細節加入到葬禮策劃中。
一次,一個幼兒園孩子的媽媽找到陳晨,想為自己因病去世的女兒策劃一場葬禮。
孩子特別喜歡幼兒園,生病在家的過程中,還不斷詢問媽媽:我什麼時候能再去幼兒園啊,我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我的朋友們啊?
孩子媽媽曾不斷承諾:沒問題,等你病好了就能回幼兒園了。
但孩子最終還是沒能戰勝病魔。那沒有實現的承諾,成了媽媽心中永遠的痛。
“我要幫助孩子完成最後的心願!”經過與家屬、幼兒園老師和其他家長的反覆溝通,一場“特殊”的葬禮最終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靜靜躺在棺中,身邊陪伴着的是自己最愛的玩具。告別儀式開場,來送別的人中,出現了幼兒園老師和孩子生前好朋友的身影。原來,在陳晨的建議下,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們上了一節與眾不同的“告別課”。課上,幼兒園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畫下了一幅幅五彩斑斕的兒童畫。小船、房子、花朵、太陽……孩子們用畫筆表達着自己對同伴的思念之情,也送上了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幼兒園老師帶着小朋友們,輕輕將那一大摞彩色的畫放在靜靜躺在棺中的孩子身上。老師回來了,朋友回來了,美好的幼兒園生活彷彿一下子也回來了。此時此刻,孩子們沒有對死亡的恐懼,而是看到了生命的珍貴。一場葬禮被策劃成了一堂有意義的生命教育課。
葬禮結束後,孩子的媽媽哭着對陳晨説:“謝謝你們,完成了孩子的心願,也完成了我們的心願。”
葬禮策劃,就像一束温暖人心的光,照進每一場告別。一位老母親逝去後,陳晨在葬禮中播放她生前的叮嚀,為子女策劃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環衞工人去世,陳晨在棺木中點亮一支支手電,讓星星點點的微光,温暖着前來送行的老街坊們的心……
“希望通過我們的策劃,讓逝者安息,讓家屬不留遺憾、獲得慰藉。”陳晨説。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