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
夏天就到了
又到了吃小龍蝦的季節
小龍蝦
也叫克氏原螯蝦、紅螯蝦和淡水小龍蝦
形似蝦而甲殼堅硬
成體長約5.6~11.9釐米
整體顏色包括紅色、紅棕色、粉紅色
甲殼上有明顯顆粒
小龍蝦非常美味
但是愛吃小龍蝦的人會有這樣的印象
似乎面對小龍蝦的時候
每個人都能變成大胃王
吃多少都吃不飽
由於手工剝小龍蝦的過程中
由於手法不同
可能會有蝦肉殘留在蝦殼內
可能會出現測量誤差
因此
今天我們藉助更精準的CT分析一下
一隻小龍蝦有多少肉?
為什麼吃小龍蝦不容易吃飽?
以及
如何更科學地吃小龍蝦
受經費限制
本次試驗對象為一隻來自著名產地的小龍蝦
(避免廣告嫌疑,不公佈產地)
規格為8錢以上
為了符合實際情況
小龍蝦經廚師烹飪
(十三香口味)
烹飪完成後經過清洗
去除烹飪過程中產生的油脂
靜置12小時
等待部分水分揮發
之後進行CT掃描
受試小龍蝦(旁邊的貝殼作為大小對比,貝殼直徑4cm)
實驗使用SOMATOM Force CT進行
使用UHR超高分辨率掃描模式進行掃描
掃描設備:SOMATOM Force
先來看幾張小龍蝦的重建圖像
後前位(cVRT重建)
前後位(cVRT重建)
頭足位(cVRT重建)
局部特寫 cVRT重建
不同模板重建的圖像 Cinematic Rendering重建
使用UHR模式和先進的重建技術
最大程度保留了小龍蝦的解剖細節
不禁感嘆
科技的飛速進步
小龍蝦局部特寫,cVRT重建 空間分辨率為27個線對(@2%MTF)
UHR超高分辨率掃描模式和普通高分辨率模式的比較,cVRT重建 注意觀察蝦頭的六根觸鬚
(左圖為UHR超高分辨率模式,右圖為普通高分辨率模式)
UHR超高分辨率掃描模式和普通高分辨率模式的比較,cVRT重建 注意觀察蝦頭的六根觸鬚
(上圖為UHR超高分辨率模式,下圖為普通高分辨率模式)
請注意:即使這裏作為對照的普通高分辨率模式,空間分辨率也達到了18個線對(@2%MTF),這對於絕大部分CT設備已經是極限水平了
感嘆完之後
接下來我們測量一下小龍蝦的體積和密度
測量發現
這隻受試小龍蝦
體積為36.94ml
平均CT值為162HU
(烹飪過程會損失一部分重量)
受試小龍蝦體積為36.94ml,平均CT值為162HU
可食用部分
蝦肉體積為4.22ml
平均密度為65HU
佔全蝦體積比為11.42%
蝦肉體積為4.22ml,平均密度為65HU
這兩個漂亮的螯足也有肉
不能浪費
測量發現
螯足內蝦肉的體積為4.09ml
平均密度為58HU
幾乎與腹部的蝦肉重量相當
螯足內蝦肉的體積為4.09ml,平均密度為58HU
兩部分可食用組織體積合計為8.3ml
總體積佔比為22.47%
根據CT值推斷
蝦肉的密度比整蝦密度低
因此,按重量計算的
可食用部分佔比會更低一些
按這個比例推算
至多1/5為可食用部分
兩部分可食用組織體積合計為8.3ml,總體積佔比為22.47%
可食用部分CT三維重建(上方為螯足,下方為腹部蝦肉)
再加上螯足內的肉很難被吃乾淨
很多小體型的蝦
或者某些時期的小龍蝦
螯足內幾乎沒有肉
因此
可食用部分佔比會更低一些
按上述比例估計
一斤小龍蝦
最後吃到嘴裏的
大約只有50-100g
小龍蝦側位圖 Cinematic Rendering重建
有人可能會反駁
還有蝦頭裏的蝦黃
沒算呢
那麼
我們接下來利用CT掃描的數據
瞭解一下蝦的解剖結構
可能是史上第一隻小龍蝦的CT斷層解剖重建圖像
對照網上找到的示意圖
如下
我們平時所説的蝦黃
對應的是小龍蝦的消化腺和性腺
CT測量發現
這部分密度角相對較低
説明含有脂肪
而顏色偏灰黑的部分多為胃及胃內容物
這部分不能食用
不小心吃到嘴裏
自然味道欠佳
小龍蝦的消化腺相對密度較低,説明含有脂肪
小龍蝦能夠適應各種污染環境
得益於它良好的排毒減毒機制
小龍蝦能把重金屬轉移到外殼
然後通過不斷蜕皮把毒素轉移出體內
這正是它可以耐受重金屬污染的原因之一
小龍蝦,Cinematic Rendering重建
相對來説
野生小龍蝦的重金屬含量會高一些
如果有贊助
我們下次可以使用CT技術
評估一下野生和養殖小龍蝦的區別
小龍蝦,Cinematic Rendering重建
研究顯示
重金屬大多集中在蝦鰓,內臟和蝦殼中
如果吃蝦肉的話
重金屬中毒的可能性較小
而相對重金屬含量較多的內臟
嚐嚐味道就得了
本次研究只採用了一隻8-9錢的小龍蝦
對於不同體型小龍蝦的可食用部分含量
還需要大樣本的進一步研究
【來源:芒果都市】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