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之前,先説一個小故事。當初侯寶林剛開始大紅大紫的時候,和常寶堃有一個比賽,較量的科目是《對坐數來寶》,如今的觀眾也把常寶堃封神了,説侯寶林敗得一敗塗地。
雙方是打擂台,派自己人去對方場子賣票!前三天是候賣的多,三天後開始掉座,最後算是侯寶林輸掉了這場比賽,比拼的賭注是不許再説相聲。事實的發展並不像賭注那樣,侯寶林依舊説相聲,只是少去天津表演。
兩家的關係並未因此產生隔閡,在日後的生活中,常家和侯家的關係密切的不行,直到現在。
解放之前的侯寶林就已經很紅火這裏可以參考一些文獻資料,和當時的報紙書刊。侯寶林紅火的時候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十年代,進入了當時的五檔相聲之列,同時期的馬三立遠達不到這個地位。
與此同時,相聲攢底的規矩也是由侯寶林開的先例,這也是在解放之前。試問,如果沒有真本事,戲院茶樓會讓一個啥也不會的人攢底?張壽臣對此事評價:寶林是有功的。
雖然之後侯大師的一些作為實在令人憤慨,但也不能被錯誤的言論帶錯了方向。所謂侯寶林靠仕途成名的觀點完全是無稽之談。
馬三立的成名晚的很解放之前,天津報界對馬三立先生表演的評價是:原子彈一樣的效果。雖然也出在五檔相聲之列,但上座率遠不如其他幾隊搭檔,尤其是侯寶林和常寶堃。
解放之後,馬三立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是脱離相聲行業的。可以大膽的説,如果沒有一些運動的阻礙,馬三立的相聲成就還要高。
但歷史就是這樣,馬三立坎坷的一生阻礙了其前行的步伐,或許正是因為此,才使得觀眾對馬三立有極高的崇敬心。
馬三立真正成名,是在八十年代之後,侯寶林退出相聲舞台。特別是侯寶林去世之後,相聲界也就只有馬三立這一個寶貝,只有這一個碩果僅存的相聲泰斗。
倒不是説馬三立趁人之危,而是馬三立二次復出不久,侯寶林就歸隱山林,不再登台演出。算是一次美麗的邂逅,但兩人的造詣不可同日而語。“往前倒兩輩的相聲藝人,不服侯寶林的有的是,不服馬三立的幾乎沒有。”
只不過馬三立因為種種原因,知名度沒有那麼高而已。
相聲水平無法比較對於馬三立先生和侯寶林先生的相聲水平,根本沒有一個標準的評判標準,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非要比較的話兩撥觀眾得打起來。
馬三立的相聲並不是強在技藝上,而是強在風格,馬家相聲嚴絲合縫的藝術原則加上塑造人物的表現力是其最大的特色,也成了和觀眾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
並不否認,馬三立晚年因為諸多原因導致絮絮叨叨,並且説話並不清楚,這成為了一部分人貶低馬老的口實,但這無傷大雅,如果非要以此來貶低也難免太過於幼稚。
侯寶林在相聲技巧上有着很大的優勢,首先便是有一條好嗓子,使得學唱成為了侯寶林的一大妙招,當然,同時期的藝人之中,像是張永熙、劉文亨的柳活都比侯寶林出彩。
有觀眾緣算是馬三立的一大特點,也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隨便拿出一個演員來,你讓他在台上表演一下《家傳秘方》、《逗你玩》這樣的作品,你看看觀眾答不答應,少馬爺都不敢動父親的活,由此可見一斑。
千言萬語,都匯做了觀眾的一句“值”,侯寶林先生敢在台上提這樣一個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