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從圈養到收割
來源|非凡油條(ID:ffyoutiao)
作者|小籠包
頭圖|視覺中國
平台推動更多粉絲社羣的構建
2021年6月,中央網信辦正式啓動為期2個月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
這次行動以5類“飯圈”亂象行為為整治重點,分別是,誘導未成年高額消費與投票打榜等行為、“飯圈”粉絲相互謾罵與造謠攻擊等行為、鼓動“飯圈”粉絲攀比炫富與奢靡享樂等行為、以號召粉絲與僱傭網絡水軍形式刷量控評等行為、通過“蹭熱度”與製造話題等形式干擾輿論而影響了傳播秩序的行為。
在清朗運動的推進下,娛樂圈和“飯圈”都安靜了不少。
回顧此次“飯圈”清朗運動的發佈與推進,2021年5月某選秀節目中發生的為明星打榜而投倒牛奶的事件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這些粉絲的瘋狂下,也可以窺見資本與平台的推動力量,而這兩者恰是粉絲社羣形成的重要外部驅動力。
在平台各類業務功能的開放下,越來越多興趣愛好一致的人在同一個網站、同一個社羣進行話題的展開與討論,形成各式各樣的“社區”或粉絲羣。
可以説,平台給了粉絲一個交流的空間,相應地,粉絲則回饋以大量的流量與金錢。
以互聯網及新媒體平台為陣地,在經紀公司的宣傳培養以及資本的引導推動下,粉絲在花錢打榜、重金消費上樂此不疲。
所以粉絲的消費行為不僅是由情感依託所導致的,更是資本力量在背後操控而推動的。通過設置打榜投票、“C位”,推動粉絲為給自己喜歡的藝人爭取更多的鏡頭而瘋狂打卡消費,資本把粉絲的心理“吃得死死的”。
平台與資本將流量變現,通過粉絲效應吃了不少的粉絲紅利。
自然,除外部的驅動外,個體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也促成了粉絲社羣的從無到有。
在粉絲社羣的形成研究中,不少學者運用了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系統闡述的互動儀式鏈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互動、情感能量是促使一個圈子形成的主要來源與和核心要素。
通過將兩人或兩人以上聚集在同一場所,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圈子而對局外人做出了界限設定;進一步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大家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分享共同情緒與情感體驗,人們之間的互動儀式鏈逐步生成。
很明顯,在線上平台的發展下,熱愛同一個事物的粉絲不用再線下相聚,通過線上羣聊、社區等就能集聚在一起;而喜愛某個藝人的粉絲羣體對外往往也會有明確的界限,非粉絲不允許進入羣聊,甚至還與另一個粉絲羣體形成了對立關係。
而在粉絲羣體中,大家都熱愛同一種事物或同一個藝人,在羣體內不斷地分享與討論個體對該事物或藝人的感情。
因同一事物的喜愛慾、分享欲建立的粉絲社羣,在不斷的互動與交流下,羣體之間的團結、情感凝聚、符號關係不斷增強。
粉絲社羣大有區別
目前,在微博、豆瓣、小紅書、抖音、微信羣、QQ羣等社交媒體平台的便捷性、即時性、持續性助力下,大量粉絲社羣可以快速形成。在不同的平台作用機制下,各類粉絲社羣間的互動、感情強弱也不一樣。
從粉絲羣的關係強弱、情感凝聚高低入手,有學者將目前的粉絲社羣互動分為三類,包括基於微信羣、QQ羣等粉絲羣聊而形成的強關係-高穩定型情感互動,還有如豆瓣小組此類的弱關係-高穩定型情感互動,以及弱關係-低穩定型情感互動,如微博超話。
像依託微信、QQ、微博等平台建立起來的粉絲羣,其粉絲羣體間的關係、情感穩定性較強。
這些粉絲羣的數量規模有一定限制,從小几十到大幾百的都有,不過一般在1000人以下。而像這種限定規模的粉絲社羣,一般會有較高的入羣要求。
以微博上的某歌手全球歌迷會羣聊為例,入羣的基本要求除了微博註冊年份大於1年,信用值中上外,個體的微博主頁上關於該歌手的正面原創內容(含歌手大名)要多於5篇,且粉絲值得多於20個。在申請入羣時還需回答一些問題,經管理員審核後才能入羣。
自然,入羣后也不能胡言亂語、吵架、打廣告、討論其他藝人,羣內規則明確,管理相對規範。
這類限定規模的粉絲社羣由於具備較高的入羣要求,基本保證了羣內都是真愛粉。在羣內只針對特定的藝人進行聊天互動,提高了羣員間的互動頻率,同時針對同一個熱愛的藝人進行交流,彼此間的關係更友好,情感凝聚力也更強。
與這類粉絲社羣相比,像豆瓣小組這種粉絲社羣的成員間關係相對弱一些,但情感凝聚也是很強的。
如在豆瓣小組內,小組成員會在羣內分享物料、進行二次創作等。對外開放的小組會輸出小組整體的產出,使得個人作為成員而體會到驕傲感、自豪感。以小組作為一個整體,小組成員間在相互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化、穩定對小組的情感。
但與微信羣、微博粉絲羣這類互動交流更強的粉絲社羣相比,豆瓣小組這類社羣可能更注重物料的二次創作,付出符號資本,作出貢獻,實現自我價值,成員間的聯繫與維繫強度相對弱一些。
還有一種成員間關係弱、情感不穩定的粉絲社羣互動類型,如微博超話。在超話中,只需要點擊簽到,就是“某某藝人超話的人”了。在超話下,滿足一定等級的粉絲都能發佈不同內容的帖子。
超話粉絲規模很大,除點贊、評論、轉發外,彼此間一般不會進行直接的對話交流,導致粉絲間兩兩互相聯繫頻率低,關係並不牢固,無論是對成員還是對整個超話羣體的情感凝聚力都不強。
可以看出,不同類型的粉絲社羣有各自更亮眼的特點,雖説超話下粉絲間關係不強,但門檻低,而雖然微信羣、QQ羣等粉絲羣聊凝聚力強,互動更多,但進入門檻相對較高,管理也更為嚴格。
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粉絲,往往會加入多個平台多個粉絲社羣中,進行不同層面的互動交流。
粉絲付出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在國內龐大、雜亂的粉絲羣體中,平台與資本靠着粉絲在金錢、時間等多方面的付出吃盡紅利。反過來,粉絲也從中收穫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在粉絲付出的許多成本中,最直觀的一個成本就是金錢。
如在自己喜歡的藝人出道選秀時,粉絲們會按主辦方的規則要求,不斷地消費一些產品來助力藝人登上C位。
典型的“倒奶”事件就是這麼一回事。在主辦方的規則下,購買相應的產品越多,助力就會越大。
當然,在藝人出道後,粉絲的花錢道路還長遠着呢。為支持藝人而購買其作品、諸如專輯小卡或日化用品服飾等周邊、購買其代言產品,都要花費不少的金錢。
而為偶像集資應援算是較大的規模性行動了,包括餐車應援、生日應援、以偶像名義開展的公益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往往由粉絲社羣中的管理階層發起,社羣中的粉絲或多或少做出一些貢獻。
還記得曾經較為轟動的一個應援活動,為了給藝人過生日,粉絲在美國、日本、中國、澳大利亞、法國等地的超1000塊LED屏和户外廣告中進行了藝人物料投放,打造“全球熟臉計劃”。
具體的金額難以衡量,但遍跨海陸空的應援,花費數目肯定不小。而且,這僅僅是一個一年中的生日應援,那麼從藝人出道後,粉絲羣體將會花費多少的金錢可想而知。
當然,除了金錢外,粉絲在時間上的花費也必不可少。如在粉絲自發的“反黑”行動中,為保持藝人的良好形象,粉絲羣體會對“惡意中傷或抹黑”偶像的內容進行舉報,甚至還專門設立了“反黑組”。
而粉絲們不僅要學習如何進行舉報,淨化輿論,在個別平台上還要舉報每個“抹黑”鏈接達到至少10次以上的數量才能使舉報生效。
在互聯網用户基數龐大、網絡隨處可見噴子的情況下,“反黑”行動必然會花費粉絲許多時間。而時間,恰是最寶貴的隱形財富。
此外,粉絲對藝人物料二次創作後進行符號化產出的行為,也是一種符號資本的支出。
那麼,大量的粉絲為什麼願意花費那麼多金錢、精力來“追星”?理由自然也是有所付出便有所回報。
在很多粉絲社羣裏,能證明自己付出的金錢越多、精力越多的粉絲往往具備較高的平台等級頭銜以及各種證明,這種粉絲往往會成為粉絲社羣的“領頭人”,擁有一定的發言權和決定權,享受“權利分層”帶來的優越感。
經過物料二次創作以供大眾觀看、拿取的粉絲羣體,在過程中也會享受到自我價值實現帶來的自豪感。
而對大部分的粉絲而言,即使沒有充足的金錢、符號資本等投入其中,但在粉絲社羣裏也能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夥伴,通過分享與交流排解孤獨,獲取認同感。
對許多粉絲來説,偶像其實是理想主義的自我投射。對此,英國學者克里斯·羅傑克曾言:“粉絲將強烈的正面情感投射於名人,並建構了與明星的想象性親密關係,明星作為想象性資源,為粉絲提供安慰、智慧和快樂”。
塑造正確思想,打造清朗社羣
在這幾年的時間裏,隨着粉絲經濟的發展,國內粉絲社羣除了對粉絲自身、藝人有影響外,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有好壞兩方面的影響。
就如上面提到的平台、資本吃盡粉絲紅利,粉絲各方面的消費促進着不同業態的發展。娛樂產業上游經紀公司變得更多、更有名,獲利更大;中下游的各類直播、視頻、線上購物平台流量變現也更多。
粉絲為自身喜愛的藝人營造良好形象而進行各類應援的情況下,也建立了許多公益項目。2020年新冠爆發之時,通過號召粉絲社羣貢獻力量,一些藝人的粉絲也參與到了各項救助中。
而在粉絲的各式消費下,文化創意類的周邊產業也得到了刺激性的發展,創新力也更強。另外,粉絲出於維護藝人利益的目的,也更加打擊盜版行為,社會整體的版權意識得到加強。
不過,從國家的清朗運動中也能看出,粉絲社羣或者“飯圈”的亂象已經嚴重到必須收拾的地步了。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獲取與傳播速度更快,某些無法確定真假的信息或者負面的信息很快就會被大量羣眾接收,容易引發無法預測的網絡輿情事件。
而在粉絲羣體中,粉絲會額外關注自身喜愛藝人的各類好壞信息。一些不理智的粉絲會基於維護藝人形象的目的,與其他羣體開撕,引發大規模的罵戰,結果都不利好粉絲與藝人。
剛才一直提到的“倒奶”事件,其中粉絲的盲目消費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由於“追星”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與精力,一些粉絲為了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或自我實現感而瘋狂地消費與藝人相關的商品,在應援中砸入大量的資金,容易造成盲目攀比、拜金等消費觀念。
並且,在如今青少年能夠接觸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與網絡信息的時代下,不良的社會風氣十分容易“帶歪”在思想塑造期、價值觀形成期階段的青少年。
1985年,尼爾·波茲曼曾出版了一個代表作——《娛樂至死》,其中提到了一段話:“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雖然我國的娛樂亂象還不至於説達到這種地步,但在粉絲的盲目助力下,社會上各種垃圾作品層出不窮也該重視了。
從之前的某部孤島驚悚電影,到某部遍受嘲諷的改編科幻電影,這些作品的誕生無一不是粉絲流量帶來的結果。在清朗行動後,影視作品數量的大大減少,恰也説明了之前無管轄時的低質量作品現象。
若沒有此次清朗行動,恐怕影視劇市場還要出現某種情感走向的風氣。在思想得到解放的時代,人們能夠接受與理解的事物更多,但若大眾化的影視媒體普遍出現此種風氣,十分容易歪曲青少年的思想。
好在,在國家的清朗運動下,各種亂象得到有效治理,各類浮躁將有所減少,實力與質量將會慢慢沉澱。如今在外部壓力及內部管理人員的管制下,粉絲社羣也愈發規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慢慢轉變、發展。
參考資料:
[1] 中央網信辦啓動專項行動 重點打擊5類“飯圈”亂象_人民日報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226386/6125941
[2] 董向慧.“後真相時代”網絡輿情與輿論轉化機制探析——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的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9(05):50-60.
[3] 馬中紅,胡良益.無限連接:網絡平台技術邏輯下的亞文化“出圈”現象[J].新聞與寫作,2021(06):21-29.
[4] 喬笛宇.神話、認同、資本操控:養成系偶像粉絲社羣“C位狂熱症”的生成機制[J].新媒體研究,2021,7(15):102-104.
[5] 顧楚丹.社會網絡視角下社交平台社羣的互動儀式鏈研究——以粉絲社羣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22(02):37-43+29.
[6] 蔣真真.互動儀式鏈視角下“飯圈文化”研究[J].青年記者,2020(08):24-25.
[7] 劉國強,蔣效妹.反結構化的突圍:網絡粉絲社羣建構中情感能量的動力機制分析——以肖戰王一博粉絲羣為例[J].國際新聞界,2020,42(12):6-25.
[8] 陳曉靜,張和羣.論明星粉絲社羣中女性粉絲的消費文化[J].中國市場,2020(33):122-123.
[9] 宛潔.資本運作下“流量明星”市場的“喜”與“憂”——基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粉絲經濟思考[J].理論觀察,2021(12):94-96.
[10] 徐敏曄.擬劇理論視角下網絡粉絲社羣的“反黑”行為研究[J].互聯網天地,2019(08):50-54.
[11] 陳賽金.網絡粉絲社羣新樣態對青少年思想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1,42(02):160-16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非凡油條(ID:ffyoutiao),作者:小籠包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