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湯陰,傳統過端午節是沒有吃粽子習慣的,主要是“三炸”的風俗,即:炸麻當、炸菜角、炸糖糕。端午節緣何吃“三炸”?最流行的説法是:端午時節,麥子收割進倉了,白麪磨上了;油菜籽收穫了,油坊開張了。這個時候,辛苦耕作的人們就想用已經到手的豐收果實來犒勞一下自己,歡慶夏季的大豐收。有民謠唱道:“早晨麻當解嘴癢,中午菜角充飢腸,晚吃糖糕耐熬夜,滋養身板力氣壯。”
麻當是方言,也叫“油條”、“果子”,是一種鬆脆可口的油炸麪食。最常見的就是圓柱形的油條,色澤金黃,農家稱其為大麻當,出鍋後立即吃,蓬鬆酥脆,又香又燙,這可能是其名稱的由來。大麻當的另一個類型是圓餅形狀的,中間用刀劃開三道口子,上面敷上糖稀,出鍋後正面呈猩紅色,皮脆裏軟,香甜適口,趁燙吃口感更佳,俗稱“三刀麻當”。
俗話説:“端午吃菜角,勝過大年吃水餃。”菜角一般在中午炸,隨炸隨吃。因為它面、菜兼備,不用再去炒菜了,要是再熬上一鍋小米稀飯,邊吃邊喝,那就是一頓很享受的午餐了。
菜角餡的主料大都是新鮮韭菜,拌上炒熟的雞蛋、悶軟剁碎的粉條,以及小碎塊的豆腐,最後撒上食鹽、淋上香油。有的人家還會根據自家的口味,加入五香粉、十三香,把味兒調得足足的,菜角還未包,餡的香味就讓人垂涎欲滴。
炸糖糕時包糖糕用的是燙麪,和出來的麪糰要軟一些,但也不能太軟,太軟了拿捏不住,不但不好包,放到油鍋裏還容易破肚流糖。
糖糕有兩種包法。一種是把和好的面揪成鴨蛋般大小的劑子,用擀麪杖擀成周邊薄、中間厚的皮兒,把備好的糖餡放進去,然後將邊兒收攏成團狀,用手拍成餅形即可下鍋。另一種做法相對容易,把一個劑子揉圓的時候,順手用拇指在上面摁個窩兒,在窩兒裏放上糖餡,封口後用手按扁下鍋。
糖糕的餡不能把糖直接包進去,要在白砂糖或紅砂糖中摻上三分之一左右的麪粉。麪粉摻的多了,炸出來的糖糕餡就成了硬塊;麪粉摻的少了,吃的時候,不小心糖餡會流到衣服上,或是燙了嘴。炸好的糖糕金黃髮亮,外焦裏嫩,不論老人孩子都喜歡吃。如果有人在端午節沒有吃上糖糕,總覺着是一種遺憾。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