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偉人形象的電影,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聚焦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展示他光芒萬丈、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另一種則是從生活的小事、細節入手,探究他性格的多面性,從心靈層面折射他之所以成為偉人的原因。正在公映的重大革命題材人物傳記電影《鄧小平小道》卻獨闢蹊徑。
該片講述了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鄧小平和妻子卓琳在江西南昌城郊的原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三年零四個月的勞動生活。這幾年,也是鄧小平政治生涯的低谷期。影片敍事非常簡潔,第一個鏡頭就是一片烏雲密佈的天空,表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第二個鏡頭是一個交換文件的特寫,交代了鄧小平跟妻子卓琳將被下放到江西勞動。隨後影片進入正式敍事,一下子將觀眾帶入到了那個特定的年代氛圍。
該片沒有把鄧小平的政治韜略和深謀遠慮作為重點刻畫。影片中有幾場戲觸及當時的敏感話題,鄧小平都是以沉默和不言來處理,於無聲處聽驚雷,這既反映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也符合他當時的真實處境。
影片設計了幾組人物來展現鄧小平一家的艱難處境和他的性格特點。比如修配廠廠長羅朋和監督鄧小平一家生活的黃幹事二人,前者對鄧小平一家百般保護,熱情照顧;而後者卻是裝腔作勢,百般刁難。但在影片最後,當鄧小平要調回到北京時,黃幹事非常緊張惶恐,這時鄧小平對兩人説,“你們倆一個保護我,一個監管我,達到了共同目標,把我保護好了,謝謝你們!”偉人的豁達大度讓人動容。
鄧小平跟兒子鄧樸方之間的互動,是影片描寫的重點,也最能體現鄧小平的性格。鄧樸方因為“文革”中不願背叛父親,遭受迫害,被迫從樓上跳下去,造成嚴重脊椎損傷,高位截癱。影片中他來到江西后,一開始灰心絕望,更怕拖累家人,但作為父親的鄧小平,想盡一切辦法讓兒子振作起來,他晚上每隔兩小時起來給兒子擦拭身體,甚至故意將收音機損壞,再讓卓琳交給兒子修,以此來激發他的生活熱情。最終,鄧樸方在父親的激勵下重新振作了起來。這份舐犢之情,從一個父親的角度,展現了鄧小平的責任感和堅韌樂觀的品質。
《鄧小平小道》中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比如孩子們都來到江西后,鄧小平在院子裏建了一個廁所,用來“積肥”。廁所建好後,自己第一個使用,還讓邊上的小夥子幫助把風,讓人忍俊不禁。鄧小平一家給孩子們“送粽子”這場戲,既反映了他們一家人的好客,也折射出當時普通百姓真實的生活處境。這些細節,成為了他日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精神種子。
該片攝影用光考究,演員表演一流。已經演過60多次鄧小平的盧奇,全身上下都是戲,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讓人感受到鄧小平的人格魅力。看這樣一部電影,除了愛國主義的洗禮外,對於那些生活中遭受挫折的普通人來説,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振奮和激勵。
(原標題:《鄧小平小道》:用生活細節塑造偉人高潔形象)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記者 王金躍
流程編輯:u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