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本報記者 韓立羣攝

  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縣胡地亞於孜鎮蓋買村,整齊的民房,漂亮的路燈,平直的柏油路兩邊開滿了鮮花……“蓋買”,維吾爾語“地窩子”的意思,過去這裏的人窮,房子都是地窩子,如今卻是一片欣欣向榮。村民們都説,因為我們有個好當家人!

  蓋買村有880户3805人,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佔87.3%,過去曾是全縣有名的“後進村”,村兩委班子軟弱渙散,6年間換了4任村支書。2011年3月,李元敏接任村黨支部書記。2012年2月,蓋買村村民們高票選出李元敏為村委會主任。從此,李元敏書記、主任一肩挑。

  “和羣眾一條心,工作就一定可以幹好。”李元敏從抓班子、強隊伍入手,制定了值班制度、例會制度、目標管理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在村裏實行競爭上崗,羣眾意見大的幹部下去了,一批有想法、想幹事、有精力的村幹部走上工作崗位,村裏凝聚力變強了。

  李元敏上任時,村集體不但沒有一分錢,還欠着十幾萬的債。“發展經濟是根本,要讓羣眾富起來。”在她的帶領下,蓋買村大蒜、地膜土豆、西瓜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到1100畝;育肥牛羊6000頭(只),飼養蛋雞10萬羽。村民的收入大幅增加,村人均年收入從2011年的6500元,提高到2016年的超過1.2萬元。

  李元敏手把手教村民種植經濟作物,搞育肥養殖,每年冬季組織學習培訓。現在蓋買村許多年輕人都拿到了2個甚至3個技術證書。農閒時,村民忙着到城裏打短工,到鄰縣摘紅花,到鄰村挖土豆……蓋買村裏找不到閒人,吵架打架的沒有了,喝酒賭博的看不到了。

  今年,在李元敏帶領下,村裏又修了2公里的綠化帶,建了7.5公里的農田道路。“我們的村子和城市一樣,亞克西!”村裏的老黨員阿不地熱合曼·阿不地力木豎起大拇指説。


  23年來,她愛崗敬業,用匠心打磨每個工件,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技校畢業生成長為高級技工人才,她用汗水和堅持生動詮釋了“艱苦奮鬥、善於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企業文化精神。我們來認識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黃雪慧。

  車間裏,黃雪慧正在操作車牀,她不時搖動手柄、調節刀頭角度,工件在夾具上飛速旋轉,一個個誤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內的鋼鐵工件在她靈巧的雙手下誕生。23年時光,黃雪慧從青澀的普通女工成長為高級技術人才。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 黃雪慧:

  想做好一名技術工人,首先要愛崗敬業,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做好。

  1995年,東懷煤礦建井初期,各種工具配件加工任務艱鉅。有一次,礦裏給車間下達了15天內加工21套鐵軌叉尖插盤的任務。加工這些工件工序複雜,加工難度大,還沒有圖紙,剛參加工作的黃雪慧只能一個個測量,反覆打磨工件。連續十幾天,她早班連着中班一起上,加班加點趕工。最忙的一次,她凌晨5點回家,6點多又回到車間工作。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黃雪慧和同事們的努力,為東懷煤礦機械化改造工作贏得了時間。這項工作的完成不僅填補了廣西煤炭工業無“綜掘”的空白,也使東懷煤礦礦井原煤生產能力由15萬噸/年迅速提升到150萬噸/年,成為廣西生產能力最大、裝備水平最先進、管理最現代化的煤礦。

  2004年,黃雪慧調入東懷煤礦機電中隊,成為唯一一名車工。當時,東懷煤礦在採面搬家時,十多噸的液壓支架向前作業中經常因底板不平被卡住。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黃雪慧和隊員們反覆摸索和修改,設計出了一種自制滑輪,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搬家隊伍由原來每個班平均轉移2個架,一下子提高到了6個架,再次刷新了東懷煤礦採面搬家移架最高紀錄。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23年來,黃雪慧一直堅守在車工崗位上,曾先後榮獲“廣西五一巾幗標兵”、“廣西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稱號,當選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今年6月,黃雪慧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百色百礦集團有限公司東懷煤礦機電中隊車工 黃雪慧:

  我想把能源企業基層黨組織艱苦奮鬥的生產成果,和工人同志需要更多支持關愛的聲音向黨中央、向總書記彙報。

  (2017-10-06)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您好!請上前。”在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安檢通道,身着安檢員制服的吳娜或驗證蓋章,或掃描檢查,或引導幫助旅客,始終面帶微笑,神情專注,沉穩細緻……“好了,謝謝!”最後,她總會為旅客指明前往登機口的方向,嫺熟的技能、精幹的職業素養給每位旅客都留下深刻印象。

  從不放過任何可疑細節,嚴格安檢:“請”字開頭、“謝謝”結尾。自2007年參加工作以來,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安檢護衞保障部旅檢一科三分隊分隊長吳娜,每天和天南海北的旅客打交道。她值守城市“空中大門”,處處為旅客着想,周到服務,為無數人的旅途添上一抹暖色。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吳娜用十年踏實的基層工作詮釋着青春價值和黨員本色。今年,29歲的她光榮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把各類安全漏洞攔堵在地面

  旅客過了安檢門,在人身檢查台上站定,伸開雙臂,吳娜右手持金屬探測儀快速掃描,左手觸摸輔助檢查。每檢查一個步驟,她都説給旅客聽,這種互動讓旅客很配合。儘管查得細,但速度並不慢,等候的隊伍緩步向前。十幾秒內,吳娜在旅客正面和背面兩次彎腰蹲起,每天,她要重複2000多次這樣的動作,過檢旅客近千人次。

  15分鐘後,吳娜換到開箱包檢查崗位。“帶打火機或火柴了嗎?”她輕聲問。“沒有。”一名男性旅客答得乾脆。“看一下包裏好嗎?”旅客點頭,打開包裏一個小口袋,一個打火機赫然在目。“這個不能帶哦。”吳娜語氣温和卻透着不容商量的威嚴,取出打火機,旅客默然。

  緊跟着,來了一支外國旅行團,X光檢測儀顯示幾位女士包內有小瓶液體,吳娜用英語徵得同意後,逐一開包檢查。看起來都是化妝品,她先看容量和商標品名,沒超過100毫升,然後打開瓶蓋,扇聞氣味,確認無誤後便擰緊蓋子放回原處。一位男士包裏帶着一大瓶礦泉水,吳娜用英語解釋不能帶水,幫忙把水倒空後將空瓶遞了回去,對方接過,會意地微笑感謝。

  吳娜的安檢,向來嚴謹、規範,絕大多數旅客都積極配合,可一旦查出不能登機攜帶的物品,旅客必須退回重新託運、直接丟棄、或大瓶換小瓶,自然有不開心、不甘心的。有人纏着她“求通融”,還有人“咬文嚼字”跟她辨析法規條文,更有旅客因為趕時間而想“走走樣子”矇混過關,她都會耐心解釋,有理有節。“安檢員必須時刻牢記責任意識,守住安全底線,有時還真要有點兒‘教條’精神。”吳娜笑道。

  “一看一摸”半秒查驗身份證真偽

  吳娜有一項“絕活”——“一看一摸”半秒查驗身份證真偽。她剛入職時,人們還在使用第一代身份證,全靠安檢員眼識、手摸查驗。作為新人,吳娜壓力很大,她便“惡補”基本功:利用參加技能比賽的契機,從公安機關借來100多張各類假證,苦練眼力和手感,一個多月後終於有了感覺,熟而生巧。有一年,班組在她帶領下查獲40多張假冒證件,維護了國門尊嚴,保障了航班安全。

  憑着這股愛鑽研的韌勁兒,吳娜不斷積累,日益精進。入職不到兩年,她就掌握了證件檢查、行李前傳預檢、人身檢查、X光機行李檢查和開箱包檢查五個安檢環節所需的技能。學習X光機查驗時,為了掌握各類違禁品的X光圖譜,她摸索出多種適合現場實操的判圖法,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幫助其他新人共同進步;她隨身帶着筆記本,隨時記錄圖譜重點特徵和細微差別,手繪物品形態,回家反覆識記,很快成為行家裏手。

  安檢員上班比旅客早,下班比末班機晚,遇到惡劣天氣還要熬通宵,直到航班結束;他們工作強度大,需長時間站立執勤,還要頻繁彎腰蹲起,很多人落下背部不適。高強度工作之餘,吳娜還自學英語口語、崗位日語和心理學,梳理總結各國風俗、禁忌,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綜合素養。

  給困難旅客快速提供建議方案

  一個元旦前夜,天氣不好,一架航班延誤至次日凌晨4點,旅客臉上掛滿疲憊、睏意,甚至愠怒。吳娜和同事也已連續工作了十多個小時,但旅客陸續來安檢前,他們還是迅速調整到最佳狀態。當接過一位旅客的證件時,吳娜微笑着説:“您好,劉先生!”對方頓了一下,表情開始舒緩,微笑着點頭回應,轉身離開前還對她説:“姑娘,你也辛苦了!謝謝!”

  一聲冠以姓氏的問候,拉近了彼此距離,融化了隨時可能爆發的負面情緒。每遇到節日和旅客生日,吳娜還會送上特別温馨的祝福和生日賀卡;她把加蓋驗訖章的登機牌摺疊起來遞給乘客,以免油墨弄髒旅客衣物;隨身帶着針線包,給有需要的旅客使用;與同事準備一次性腳墊紙和腳套,供旅客脱鞋檢查時取用;準備100毫升化妝品分裝瓶供旅客應急選用……吳娜用心琢磨出的這些“暖心”服務方法、技巧正在虹橋機場推廣實踐。

  “吳娜自我要求非常高,對工作中可能的突發狀況始終處於‘備戰’狀態,遇到棘手問題她總能順利解決。”虹橋機場安檢護衞保障部旅檢一科黨支部書記高連新介紹,吳娜有黨員的高度自覺,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更帶領小組一起進步,在基層一線樹起一面旗幟——2013年5月,以她名字命名的“吳娜‘安捷組’勞模創新工作室”揭牌;今年4月,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9號安檢通道被命名為“吳娜通道”,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

  記者發現,吳娜工作證背後塞着一張紙片,上面密密麻麻記着十多串數字,都是航空公司和機場各部門的值班電話,以便緊急時刻快速聯絡。吳娜説,“旅客趕飛機時間很緊張,遇到麻煩時,我們不能冷眼旁觀,能幫的要幫一把;一些常見的問題,我們會前期做好準備、做出判斷,替旅客化解掉‘怎麼辦’,快速給出建議、方案供旅客做‘選擇題’。”

  (2017-10-12)


  解決生產技術難題60多項,獲7項國家專利,先後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他不是學者,卻是廣受讚譽的“狀元技工”,他就是許啓金(見圖),國家電網安徽省宿州市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帶電作業班副班長。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野外巡線和排除故障,跑遍了宿州地區的溝溝坎坎。”許啓金説。從1982年開始,許啓金一直奮戰在輸電線路運行維護及高壓線路帶電作業工作一線,35年來,共消除隱患3000多處,先後參加和組織完成近千項帶電作業任務,沒有出過一次安全事故。

  “上班之初,我沒有專業文憑、不懂專業技術,有些自卑。”許啓金坦言。當時只有高中文憑的他,只能死記硬背電力專業知識。他兜裏總是裝着小紙條,一有空就掏出來看,用上萬張“小紙條”夯實了技術創新的基礎。

  日積月累,許啓金成了“電力專家”,他先後研製出“輸電線路角鋼吊點卡具”等7項國家專利,2003年成為送電線路工高級技師,2011年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2016年成為“全國技術能手”……2016年4月26日,在合肥召開的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上,許啓金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了創新工作成效。他30多年堅守一線的“釘釘子”精神得到總書記的肯定。

  2010年以許啓金名字命名的“啓金工作室”成立,許啓金把自己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掌握的技能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為了我們能更直觀地瞭解線路杆塔,師傅50多歲了還在學習Visio、3DStudioMax等軟件。”許啓金的徒弟廖志斌説。正是在許啓金鼓舞下,廖志斌有5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專利,成長為國家電網公司勞動模範。

  “啓金工作室”先後被授予“國家電網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示範點”“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稱號;徒弟中有7人成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

  “成為十九大代表我非常榮幸,我要盡我所能,做好工作,給羣眾帶來‘光明温暖’。”許啓金説。

  (2017-10-07)


  曾經的兩河村,

  村民連熱水澡都不能隨時洗上,

  是出了名的窮村弱村;

  現在的兩河村,

  擁有年產值8600多萬元的水果基地,

  是遠近聞名的四好村。

  四川省蒲江縣西來鎮兩河村黨支部書記姚慶英,即將作為黨代表出席黨的十九大,她坦言,完全沒有想到啊,內心無比激動,但也將銘記黨代表的職責和義務,把農民和基層幹部的心聲説出來。

  村裏自主修建小區改善居住條件

  村委會牽頭成立物管委員會 秩序井然

  兩河村的水果種植(圖由蒲江縣宣傳部提供)

  姚慶英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兩河村幅員面積4.4平方公里,全村共12個村民小組,村黨支部下設10個黨小組,村民議事會成員25人,監督小組5人,理財小組3人,全村總人口2198人,總户數614户,全村黨員96人。全村勞動力1198人。

  “過去的兩河村,是出了名的窮村弱村,村支兩委班子平均年齡60多歲,觀念思路相對陳舊。”姚慶英介紹,以前村道路泥濘不堪,垃圾隨意亂扔,村民不能隨時洗上熱水澡,羣眾生活上有着這樣那樣的不方便。年輕人大多也外出打工了,村上有很多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

  但現在的兩河村是大不同了,是遠近聞名的四好村。兩河村以支部引領為核心,以黨員帶頭作示範,以率先致富奔小康為目標,按照“三基地一家園”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形成了“產村一體、一三互動、協調發展、共同致富”的良好格局,呈現出“支部強、產業興、農民富、村莊美”的新氣象。

  姚慶英介紹,兩河村自主修建了“兩河逸園小區”改善羣眾居住條件,入住農户385户,1050人,佔地119.8畝。小區配套有自來水、電、天然氣、光纖、排洪溝、污水管網、綠化、健身廣場等,村民生活十分方便。而村委會還牽頭成立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小區住户全部簽定物業管理協議,繳納管理費用。小區內實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治理,小區內不設任何垃圾桶箱,各住户生活垃圾實行分類包裝由保潔人員每天定時收集,其於時間不能把垃圾放在外面,自己房前屋後實行門前三包。物業管理為居民們提供小區衞生保潔、綠化維護、設施管理等。目前,兩河逸園管理秩序井然,小區羣眾安居樂業。

  產業引領 建成年產值6000多萬元的優質柑橘基地

  成立合作社領導羣眾發家致富奔小康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兩河村居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提升(圖由蒲江縣宣傳部提供)

  “現在兩河村的產業發展也是非常好。”姚慶英向四川新聞網記者介紹,目前,全村建成優質柑橘基地3800多畝(其中西坡果嶺柑橘基地有機種植2000畝),年產值6000多萬元;建成優質獼猴桃基地800餘畝,年產值1600多萬元;建成冬草莓基地200餘畝,年產值1000多萬元。產品遠銷北京、天津、新疆等地,供不應求。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回家搞產業發展,部分羣眾還外出流轉土地種植獼猴桃、醜柑。

  姚慶英説,村支部堅持以“三個引領”(即觀念引領、規劃引領、產業引領)和黨員“四個帶頭”(帶頭學技術、帶頭做示範、帶頭結對子、帶頭闖市場)服務於羣眾。兩河村還制定了“五心品質的幹部”即公心、真心、愛心、良心、責任心,“三氣精神的黨員隊伍”即正氣、鋭氣、大氣,一核多元的制理機制,以支部領導為核心、議事會決策、村委會執行、監事會監督、經濟組織參與、社會組織協助。

  同時,村裏成立合作社領導羣眾發家致富奔小康。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由黨支部領導成立兩河果品專業合作社,支部班子成員兼任合作社社長,黨員技術能手擔任骨幹會員,發揮支部的引領作用和黨員的帶頭作用、協調服務、組織發動,引導羣眾進行有機種植。並與公司合作進行土壤改良,增強土壤有機質改變土壤板結情況,實行標準化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投入品、統一品種、統一品牌、協助銷售的模式,實現規模經營、抱團發展,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強了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實現農户收益最大化。

  據瞭解,截至目前,專業合作社共吸納會員577户,全村覆蓋率達94%。2015年,人均純收入就達32050元,2016年達到了33150元,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目前兩河村還與知名網絡銷售平台建立合作關係,將村裏的產品錄入網絡銷售平台進行網絡銷售,並註冊專有商標,讓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銷售自己的農產品。

  計劃年內新建1600噸大型冷藏庫

  要讓村民收入再上新台階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如今的兩河村非常漂亮(圖由蒲江縣宣傳部提供)

  談到對兩河村未來的規劃,姚慶英非常清晰,她説,兩河村還要繼續把產業做好。持續發展三大產業,因地制宜根據本村沙地、黑土、黃土性質規劃好本村產業發展。大力推行有機種植以及互聯互+農户的形式,發展電子商務讓村裏的農產品進城,讓城裏的工業品下鄉。同時,還要不斷提高羣眾生活水平,讓2017全村人均純收入再上新台階。

  “我們計劃還要繼續壯大集體經濟。”姚慶英説,今年內將利用村集體閒置資源,以股份合作方式新建1600噸的大型冷藏庫,對水果進行冷藏保鮮,延長銷售週期,提高附加值,以此壯大集體經濟,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同時擴大兩河村集體經濟收入。

  而談到即將出席的黨的十九大,姚慶英表示:“剛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無比的激動,但隨即我感到了壓力。”姚慶英直言,黨代表這個身份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義務,“我當選為代表的意義也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農民以及基層幹部這個羣體的代表,我比較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方面的內容,我也會把農民以及基層幹部這個羣體的心聲説出來。”

  (2017-10-06)


  驅車行駛在縱橫交錯的水泥硬化路上,一棟棟點綴在青山綠水間的白牆青瓦樓時隱時現。9月21日,記者來到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清風拂面,穿梭在這片綠海中,感受不到一絲秋意。

  在餘留芬(左)帶領下,村裏的酒廠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可就是這樣一個風景宜人的烏蒙村莊,16年前卻不通路、不通電、不通水,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三分之一人口沒有越過温飽線。

  如今的巖博村,村集體資產達到6200萬元,人均純收入15457元,擁有大小車輛160多台;

  村民組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家家住上漂亮樓房,森林覆蓋率達70%;

  適齡兒童入學率、計劃生育率、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近幾年刑事發案率為零,成為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文明村、示範村。

  而這一切翻天覆地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人——村黨委書記餘留芬。

  正是靠着這位“致富領頭雁”,巖博村才成功打了“翻身仗”。

  2001年,當時創業小有成就的餘留芬當選為村支書。

  上任第7天,她就帶着村民挖下修建通村路的第一鋤。

  歷時3個月,一條3公里長、4米寬的通村公路出現在村民眼前。

  隨後,餘留芬繼續帶領村民,貫通了7條通村通組路,總里程28.5公里,徹底讓這個貧窮的彝族村寨告別肩挑背馱的過往。

  2002年,原村集體所有的1480畝巖博林場,因外地承包人管理不善,急於轉手。

  此時的餘留芬剛當上村支書一年,村集體還欠着幾萬元外債。她敏鋭地意識到,巖博扭虧為盈的機會來了。

  借了11萬元,又以個人名義貸款6萬元,餘留芬“贖”回了林場。

  果然,一年後,林場盈利幾十萬元,村裏有了第一筆發展資金。

  依託林場資源,繼續用活資金。在餘留芬的帶領下,巖博村又建起了蔬菜大棚、肉牛養殖場、小雞孵化廠、藏龍山莊……

  村級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村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可餘留芬卻並不滿足於小打小鬧,“要把村辦企業做大做強。”她堅信產業是貧困羣眾脱貧的支撐。

  這回,她瞄準的是村酒廠。

  彝家用傳統方法煮小鍋酒已有600多年曆史,早在2004年,餘留芬就張羅建起了村小鍋酒廠,年產200噸土酒,市場上供不應求。

  2012年,餘留芬啓動酒廠改擴建,請來國酒大師季克良作為酒廠顧問,村酒廠華麗轉型,正式更名為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

  村民不但通過資金、土地入股酒廠,還能在酒廠工作。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穿上制服成為工人,收入有了保障,年底還能分紅。

  “在剛結束不久的酒博會上,我們還簽訂了500萬的訂單。”對於未來的市場,餘留芬信心十足。

  今天的巖博酒業,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產品遠銷湖南、雲南、廣西等地。

  酒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也讓餘留芬有了新的扶貧“高招”。

  “今年我們在淤泥鄉的三個村試種了1000畝高粱,效果非常好,明年打算擴大到20000畝。”餘留芬通過高價收購村民種植的高粱,在滿足廠裏生產的同時帶動村民脱貧。“生產剩餘的酒糟,我還免費送給農户養豬養牛。”

  如今,餘留芬的目光又轉向了“農旅一體”發展旅遊業,以彝族文化、休閒養生為主要特徵的“彝人谷”旅遊項目正式動工。

  “當支書十七年,巖博的基礎不斷夯實,現在需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巖博。”現在擺在餘留芬面前的課題,是如何把巖博的各項事業提升,在原來的基礎上更上一個層次。

  “黨建是巖博村起步的開端。”餘留芬説,巖博從當初的一窮二白髮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支有戰鬥力的黨員隊伍。

  好乾部、能人就是最大的生產力。以餘留芬為領頭人的巖博村黨委把人才強村作為發展的基礎來抓,通過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引導有文化、懂發展的農村青年向組織靠攏,把有技術、懂管理的農民黨員引進班子。

  短短5年時間,巖博村就培養了300多名“土專家”“田秀才”,其中57人獲得農業中級職稱,帶動全村53户農户自主創業。

  下一步,餘留芬希望通過建設新形勢現代化的黨建培訓,讓全國各地貧困村的支書都到巖博來學習、借鑑。並通過打造一個智囊團,給這些貧困村會診,針對村裏的具體情況來具體分析。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奮進不止的村支書、一個有凝聚力的黨支部,如今的巖博村,青瓦白牆水泥道,綠樹紅花掩亭樓,一批承載共富夢想的好產業蓬勃發展……

  (2017-10-05)


  “發家致富,你現在落我們後面了,分你幾個工程做吧。”一個朋友找上門來説。

  面對好意,熊尚兵(見圖,向萍攝)婉拒:“忙不過來,我的事業全在齊聖。”

  齊聖村,位於重慶市開州區長沙鎮。擔任村黨委書記的熊尚兵,原本是個生意人,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萬元户”。

  在外闖蕩20多年以後,熊尚兵在2003年回到老家。他發現,村子還是那個村子,這麼多年沒變化,時光似乎在這裏靜止了。鄉親們希望他留下來,帶着大夥兒脱貧致富。

  “2004年的齊聖村,幾乎是全鎮最差的村。路,一條像樣的都沒有;田,用鄉親們的話説,‘蓑衣蓋住是一塊、斗笠蓋住是一塊’。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好多村民還住在危房裏。”熊尚兵回憶。

  看到鄉親們生活這麼艱苦,思前想後,熊尚兵接過了這個擔子。

  要想富,先修路。他想先把村裏的主幹道修起來。“幾十公里路,一半靠撥款,一半靠自籌。差的錢,我自己先墊着。”熊尚兵花了3年時間,帶着村裏人建成了一條出山的路。

  可路建好了,卻沒人走,村裏人大都外出打工了。

  要讓人回來,得讓人家有飯碗。根據村裏的實際情況,熊尚兵決定發展特色山地農業,帶着大家到處取經、多方考察,最後找出了兩條路子:一是改良柑橘,二是發展紅心獼猴桃。

  2016年起,齊聖村的柑橘開始豐產了,而當地產的紅心獼猴桃被認定為有機食品。通過“規模種植、土地入股、保底分紅、返聘務工”的方式,在紅心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和柑橘專業合作社, 全村僅剩的36户貧困户都有股份,年年拿分紅。

  越做越有信心,齊聖村又建起了5個產業園,蓋了南山莊園鄉村旅遊假日酒店。目前,齊聖村每年單旅遊收入就超過了500萬元。

  現在,齊聖村43公里村道都被拓寬成柏油路;兩個新農村居民集中居住點拔地而起,白牆黑瓦小樓房,小橋流水花在旁,還有幼兒園、便民超市……山裏人住得不比城裏差。

  以前,村裏1300多人在外面打工,現在有一半回到村裏找路子發家致富。

  “我還能再幹幾年,只要齊聖村發展得好,我就算沒白活。”熊尚兵説。

  《 人民日報 》( 2017年10月10日 04 版)

  (2017-10-10)


  周欣,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名女法官,從事刑事審判工作二十餘年,辦理的案件上千件,從未出過任何差錯。她辦理的案子在法院被稱為“免檢產品”,也曾獲得“全國模範法官”等諸多殊榮。談到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她感到特別光榮,更感到責任特別重大。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為查細節實地走訪

  記者面前的周欣一頭短髮,説話不急不緩,性格隨和。但在辦案時,她則奉行“完美主義”,當記者問起她的精神支柱,回答也是“責任”二字。

  和她共事多年的上海一中院法官餘劍説,周欣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的把關有近乎嚴苛的要求。“有一起案件中,原本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以上重罪的被告人在周欣的審慎審理下,得到了公正的判決。”

  原來,被告人徐立(化名)為防止他人偷瓜,在瓜田內設置電網,結果卻導致一人觸電身亡。周欣在審理時注意到了徐立的“喊冤”,他辯解自己曾在架電網時安裝過漏電保護器,根本沒有想到會電死人。一旦法院判決他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徐立就可能面臨無期徒刑以上的重判。

  庭審後,周欣特地實地走訪。她設法找到瓜田所在村委會的電工,詢問其是否知道徐立安裝漏電保護器一事,電工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她再次聯繫公安機關,逐一仔細查看現場照片後,在一張照片的角落,發現了漏電保護器的影像。有關專家表示,確實存在漏電保護器失靈、或購買到偽劣產品不起作用等可能。據此,合議庭以犯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徐立有期徒刑6年6個月。

  茶水間傳“讀書聲”

  作為一名刑事法官,常常要審閲卷宗裏血淋淋的屍體照片等,但作為女法官,周欣卻總是鎮定自若、仔細審查每個細節。

  周欣的同事告訴記者,周欣辦公室旁的茶水間經常會傳來“讀書聲”。原來,她有個習慣,所有的裁判文書寫好後至少要誦讀校對5遍。為了不干擾同事,她就躲到茶水間裏讀,生怕案件審理有遺漏的細節。

  在審理一起毒品案件時,周欣從被告人女友處偶然得知被告人曾坐過牢的模糊線索後,為核實被告人是否毒品再犯、累犯,在公安人員的配合下,多次聯繫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曾經打工地的派出所、村委會、監獄等了解;同時將被告人指紋放入犯罪人員指紋庫比對,最終查明被告人確實為累犯。正是對細節如此的“較真”,才讓她審理的案件贏得了“免檢產品”的美譽。

  從周欣到“周欣們”

  2016年1月,周欣榮獲“全國模範法官”榮譽稱號。為了讓“周欣”成為“周欣們”、發揮模範法官的示範效應,同年1月18日,上海一中院成立“周欣法官工作室”。

  “周欣法官工作室”為方便羣眾來信來訪,直接掛牌於法院信訪大廳。一年多來,已妥善處理包括涉訴信訪矛盾在內的各類來信來訪來電總計600餘人次。工作室還依託法院立案庭信訪辦,積極推動重大涉訴信訪矛盾的化解,先後參與成功化解了多起多年纏訪鬧訪的信訪老案。

  審案子一絲不苟,調矛盾耐心細緻,當代表同樣責任重大。對於黨代表的新身份,在周欣看來,要做好黨組織和羣眾之間的橋樑,讓更多的老百姓瞭解黨的方針政策,也把更多老百姓的聲音帶到會場上。(新民晚報記者 宋寧華)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半島”:我還記得三鹿奶粉當年就是免檢產品,而且還是馳名商標

  網友“中國互聯網噴子情報局”:一個貪官得意什麼

  網友“日照用户49xxxx992”:長了個貪相

  (2017-10-06)


  眼下,陝西黃陵縣索洛灣村新建的遊客接待中心初見規模,村黨支部書記柯小海每天都去現場,溝通施工細節。

  陝西黃陵縣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 柯小海:把這一塊修好以後,我們家家户户每一個羣眾都有他自己的產業。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索洛灣村地處陝北高原,過去靠天吃飯,窮得遠近聞名。柯小海當選村支書後,帶領村民修路、改水,架橋,又動員黨員集資建糧食加工廠、發展大棚蔬菜,盤活村裏集體經濟。

  陝西黃陵縣索洛灣村村民 路建民:(柯小海)做事情一切都是為集體着想,沒有私心,這個在村裏都是認可的。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後來,柯小海又按照“支部牽頭、企業管理、村民參股、市場運作”的集體經濟發展思路,建起由黨員牽頭的村辦企業,培育鄉村旅遊等產業。現在,索洛灣村集體經濟已有1800多萬元,村人均年收入達到28000元。

  柯小海:這麼多羣眾這麼信任,作為我自己來説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幹好,為什麼,(因為)是一名共產黨員。

  (2017-10-12)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央廣網北京10月 12日消息 (記者 孫杰)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震碎了喜馬拉雅南麓兩側中尼兩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冒着生命危險,操控機械,和戰友們一起打通跨國救援通道,用非凡的技藝詮釋了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忠誠與擔當!他就是武警交通四支隊的三級警士長何劍波。

  2015年 4月 25日,尼泊爾發生 8.1級特大地震,波及我國西藏多地,通往樟木口岸的道路嚴重損毀,樟木鎮成了“生命孤島”。災情發生後,何劍波隨部隊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參與搶通中尼公路聶拉木至樟木鎮段的生命通道任務。

  武警交通四支隊支隊長王軍介紹説 :“我們到達任務區域的時候,看到到處都是垮塌的山體,特別是距離中尼友誼隧道口大約有三十多米的道路,全都被山上震落的巨石掩埋。”

  面對垮塌的山體和不斷的餘震、飛石,現場技術專家認為要搶通此處,無疑是“刀尖上跳舞”,搶通作業不得已中斷。危難時刻,何劍波主動請纓,操控着挖掘機向塌方體駛去。

  腳下是不停晃動的大地和洶湧的江水,頭頂是餘震中不斷滾落的飛石,在懸崖和峭壁間,何劍波沉着冷靜地操控着挖掘機,一斗一斗地清理着塌方體。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六中隊班長、挖掘機操作手何劍波介紹説:“挖掘機履都是三分一懸空作業,頭頂上方時不時有碗口大的石塊往下落,砸到機械身上嘭嘭作響。”

  在距離隧道口十米左右的時候,一陣強烈的餘震突然襲來,何劍波駕駛的挖掘機猛然向懸崖邊滑去。那一刻,他果斷把挖掘機大臂小臂伸直,把鬥齒使勁吃住地面,等機械停下來時,離懸崖邊也就大概三四十公分的距離。

  就這樣,憑藉着過硬的心理素質和精湛的操作技能,何劍波躲過了一次次劫難。武警交通第四支隊二大隊大隊長、時任六中隊中隊長徐明亮介紹説:“最終,何劍波比預估時間提前 20小時打通通往樟木口岸的生命通道。”

  隨後,何劍波又參與打通了吉隆口岸道路,並隨新組建的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 500名官兵一起跨出國門進入尼泊爾執行打通吉加、阿尼哥公路任務,在異國他鄉用中國軍人的忠誠與擔當,續寫了中尼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圓滿完成了黨和國家賦予的神聖使命。

  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六中隊班長何劍波介紹説:“服務國防、搶險救援”是我們武警交通部隊的職責使命。能夠隨部隊跨國救援,既是個人榮耀,也是使命召喚。

  西藏阿里,被稱為“生命禁區”。從軍 18年,何劍波在這裏已經戰鬥了 16個春秋, 16年來,何劍波和戰友們一起用青春熱血守護着新藏線——這條大動脈的暢通。期間,何劍波先後參與搶險救援上千次, 2016年,被武警部隊評選為第十九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衞士”。

  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六中隊班長挖掘機操作手何劍波説:“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就是要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站得出來、衝得上去、能打仗、打勝仗。”

  (2017-10-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94 字。

轉載請註明: 建強班子 致富跑出加速度(十九大代表風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