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狗哥在看一個描述匠人的綜藝節目《巧手神探》。
和傳統的匠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節目不同。
《巧手神探》有意的在節目里加入了明星嘉賓和對抗競技的元素。
脱離了紀錄片的枯燥,在內容上稍微傾向了流量市場。
不過,千萬不要因為有明星、有環節就看低了這部綜藝,那你可是大錯特錯了。
《巧手神探》裏的匠人一點都不比紀錄片裏的匠人差,而且這裏的匠人更傾向於“高手在民間”的性質,和《我在故宮修文物》那種偏官方的藝人還有很大的區別。
比如説:蠟像匠人——周雪蓉。
周雪蓉和傳統的為明星、名人制作蠟像的手藝人不同,她製作的蠟像都是身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她做蠟像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一種感情的傾注。
就像她外婆的蠟像,就是她為了紀念外婆做的,乃至於蠟像身上的每一根頭髮,都取自於外婆,每每説到外婆的時候,看着蠟像的周雪蓉都會流下淚水,這種感情的寄託和那種以盈利為目的的蠟像館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而明星嘉賓更像是節目組為了迎合市場的一種選擇。
其實每一個製片人對市場都很敏感,他們知道如何做會增加流量,也明白什麼因素會影響市場。
但很多時候,他們沒有選擇,因為如果節目的定位是紀錄片,那播出的內容必然而然就是科學嚴謹的,沒有趣味性則是必然的情況。
可如果做的是綜藝,那就有很多方法來增加綜藝感,請明星嘉賓就是最簡單的一個方。
而且加入明星後,《巧手神探》確實是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度和流量,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節目中的那些匠人。
匠人之所以稱之為匠人,是因為他們選擇終日與枯燥和寂寞為伍,他們十年如一日般的精益求精,對自己的手藝報以百分百的熱情,他們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自己的手藝上。
蛋雕大師楊星國需要在雞蛋上雕刻各種各樣的作品,每天早晨6、7點鐘就會起來雕刻,一直雕到晚上十一、二點,而這種狀態短則需要持續三五天,長則需要半個月之久。
更讓人崩潰的是:因為雞蛋殼只有幾毫米的厚度,一個失誤就會讓馬上成型的作品變成一堆廢品。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寫了2萬餘字的論文,突然在某一天,word崩潰了,論文內容全沒了,那種心情,想想就感覺是折磨。
關鍵是我們有過一次可能都受不了,他們的這種經歷可能是十次、百次。
單單就憑着這種心態,匠人就值得我們敬佩。
既然我們做不成匠人,又敬佩匠人的精神。
那就應該讓匠人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匠人也是人,他們也渴望理解和關注,我相信,證明自己價值的匠人會爆發出更多的活力,產出更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