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交易額屢屢被刷新,這樣的直播帶貨能長久嗎
“3億元”“一晚賣出24噸”“直播一場賣出196輛汽車”……最近,直播帶貨圈裏,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一個個不斷刷新的交易數據,刺激着直播圈的神經。
在這背後,各路官員、企業家等也紛紛高調加入直播帶貨行列,相較於此前的草根成網紅,在當前的直播中,“主播們”名氣更大,帶貨交易額也更多,以至於小商家已不敢輕易涉足直播。
對於商家來説,最終目標必然把產品賣出去,然而帶貨卻不一定與直播畫上等號。當直播成為“你有我有大家都要有”的競賽時,商家是否也要想想,究竟該以怎樣的姿勢投身於直播帶貨的浪潮中。
一支話筒、一台電腦、一個攝像頭,“直播帶貨”已成為電商平台新的增長點。這其中,企業家親自入場帶貨備受關注。
至今為止,董明珠分別在抖音、快手、京東進行了3場直播,成交額更是從最初的23.25萬,一躍至3.1億元、7.03億元,創下了家電行業直播帶貨新的成交記錄。試想,如果按照一場7億元的交易額來計算,董明珠只需要每天一場直播,一年365天就是妥妥的2000億收入,“再造一個格力”完全不是話下。
但這可能嗎?答案是,不可能。一旦帶貨場次多了,銷售額必然下滑。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需求被集中、然後又全面釋放,大眾消費被提前透支的一個過程。正如每年的雙十一,不過是一段時間的訂單集中釋放,也不可能天天持續。
其實,明星大咖也不是銷量的保證。雖然“明星效應”有着足夠的曝光度,巨大的流量成為他們帶貨的銷量保障。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明星帶貨並不穩定,前有知名主持人李湘直播賣貂衣,商品銷量從直播開始到結束一直維持在26件,一件也沒賣出去;後者則有羅永浩屢屢直播“翻車”的經歷。
對直播帶貨來説,交易額固然重要,但如果靠過分透支、虧本賺吆喝、二次簽約、虛假下單等維持的天價交易額,終究是企業難以承受之重。
隨着疫情的緩解,線下商業逐步復甦,商家也肯定要調整其在營銷上的投入比例,而一窩蜂而上的直播帶貨,毫無疑問也將迎來洗牌,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
那麼,直播帶貨,就真的只是特殊時期的應對方式,難以形成常態化嗎?也並非如此。
前段時間,分眾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江南春在直播間講述《致勝下一個十年:行業突圍破局之道》,其中提及,流量只是“術”,品牌才是市場的“道”。在網紅產品時代,品牌力比流量更重要,因為品牌才是真正的流量池。品牌一旦贏得了人心,流量自然會來。
他舉了一個例子,飛鶴奶粉針對新的定位打廣告,但8個月之後銷售量依然不見增長。因為選個奶粉品牌對家長來説需要深思熟慮。飛鶴奶粉決定持續投放,結果在第10個月出現拐點,業績上漲,下一年從40億飛漲到了79億,甚至到後來的150億,業績翻了接近五倍。品牌廣告效果有延遲是正常的。
別抱希望於流量或者廣告立刻起到轉化作用,品牌轉化率是需要週期,不可能一下子就立竿見影有效。對一些品牌來説,即便每一場直播帶貨交易額都不大,但最起碼不讓外界遺忘。
同樣,最近在汽車圈,各種直播帶貨也是火力全開。但不得不説,汽車是最難帶貨的商品之一,因為不存在衝動消費,作為大宗消費品,決策週期長,它必須要有線下體驗環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直播最大的功能多為“種草”,而不是帶貨。
推而廣之,像汽車這樣的高端品牌,或者擁有高品牌溢價的產品,或者其它產品和供應鏈還不完善的新創品牌,並不適合赤裸裸直奔賣貨而去。
如果你的商品平時很少降價,參加直播後卻給出了比較大的降價幅度,那它就向市場傳遞了一個信號:平時你的商品價格過高。一旦直播的商品給消費者留下了低價的印象,再想讓品牌力上探,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對商家來説,直播更多是一個與消費者溝通、互動的方式,如果急功近利只剩下帶貨,這對品牌無異於是殺雞取卵。
【撰文】郜小平
【海報】許蕾
【作者】 郜小平
【來源】 南方產業觀察南方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