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女性職場劇總撲街?二十年前這部高分片,“不起眼處”都是教科書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娛樂

2000年茱莉婭•羅伯茨斬獲奧斯卡影后的《永不妥協》,二十年後來看依舊有着教科書般的價值:女性職場勵志題材領域中勇敢嘗試但不幸翻車的作品不計其數,沒有一部真正移植了“永不妥協”的精髓。

那一年史蒂文•索德伯格導演憑藉《永不妥協》和《毒品網絡》,同時收穫兩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一時風頭無兩。儘管最終為他摘得桂冠的作品是後者,《永不妥協》也依舊頻頻出現在必看片單上。
豆瓣6萬6千餘人打出8.4的高分,經典片段數度讓人熱淚盈眶。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部電影裏的職場逆襲故事不懸浮呢?

一,細節。
故事有沒有代入感、可信度,最重要的基石始終是細節。
收入五千住着昂貴酒店公寓、坐着幾千塊一把的椅子,怎麼可能不懸浮。
“應該”有的細節,是什麼樣子的?

《永不妥協》裏茱莉婭飾演的單親媽媽,沒工作沒收入帶着三個孩子舉步維艱,一手抱着嬰兒一手忙着做飯,揭開廚房水槽、肥碩蟑螂從碗裏爬出來。
細節很有説服力,很直觀。

磨皮濾鏡開到五官都快消失的劇作,既然不敢面對“現實”,又憑什麼指望收割“現實感”紅利?
拍女主角努力工作,影片中兩個橋段都很可圈可點。
通常情況下,“她好努力”要怎麼呈現?
蒙太奇呈現她在諸多場合裏忙忙碌碌的樣子。

如山堆積的文件,一刻不停的走訪,交叉剪輯、倍速呈現。
這樣的做法並沒有不對,只是太過尋常、太過普通,難以讓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永不妥協》中這兩個橋段,恰好對應着兩條表現路徑。
第一條是在傳遞信息中融入更多情感價值因素。

茱莉婭過度忙碌之後,深夜開車回家時非常睏倦,給男朋友打電話、希望對方説點什麼好讓她保持清醒、不至於出車禍。
這邊茱莉婭打着哈欠,一臉疲憊。
那邊男友從睡夢中被吵醒,講白天發生了重要事情:小女兒開口説出了人生第一個詞。

他絮絮叨叨反反覆覆講述“她伸着小胳膊説球”,女主角的表情從睏倦變成幸福,從幸福變成愧疚、心酸,百味雜陳、細膩動人。
忙到什麼程度才會讓母親錯過孩子人生中第一句話?
打電話的場景不僅有足夠的信息量,還有着濃郁的情感力量。

第二條是有“身臨其境”感的細節。
女主收集水污染的證據,寥寥幾個鏡頭、短短一段體量,但細節的詳實程度同樣叫人印象深刻。
骯髒渾濁死氣沉沉的水面上,漂着死青蛙,女主忍着噁心撈起乾癟的青蛙屍體、放進證物袋裏。
靜態畫面的混沌感,動態動作的情緒傳遞,讓“在場的觸摸感”特別強烈。

當然,搭建好了有説服力的細節之後,最重要的核心始終是“價值”。
二,抽象價值的具象化。
《永不妥協》中的重點絕不是個人職場奮鬥意義上的成功,而是為了更高的公平和正義。
很多職場劇讓人覺得不對勁,五毛錢商戰手法太低端,高喊的價值口號又不能有血有肉落進故事的肌理中。
《永不妥協》就將抽象的、精神意義上的價值,拍得很具象,可知、可感、可共情。
“平平無奇”的幾場辦公室開會戲份,不能沒有姓名。

第一點,具象化的反諷和指責。
巨頭公司的代表趾高氣揚給出了一個非常低的賠償金額,女主不顧老闆顏色,強悍上場罵街。
“你覺得你的脊椎值多少錢?你覺得你願意用多少錢賣你的子宮?”
工業污染危害周邊居民健康,受害者索求賠償,這樣的表述過於書面、容易有隔閡。
女主罵出“子宮”“脊椎”器官值多少錢,虛的遠的有距離的價值感,一下子就近了、實了、活了。

很奇妙,此處“捍衞正確的價值”被用反諷的方式罵出:貴司家大業大財大氣粗可以隨意“買”生命,麻煩報價之前想一想你自己值幾塊。
對方尷尬端杯子喝水,女主眼神如刀:特意從那(污染水源地)給你準備的。
一邊是衣冠楚楚、文質彬彬的偽善者,另一邊是滿嘴髒話卻內裏純良的“潑婦”,人物個性呈現、情節進度條推動、刻板印象反諷,盡在其中。
短短几句台詞,字字千鈞拍出了“對錯很重要”。

第二點,還原數據文檔的血肉温度。
此後,女主和合作夥伴的女律師發生衝突,對方提出她準備的素材有漏洞、缺少當事人聯繫方式,女主放話“你要誰的號碼”。
對方無奈之下唸了一個名字,女主説了很長的一串。
誰誰住在哪裏幾月生日,得了什麼病。父母是誰,叔伯嬸子是誰,有什麼健康問題。

比爛熟於心更重要的,是鄉鄰、知交、自己人的親近感,是檔案數字背後“人”的血肉温度。
沒有病痛呻吟的悽慘場面,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僅僅是一段陳述,但陳述人感同身受的痛苦、當事人本身的悽慘不幸,用樸素而憤怒的方式直接表達出那樣心酸、感人。
女主最後的高光是兩百萬的收入嗎?當然不是,這些綿密的情節中滲透出的價值感才是故事真正的核心。

比起女主獲得幫助、成功幫助眾人,舒心醬更傾向看到的結局是她的夢想在某個步驟被斬斷,縱使未能如願、縱使兜兜轉轉之後依舊沉淪底層,但她經歷了重生一般的價值洗禮。
這樣的表達更殘酷也更有批判意義,但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既然現實世界裏這位了不起的女性成功做到了,那麼我們也沒必要苛責影版“為什麼不拍更灰色的部分”、
(下圖中客串的這位是原型本尊)

三,人物的連貫性和微妙對比。
第一點,不過度開掛。
很多作品呈現角色的成長史尤其是逆襲故事時,容易極端。
不能通過有説服力的故事引發共情,於是便通過外在的標籤或浮誇的話術來凸顯“她好厲害”,很懸浮。
《永不妥協》中同樣不乏誇大的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始至終她做的事情都沒有超出角色設定的能力範圍,不存在“上一幀畫面啥都不會,下一幀畫面就成了知名律師”這樣的事情。

專業信息來自理工科教授,法律相關事業由老闆和後期加入的強勢團隊完成。
各方出發點不同、利益訴求不同、誠懇程度不同,重要的是,這是多方專業力量共同完成的結果,不是毫無邏輯瘋狂給女主角個人加光環。

第二點,人格個性並未斷裂。
一個角色逆襲的狀態變化,態度、能力等勢必會有變化,但角色個性同樣應該保持一部分“不變”。
所謂完全換了一個人,是修辭手法。
角色洗心革面之後已然應該有內在的“就是這個人”的連貫性。
撲街的影視劇往往寫得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一會智商在線猶如金手指開掛,一會恍若智障,沒有自然有機的“人物”個性的合理質感。
《永不妥協》女主的性格,則是成也她敗也她,個性裏最鮮明的部分,始終是炸彈一樣的情緒化性格。

優點是足夠真誠、熱烈、易感,這份易感讓她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能處理好溝通中的問題。
缺點是過於易感、過於情緒化,分分鐘有可能暴走。
婚姻不順、事業受挫,和“還沒點就炸了”的極端情緒或許也有關聯。

一以貫之的個性,一體兩面的表現,這份相同中也有着微妙的不同。
同樣是憤怒和老闆吵架,前幾次要麼為眾人要麼為自己的不平,她都氣勢洶洶憤怒值爆表,最後一次誤會老闆剋扣自己獎金,表面依舊是兇悍的罵街一姐,實際上這份囂張氣焰已經更接近數落和委屈,更親近、更願意開放剖白自己的內心。

這樣的個性勢必讓她和親密的人時常發生摩擦,比如和兒子最初頗有芥蒂。
兒子對“不着急”的老媽頗有埋怨,母子和解發生在一個忙碌、疲憊但温馨的早晨。
小孩子讀着媽媽的文件,發現她的工作是幫忙病了的小姑娘。
兒子的話非常孩童:她自己的媽媽為什麼不幫她?
因為她媽媽也病了。

小孩子動容,動容和談話的尺度都很值得注意。
重點在於“別安排小孩説超越他年紀的話”。
總有編劇為了上價值為了賺人熱淚,一言不合就讓孩子講大人的話,還是五毛雞湯那種畫風的話。
比如《不完美的她》裏被詬病的問題之一,是總安排小女孩説於她而言文縐縐的乾癟的不相宜的“成人話語”。
事實上小孩子應該説什麼呢?

在門口回頭問:我給你帶份早餐回來好嗎?要不要雞蛋?
(女主男友帶幾個孩子外出吃早餐)
為什麼總覺得所謂雞湯金句才感人才有亮點呢?
那個環境下小男孩問媽媽要不要雞蛋,很動人。
影片抓住了生活裏細膩真實的温暖真諦,“不起眼”的台詞真正生活化、真正有力量。

舒心結語
好的職場影視劇,不是拉風的職業套裝、精緻的妝容、“前面有大功率吹風機”的走路氣場所能堆砌的,更不是懸浮的金手指開掛劇情能胡編亂造的。
真正的職業態度,包含着樸素、真誠、熱愛、温暖這些字眼。
如果沒有,動輒十個億二十個億生意的劇情,都不過是緣木求魚的痴人説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