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一船人和一城人,24小時,驚心動魄的應急處置,爭分奪秒的中國智慧,8月1日晚,天津人藝在停演了6個多月後,於正式恢復演出的首場當晚,以一台名為《生死24小時》的抗疫話劇,還原了從農曆除夕到大年初一發生在天津港的津沽抗疫故事。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疫情期間,焦點大都集中在逆行醫護身上,如果不是以藝術的形式,這一成功妥善處置“歌詩達賽琳娜號”國際郵輪的事例,或許不會成為很多人疫情記憶的一部分。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從發佈公演信息後的四天內,首場演出的286張可售票便全部售罄。光華劇院前廳內,天津泥人張根據劇中人物以及抗疫期間的典型人物製作的彩塑,以形象的手法留住這段特殊的記憶。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而天津人藝副院長李陽則在檢票口親自為觀眾測量體温,沒有了往日的喧囂,平靜又似乎是劇場本該有的模樣。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除夕夜,一艘載有4000餘名遊客和船員的國際郵輪正在舉行盛大晚宴,連續出現的發熱病例打破了狂歡的氛圍。聯想到剛剛開始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忐忑不安的人們把希望寄託在了中國·天津身上。一場爭分奪秒的救援行動和驚心動魄的應急處置就此拉開帷幕……郵輪停駐錨地暫不進港;組織專家、醫務工作者登船採樣、開展流調;採用直升機懸停接運樣本,火速送往疾控中心;果斷決定全部航線停航,第一時間協調各方穩妥處置4000多名乘客的善後工作……這些真實的細節都在舞台重現。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這出創作於疫情期間的話劇也同樣經歷波折,全劇彙集了國內一流主創,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王伯男擔任編劇、天津人藝一級編劇鍾海擔任導演、來自北京的著名舞美設計王琛擔任設計、中央美院的胡天驥擔任多媒體視頻設計、杭州作曲家孫有亮擔綱作曲……由於每個人都身處各自的城市,疫情防控無疑給劇組帶來了人員流動和聚集上的巨大困難。但這些與劇中人在24小時內的艱難選擇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全劇由天津人藝近七十名演職人員參與創作,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圍繞中心事件,散點式地再現了抗疫過程中事關主人公政治前途與國際影響的事件,以人物原型改編和事件重現的方式還原真實。導演鍾海説,4月底建組以來,劇組上下七十多人都抱着以文藝力量抗疫的光榮之心投入其中。大家實地採風,與相關人員座談,帶着從生活中收穫的真情實感打磨劇本、豐富故事、豐滿人物。劇中幾個典型人物,是根據生活中的原型經適當戲劇化處理昇華而來,創作的過程對於每位演職員都是一次洗禮。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冰幕”視頻與“大屏幕”背景配合旋轉舞台,營造出多維空間,歌劇、舞劇、雕塑、繪畫等藝術語言豐富了舞台呈現。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劇中,以童國樑為代表的各有關部門和各界人士積極主動迎接這場“大考”,以戰時狀態、戰時機制、戰時思維、戰時方法成功解決了關乎千萬人生命的超級難題,穩妥處理了停航帶來的後續影響。從迎戰到決勝,僅僅用了24個小時,成為留下深刻天津記憶的經典戰例,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傳遞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正式公演前,來自濱海新區的醫務人員、公安幹警、街道幹部、疾控人員以及參與救援處置“歌詩達賽琳娜號”郵輪的防疫工作人員,曾先期觀看了演出。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當遊客安心歸家、郵輪安全駛離,全劇演罷,心潮澎湃的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雷平等醫務工作者頗為感慨:抗疫歷程刻骨銘心,成果更來之不易,這台劇目將抗疫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彷彿回到驚心動魄的時刻。其中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體現的是決策者的擔當意識。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郭佳攝影/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王曉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3 字。

轉載請註明: 津沽竟有這樣的抗疫故事,如果不是因為話劇,你恐怕不會知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