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70萬人打出9分,尖叫和眼淚都為它準備好了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娛樂

上個月月底,我在逛論壇的時候忽然刷到了一個帖子,唏噓不已——

哈利·波特已經四十歲了。

這個額頭上有閃電的男人如今已經超過了尾聲中“十九年後”的年紀,完完全全地步入中年了。

而在他陪伴下成長起來的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如今大多也過了當初他打敗伏地魔的年齡了。

自7月20日電影院復工以來,每隔兩三天就會有電影上映的消息傳出。

而在這些消息中,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本週五(8月14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K修復3D版的上映。

▼點擊下圖,穿越時空▼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2001)

導演: 克里斯·哥倫布

編劇: 史蒂夫·克洛夫斯 / J.K.羅琳主演: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 艾瑪·沃森 / 魯伯特·格林特 / 艾倫·瑞克曼 / 瑪吉·史密斯類型: 奇幻 / 冒險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英國上映日期: 2002-01-26(中國大陸) / 2020-08-14(中國大陸重映)片長: 152分鐘 / 159分鐘(加長版)又名: 哈利波特1:神秘的魔法石(港/台)

豆瓣 :9.0分

對於像我這樣的九零後哈迷,除了有些在電影節憑運氣和手氣搶到過展映的票外,還沒有機會在影院觀看這部魔法世界的開篇之作。

今年恰逢"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引進中國20週年,而包括“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景區在內的北京環球影城度假區也即將於2021年5月開園。

<<左右滑動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説>>

在這個時候,《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上映,令哈迷們不得不驚呼“過年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一直是華納旗下相當重要的影視項目,它在全球範圍內的火爆也激勵了其他電影公司積極開發其他青少年奇幻小説的改編電影,包括《納尼亞傳奇》、《暮光之城》和《波西·傑克遜》等等。

他們都希望能夠獲得和“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一樣的成功,但這些嘗試大多都事與願違。

究其原因,一切都要從《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第一次被遞到製片人大衞·海曼的桌子前的那一天講起……

斯皮爾伯格的拒絕

1997年,英國製片人大衞·海曼正在為自己的公司尋找一個“開門紅”的項目。

海曼有着優越的背景,畢業於久負盛名的威斯敏斯特公學和哈佛大學。1986年,他在華納兄弟的創意部門工作,這為他後來與華納兄弟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末,他成為了聯美的副總裁,主要進行獨立電影的製作。1997年,他結束了在好萊塢的海外“務工”生涯,回到英國創辦了他自己的影視公司——海德電影公司。

他的目標是尋找一個有影響力的青少年文學作品並將它改編成電影。

他的首選是《樓下的怪物》,一個出版於1974年的小説,但他的計劃最終失敗了。就在同一年的六月,布魯姆斯伯裏出版公司出版了一本名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小説,這本小説當時獲得了不錯的銷量和口碑,因此被海曼的員工選中遞到了海曼的桌子前。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國版封面

他讀過之後覺得還不錯,在次年《哈利·波特與密室》出版後,他便向華納兄弟提了一個方案,兩方一拍即合。

1999年,華納以一百萬英鎊的價格買下了“哈利·波特”前四本小説的改編權,並找來了史蒂夫·克洛夫斯來擔任編劇。

在導演的人選方面,華納的首選是剛剛憑藉《拯救大兵瑞恩》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是從《天使之城》的導演布拉德·塞伯寧那裏聽到《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這個項目的。

雖然手頭上還有好幾部待拍的電影,但以“童心”著稱的他聽到後立刻產生了興趣,華納方面也願意和他合作,即使這意味着要分一部分利潤給斯皮爾伯格的夢工廠。

斯皮爾伯格與海曼、羅琳和科洛夫進行了幾次友好的會面,但對於創作的分歧最終令他們分道揚鑣。

斯皮爾伯格無意“翻拍”小説,而是想要對小説進行大幅度改編,他甚至想把後幾部的情節融合到《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在他看來,完全按照小説拍電影就跟“去銀行存錢”一樣無聊。

在影片風格上,斯皮爾伯格不希望拍攝真人電影,而是想要製作類似於《玩具總動員》風格的電腦動畫片,海利·喬·奧斯蒙則可以為哈利配音。

因為創作理念不合,斯皮爾伯格最終退出了項目,轉而和海利·喬·奧斯蒙拍了《人工智能》。

斯皮爾伯格在《人工智能》片場

斯皮爾伯格退出後,海曼和華納兄弟影業的COO阿蘭·霍恩向當時許多的A級大導演發出了邀約,包括《哈利遇上莎莉》的羅伯·萊納、《空軍一號》的沃爾夫岡·彼德森和《十二猴子》的特瑞·吉列姆。

2000年,彼德森和萊納退出名單,羅琳比較中意吉列姆,但華納最終選擇了克里斯·哥倫布。

在這羣導演中,克里斯·哥倫布在和兒童演員合作上面比較有經驗,華納看中的是他《小鬼當家》和《窈窕奶爸》上的成功,認為他適合這種帶有兒童元素、家庭向的温情電影。而哥倫布本人也因為受到女兒的影響,跟着讀了好幾遍“哈利·波特”的小説。

被選中後,哥倫布花了兩個小時向華納和海曼展示自己對電影的構思,包括對於非魔法的“麻瓜世界”以及魔法世界的對比塑造。他認為麻瓜世界可以塑造得乏味無聊一些,來反襯出魔法世界的有趣和情調,這些是他從《遠大前程》和《霧都孤兒》中獲得的靈感。

導演確定後,華納曾經把上映日期定在2001年7月4日,後來出於對製作週期的考量,最終將上映日期推後到了11月16日。

撫養一個巫師需要舉全英之力

小説作者J.K.羅琳對電影改編有一些自己的堅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要求片中的演員要全部來自英國或愛爾蘭,除非小説中有明確提到來自別的國家的角色(比如《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有來自歐陸兩所魔法學校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演員來自法國和東歐)。

因此也有一種説法,英國演員分為兩類:演過“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和沒演過的。

沒能出演《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英國演員們

成年演員中,最先確定下來的是扮演西弗勒斯·斯內普和阿不思·鄧布利多的艾倫·裏克曼和理查德·哈里斯。

隨後在羅琳的堅持下,瑪吉·史密斯和羅彼·考特拉尼確定出演米勒娃·麥格和巨人海格(據説羅琳創作這兩個角色的時候帶入的就是他們的臉),然後是朱莉·沃特斯出演在國王十字車站短暫出現的韋斯萊夫人。

大衞·休里斯曾經是反派奇洛教授的候選人之一,但最終這個角色落到了伊恩·哈特身上。

不過這也算是因禍得福,因為休里斯後來在第三部中出演了哈利父親的老友,萊姆斯·盧平,這個角色在後來的幾部電影中都有一定的戲份。

主角三人組的選角是最艱難的,哥倫布和選角導演蘇西·費吉斯面試了無數個少年演員,但是哥倫布都不滿意,因為戰線拉得太長,費吉斯退出了工作。

隨着成年演員的一個個敲定,開拍時間近在眼前,哥倫布快馬加鞭,最終敲定了丹尼爾·雷德克里夫、艾瑪·沃森和魯伯特·格林特。

有趣的是,雷德克里夫的父母最初拒絕了出演邀請,而沃森面試了八次才被選上。

由於羅琳堅持全英班底,在什麼地方拍攝成了讓海曼和華納頭疼的問題。為了促進英國電影業的發展,兩位負責相關領域的英國官員特意飛到美國,向華納發出邀約。

他們提出可以為電影的拍攝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外景清場協助、長時間使用倫敦郊外利維斯登影視基地的許可以及對於兒童演員務工相關法律的修訂(把兒童演員的每週工時提升了一點)。

作為回報,他們希望電影的拍攝和製作都在英國境內完成,在促進經濟的同時,也希望《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能是一部徹頭徹尾的“英國電影”,因為它的小説“文化上很英式”。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於2000年9月29日在利維斯登影視基地開拍,次年3月拍攝結束。

電影的外景地橫跨不列顛島,從北約克郡的火車站到牛津大學的建築再到倫敦的哈羅公學。

為了配合電影的視覺效果,劇組在外景方面選擇了不少教堂類的建築拍攝,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霍格沃茨的建築風格。

因為《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魔法石”一詞在美國和英國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英國叫the Philosopher's Stone,美國叫the Sorcerer's Stone),所以在拍攝過程中所有涉及到“魔法石”的台詞都會用兩種表達各拍攝一遍。

可能是由於之前和兒童演員相處的經歷,哥倫布在拍攝《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對小演員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耐心,這讓在場的很多成人演員讚歎不已。

而扮演麥格教授的史密斯為了保持角色,在片場全程高冷臉,讓很多小演員都覺得很有距離感。

來之不易的開門紅

2000年12月1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發佈第一款海報。

2001年3月2日,影片發佈第一款預告。

11月4日,電影在倫敦舉行首映禮,現場被裝飾成霍格沃茨的外觀。

上映前一天,EA公司(美國遊戲公司,曾經推出過《紅色警戒》和《模擬人生》等熱門遊戲)製作的同名遊戲推出,為電影造勢。

本次重映也對當年上映時的海報進行了高清修復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當時打破了多項票房紀錄:

在美國上映的第一天就獲得了3230萬美元的票房,打破了《星球大戰前傳1》的首日票房紀錄;當週週末獲得903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當年的首週末票房冠軍,打破了《侏羅紀公園2》的紀錄。

根據Box Office Mojo計算,在美國一共有5590萬人次觀看了這部電影。

在英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同樣也勢如破竹,不僅在首週末獲得了1630萬英鎊的票房,還以6610萬英鎊的英國總票房成為當時英國影史票房第二高的電影(當時的第一是《泰坦尼克號》)。

最終,電影獲得了9.78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高居票房排行榜前列,並且是除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之外該系列票房最高的電影。

在評論方面,《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

大部分影評人對於電影在還原小説方面給予了正面的評價,魁地奇和魔法元素的特效令人滿意,哈利、羅恩和赫敏的少年冒險也非常吸引人。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當年獲得了不少提名和獎項,其中包括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和最佳原創配樂三項奧斯卡的提名。

重遊魔法世界

哥倫布執導的兩部電影都帶有濃厚的少年冒險故事的風格,吸引了一大批觀眾。

雖然這種風格在第三部被阿方索·卡隆改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哥倫布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開創的成功(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獲得了8.78億美元的票房)讓這個系列有了得以繼續下去動力。

《哈利·波特與密室》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成了為數不多除了因為病故等不可抗力原因外沒有更換過任何演員的系列電影。

克里斯·哥倫布為魔法世界奠定的視覺風格,包括著名的移動樓梯和大禮堂,更是對後面幾部電影的創作有着深遠的影響。

2002年,在《哈利·波特與密室》準備上映的時候,克里斯·哥倫布宣佈不再執導下一部電影,阿方索·卡隆接過導筒成為第二任導演,對“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進行了一次革新性的改變,不過這已經是另一段故事了。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片場照

隨着“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拍攝,華納也在注重周邊產品的開發,把電影中的魔杖、魔法道具、服裝和徽章做成周邊,在環球影城或影視基地的紀念品商店出售。

最經典也是最受歡迎的是魔杖,包括主角哈利的冬青木魔杖、作為死亡聖器之一的接骨木魔杖等。

還有魂器系列,湯姆·裏德爾的日記、斯萊特林的掛墜盒和赫奇帕奇的杯子。

誰不想擁有一把格蘭芬多的寶劍呢?

穿上這身巫師袍,感覺自己也是巫師了。

你是否也有一些珍藏的周邊呢?

每一個從小接觸“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哈迷都在等待着,或許有一天,一隻貓頭鷹會為他們送來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錄取信,我也不例外,只是感覺隨着年紀的增長,童年的夢和想象開始與自己漸行漸遠。

現在,讓我們回到那段每天等待貓頭鷹的日子裏吧,拿起積攢多年的魔杖、斗篷、徽章和圍巾,在8月14日去到電影院裏,觀看4K修復3D版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一起重遊魔法世界吧。

每 期 福 利  

電影票、衍生品、小禮品、大福袋...

每期都會有福利贈送!

留言並轉發到朋友圈説出你對今天電影的看法,

我們將結合後台收到的轉發截圖+留言點贊數抽獎。

今天的福利是: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周邊3套

抽3人 / 每人1套

PS:上一期福利已經開獎,

請中獎小夥伴將姓名、地址、聯繫電話在後台私信給我們!

不散所有的活動只在微-信-公眾號平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