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虎年,新春拜年時,您可能也收到了“虎虎生威”“生龍活虎”這樣的虎年專屬吉祥話。虎是“百獸之王”,歷來被看做是勇氣、威武的象徵。今天,我們就為您盤點一下老北京文化中出現的“虎”。
1919 年,一個穿着老虎服的北京小男孩。西德尼·甘博攝
中國古代把星空劃分成“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的“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外圍分佈着“四象”,即“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古人認為,四個神獸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拱衞着天庭。據説,當年元世祖忽必烈委託劉秉忠規劃設計元大都時,劉秉忠就特意在元大都安排了“四象”守護都城。這也就是“龍虎護都城”的由來。
位於五塔寺附近王熙墓神道上的石虎。
劉秉忠在修建元大都崇仁門(大致位於今東直門)時,在崇仁門裏建了一座宏大的青龍廟,供奉東方之神青龍;在建和義門(大致位於今西直門)時,在和義門裏建了一座白虎廟,供奉西方之神白虎。
端午節,北京人有戴艾虎辟邪的習俗。圖為一個戴着艾草虎的小女孩。
青龍廟早已無存,可考證的是今天在東直門附近還有一條青龍衚衕。白虎廟建成後,在廟牆西邊有一條衚衕,名叫扒兒衚衕。“扒兒”在蒙語中是老虎的意思。這條衚衕的名稱記錄了元朝蒙古大軍初來北京時,蒙古語言和北京當地的語言融合的一個過程。明代,白虎廟被改成了一座尼姑庵,名為翠峯庵。翠峯庵是一座皇家寺院,皇家女眷經常到這裏燒香拜佛。直到民國年間,翠峯庵裏還居住着許多尼姑。上世紀30年代,德國攝影師海達·莫理循曾拍攝過不少翠峯庵的照片。早年間,翠峯庵門外有一座一米多高、漢白玉雕刻的老虎,經常有孩子在石老虎上爬上爬下,還留下“石虎瞅石虎石,騎虎直奔火藥局”的童謠。直到上世紀50年代後期,石老虎漸漸不知所蹤。白虎廟雖然沒有了,但周邊陸續產生了好幾條與之有關的衚衕,如南扒兒衚衕、北扒兒衚衕、中扒兒衚衕、大扒兒衚衕。清末民初,這幾條衚衕的“扒兒”都改成了大安。今天西直門內仍可以看到中大安胡同的路牌。上世紀90年代,西直門建立交橋時,翠峯庵所在地建起了成銘大廈和消防局大樓。
小孩足蹬老虎鞋。
老北京稱造型兇猛的面具為“虎臉子”。圖為民國時期的一個“虎臉子攤”。
明代,西直門內白虎廟被改成了一座尼姑庵,名為翠峯庵。上世紀30年代,德國攝影師海達·莫理循曾拍攝過不少翠峯庵的照片。圖為翠峯庵的尼姑在大殿前。
端午習俗不但有吃粽子,小姑娘還要戴老虎絨花。
老虎歷來都被看做陽獸,有陽剛之美,因此老北京文化中,老虎也被賦予避邪趨吉,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寓意。早年間,家長們都喜歡給孩子戴老虎帽、穿老虎鞋,保佑兒童平安健康成長。端午節天氣轉熱,蛇蟲繁殖旺盛,瘟疫開始流行,因此中國自古就有在端午節驅毒避惡的習俗。北京人過端午節,有頭戴艾虎辟邪的習俗。艾虎,或用艾草編成,或剪綵為虎粘上艾葉。這一天還要給小孩戴老虎帽,穿老虎衣,着老虎鞋,項上掛布制虎形香袋。中午飲雄黃酒時,還要在小兒額頭用雄黃畫“王”字。這些習俗都意在借虎辟邪,消災增福。
北京地區現存的石雕老虎則多出現在墓地的神道兩旁,作為神獸老虎還能守護逝者亡靈。
總之,老虎歷來被看做陽剛、雄健的動物,既可以鎮祟辟邪、護佑社稷安寧,也能守護兒童、求得吉祥。
本版部分圖片由韓立恆、高一丁、美國杜克大學圖書館提供
來源:北京日報 趙振華/文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