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青春的歌喉,獻唱一線奮鬥者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娛樂

  張會

  熙攘街道,靜謐子夜,疫情一線,祖國邊疆……總有一羣人用真心繪就最温暖的奮鬥底色。

  講述中國人的故事,匯聚向上向善的力量,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出品,中國青年作家報、求真娛樂聯合承製的“中國人的故事·唱給你聽”音樂項目,已正式上線開播。每期節目推出一首歌曲,邀請一位青年唱作人,講述一段中國人的故事,將故事融入音樂,將楷模的力量傳遞給每一個人。用歌聲讚美每一位奮鬥者,用故事激勵每一個低谷中的平凡人,讓那些感動和温暖,化作向上的勇氣——

  ---------------

  張會:所有困難,都會成為照亮前路的光

  2月4日晚,在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短道速滑奧運冠軍張會作為奧林匹克會旗護旗手亮相。光芒之外,冰雪健兒們經歷過的低谷、徘徊、奮起的故事更令人感動,青春唱作人、故事講述人李佳琦用一首歌曲《我們的明天》,為他們加油。

  在李佳琦的講述中,大家發現,張會這位奧運冠軍的成長曆程並非一帆風順。她10歲開始速滑訓練,2002年改練短道速滑。張會介紹自己的“追冰”經歷時坦言,“那些年,父母靠每天走街串巷賣豆腐賺的二三十元,維持家裏5口人正常生活的同時,還要供給我的訓練開銷。為了支付我的學費、訓練費、器材費,家裏幾乎一直是負債狀態。我走上冰場的最初心願,就是想靠滑冰改善家裏的條件,那時候整天盼着專業隊出成績後發工資。”

  可進入國家隊後的生活無疑是殘酷的。憑藉不服輸的那股勁兒,張會對自己越來越“狠”。除了每天教練安排的日常訓練之外,她還會給自己“開小灶”,在空無一人的訓練場上“孤獨地訓練”,每天訓練8小時以上。後來,男隊教練專門把她調過去跟男隊員一起訓練。這是幸運也是壓力,以至於後來,進入國家隊後讓她最難熬的時間段是每年的7月到9月。因為要在陸地模擬冰上訓練,訓練方式之一便是爬山。

  張會説:“7月到9月是我們的儲能期,10月到第二年3月是展現成果的時期,儲能情況的好壞,直接決定自己在賽場上的表現。而儲能最主要的訓練就是頂着烈日,在山路上蹲曲90度以下,模仿冰場上的動作負重爬山,真可謂‘所到之處,皆是汗水’。有時候我想挺起身休息一下看看景色,卻會因供血不足頭暈目眩,對登山的厭煩也由此而生。”

  幸好,無數日夜的辛苦付出終於在2010年温哥華冬奧會淬鍊成金。自此,她多了一個頭銜——冬奧冠軍。如今,張會看見賽場上那些“上得冰場、下得課堂”的小將們,感慨他們身上有着無限放鬆的狀態,充分享受着競技體育帶來的樂趣。張會説,“本屆冬奧會,中國冰雪運動員用熾熱的心‘融化’着冰場。永遠渴望攻克下一個困難,一代代中國冰雪運動員已在拼搏中成長起來。冰雪,是他們的主場。”“通過分享張會的故事,我也想跟青年朋友們分享我的心得:無論在運動場上還是在生活中、工作崗位上,我們遇到的所有困難,都將成為照亮前路的光。”錄製完故事講述音頻後,李佳琦感觸頗深。

  崔藴: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渴望,灌溉下一個渴望,你就是那一點星光,在我胸膛發燙。”正如青春唱作人、故事講述人王赫野的歌曲《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唱的那樣,“航天夢”,就是崔藴心中的星光。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呼嘯升空,實現了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這是一代代航天人幾十年如一日鑽研、奮鬥的成果。

  “長征五號”騰空的那一刻,航天一院運載火箭總裝總測技能大師崔藴欣慰地笑了。

  被稱為“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總裝第一人”的崔藴痴迷火箭40年,曾與死神擦肩而過。在發射“長二捆”火箭時,火箭4個助推器的氧化劑輸送管路上的密封圈忽然出現泄漏,需要緊急排除故障。作為總裝測試的一線人員,崔藴義無反顧地衝進搶險現場並在艙內連續工作近一個小時,這也造成他肺部75%的面積被四氧化二氮侵蝕,醫生用了10倍於常人的解毒劑量,才保住他的命。當時29歲的他,是搶險隊員中最年輕的一位。

  火箭成功發射的那天,崔藴帶着氧氣瓶,在醫院的樓頂聽着火箭的轟鳴聲,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淚。也是從那天起,他意識到知識對於這個高風險、高難度行業的重要性。從此他便本着“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開啓了瘋狂的學習模式。大到發動機,小到螺絲釘,500多件裝配工具,他都能熟練運用,把火箭的結構牢牢“刻”在了腦子裏。熟悉崔藴的人都説,他就是為火箭而生,但瞭解崔藴的人都知道,他贏在堅持,贏在幾十年如一日的鑽研。用崔藴自己的話説,就是“魂牽夢繞,醒着、睡着腦子裏都是火箭”。

  如今,崔藴和團隊先後成功完成了長征七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為中國航天作出突出貢獻。他説:“我真心喜歡火箭的總裝測試,沒法用語言來説這個痴迷程度,真是特別喜歡這個。”

  講述完崔藴的故事,王赫野在和青年網友互動時説,“從故事中真心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之旅中勾畫自己的人生藍圖,生活明朗,萬物可愛,願我們都做個勇敢的人。”

  次仁歐珠:高與低,心中自有天平

  青春唱作人、故事講述人徐珊的歌曲《誰伴我闖蕩》,曲調帶着滿滿的青春朝氣,她講述的故事,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措美縣恰雜村村支書次仁歐珠的故事。

  山鷹飛過陡峭的懸崖,從遠處看,山南市乃西鄉60公里盤山公路上的車輛如同在雲中穿行。十幾年前,這裏沒有路,只有一條盤山的羊腸小道。在小道上,你會看到,在這陡峭的懸崖邊,有個單薄的身影懸在半空,手裏拿着皮尺,一寸一寸地測量,記錄數據,他就是次仁歐珠。那時路不好走,村民去縣城必須走將近一天的路,由於地處懸崖地帶,築路十分危險,他主動請纓——“你們先別去,我去看看路況怎麼樣!”

  高原多凍土,工期只能安排在夏天。“在整個修路過程中,老百姓積極性很強,紛紛加入到修路的隊伍中,還送來了青稞酒、酥油茶、糌粑。”但夏季的降雨量很大,如果出現塌方,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每到下雨,次仁歐珠就喊“快停工吧!”

  在次仁歐珠眼裏,路可以再修,但人出了問題,就再也沒辦法挽回。

  在他的帶領下,施工隊半年就修好了從達瓊組到恰雜村20公里的公路。這之後的每一年,遇到雨雪天氣,次仁歐珠都會組織羣眾上山修繕這條路,保障道路通暢、出行安全。

  如今,60公里的盤山路穿越層層山巒,曲折蜿蜒至措美縣城,以前需要6個小時的路程,如今僅需1小時40分即可到達。

  因為這條路的暢通,老百姓的經濟作物能賣出去,就醫看病更及時,人們的生活也煥然一新。“各家都有了機動車,村民的經商意識也提高了”,夏季摘下雪蓮花拿出去買,村民們都能賺到錢,以前恰雜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如今年人均收入差不多都在9000元左右。

  2011年恰雜村“兩委”換屆,選誰扛起恰雜這個貧窮落後村發展重擔的難題,一時之間竟無解。鄉親們希望次仁歐珠回到恰雜村,他便毅然回去,成為恰雜村黨支部書記,帶頭改造危房、維修幼兒園、修建公廁、亮化村居、硬化道路、修飲水和灌溉工程……

  是鄉長,也是“懸崖勘測員”“小小賣貨郎”,從鄉長到村長……什麼是高?什麼是低?次仁歐珠也説不清楚,在他的字典裏,沒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只有“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只有無愧於心。

  “也許是BEYOND和黃家駒的音樂精神,也許是次仁歐珠那不屈不撓勇於攀登的拼搏力量,也許是一個又一個讓人感動又鼓舞的普通中國人的故事,在演唱和講述時,我愈發感到心中充滿了力量。也希望通過更多平台,把這種力量傳遞給更多青年朋友。”徐珊説。

  樸實真摯的旋律,才會直抵人心。真正的感動永遠來自於感同身受的共鳴。青春唱作人、故事講述人們用充滿青春氣息的嗓音,歌頌一線奮鬥者。平凡之人,也能匯聚千鈞之力,匯成這個國家磅礴的勇氣和力量,凝聚成朝氣蓬勃的青春中國。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安俐 記者 楊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