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遠川研究所,作者XXX,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餐飲業的寒冬過去了嗎?
預期中的“報復性消費”依然停留在想象裏,反而是報復性存款意願在加強,餐飲業整體的不景氣依然在持續:海底撈40億虧損;茶顏悦色、文和友等新餐飲品牌集體關店減員;網紅餐廳新元素破產。
更加艱難的是中小商户與個體户:海底撈的營收相比2020年提高了將近50%,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中國餐飲業整體收入依然沒有回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這意味着大量中小商户的損失比起連鎖餐飲品牌更加嚴重。
一週前,發改委等十四部門聯合印發7條餐飲業紓困扶持措施,其中一條寫明,引導外賣等互聯網平台企業進一步下調餐飲業商户服務費標準,降低相關餐飲企業經營成本。文件公佈,美團股價應聲下跌。
無論資本擔憂與否,餐飲業都到了不得不出手相救的時候。2021年,四家連鎖餐飲集體奔赴港交表,從側面提供了一個觀察餐飲行業的機會:事實上,服務費與佣金,自始至終都不是餐飲行業最大的威脅。
01寒風何來翻開綠茶餐廳、七欣天、撈王和鄉村基四家公司的招股書,儘管賽道不同、玩法不同、規模也不同,但同樣都是要開實體門店的餐飲企業,他們的成本結構極其相似,都面對着相同的敵人:房租、人力、原材料。
首先是房租成本高。除了七欣天由於其海鮮產品的高客單價特殊性以外,其它三家的物業租金、水電開支和折舊攤銷,加起來往往佔營收的20%左右,這一類的成本基本都屬於“剛性成本”,開一家店就得多付一份錢。
本文中由於招股書披露週期不同,文中所有提及鄉村基和七欣天2021年數據截至9月;綠茶餐廳2021年數據截至5月;撈王2021年數據截至6月
唯一的特例就是“餐飲界的地產公司”麥當勞,麥當勞會把門店周邊的地產提前購買或者長期租賃,一租可能就是30年,麥當勞的門店則扮演“引流”的角色,依靠着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流量吸引更多品牌進入該商圈,使得周圍店鋪租金節節高,自己躺着收租金了。
對於大多數品牌而言,那些客流較大的商圈,往往也是各大連鎖餐飲必爭之地,只會導致房東進一步提高租金。連鎖餐飲還能靠着自己的品牌獲得一些議價權,小微商户可就沒這個機會了,單説租金這一項,佔比就能超過四分之一。
其次是降不下來的人工成本。和租金一樣,人力也屬於餐飲品牌的“剛性成本”,門店擴張不但沒有任何人力上的邊際效應,反而需要增設額外的管理崗位和培訓開支保持服務質量。
翻看四家公司的招股説明書,其員工成本佔同期營收都在20%—30%附近,只有七欣天把人力成本壓到了20%一下,原因其實是外包。
再者是原材料。四家店的原材料成本佔營收比例都在40%附近。這還是在連鎖餐飲大多上馬中央廚房,滿桌料理包的情況下,仍然難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綠茶在招股説明書裏毫不避諱的提到:招牌菜綠茶烤雞,僅需要廚房員工將預先醃製好的雞放入烤箱烘烤一段時間便可上菜。不過從財務數據看,即便上了料理包,相比主打“現炒現制”的鄉村基,原料成本也只下降了不到5%。
《2020年中國餐飲年度報告》顯示,中國餐飲行業原材料成本佔營業收入比例為40%,且每年以2%的速度增長。而在2021年,餐飲業成本“三高”之外又疊加了一個額外因素:原材料通脹。
過去一年,大豆、小麥、菜籽油、玉米等的價格皆有不同程度上漲,菜籽油漲幅一度超過60%。油鹽醬醋這些調味品也在其中貢獻了一份力量,海天味業、李錦記、恆順醋業等頭部調味企業也紛紛宣佈漲價。自己家裏做過菜的應該都有所體會,無法大批量採購的個體户餐飲門店可能感受更深刻。
由於其剛性成本的特點,大部分連鎖餐飲的經營思路是在維持現金流穩定的情況下,穩定擴張門店規模,繼而利用規模優勢向上遊供應鏈壓低成本。但疫情期間,許多連鎖品牌逆勢擴張遭遇疫情反覆,有迎頭撞上原材料通脹,此消彼長之下,餐飲業持續疲軟。
連鎖品牌還能依靠體量優勢換來更多的定價空間,無店可關的中小商户,其處境可想而知。
02平台是非對餐飲業而言,外賣一度是增厚利潤空間的良機。
根據極光大數據統計,2021年近七成餐飲外賣商户為個體户,六成的商户僅有不到5名的員工。在壓縮門店規模的同時,將外送所需要的員工成本轉移至外賣平台,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是佔比8%左右的技術服務費。因此,外賣的利潤空間相比堂食,能夠增長10%左右。
與之對應,作為鏈接供給與需求的平台方,美團扮演的角色更多是一個微利的服務提供商。就財務數據來看,以2021年第三季度為例,美團餐飲外賣業務收入約為265億元,同比增長28%,經營利潤(約等於毛利)僅為8.8億元,經營利潤率僅有3.3%。
而從業務模型的角度看,“平台型公司”其實是一個比較籠統的稱呼,美團的外賣、滴滴的網約車和順豐的快遞這類業務,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現有的供給無法滿足所有需求,而外賣還有午餐和晚餐的峯谷效應。
因此對美團來説,通過提高佣金換取收入增長,重要性其實遠低於維護好騎手與商户的供給。在短期利潤和商户的穩定經營之間,美團有足夠多的理由選擇後者。
美團財報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美團外賣交易額1971億,佣金收入232億,佣金率約為12%。這個數字在全球範圍內並不算高。
因此,從美團自身的業務形態而言,外賣業務承擔着三個作用:1.讓餐廳儘可能服務更多的顧客;2.讓餐廳和騎手的供給儘可能增加;3.用外賣去帶動低頻高毛利的其他業務。
另一方面,美團相比其他互聯網公司又有着更強的外部性,無論是外賣、快遞還是網約車,他們的業務屬性與地鐵非常類似:比如運力永遠無法滿足需求,但提高票價,獲得的收益反而很難覆蓋社會輿論引發的負面影響。
所以,在服務費上動刀從來都不是最優解,對於美團而言,優化數字化服務供給,以保護餐飲門店的利益,增強商户抵抗風險的能力,才能不斷強化供給端的供應能力,最終達到“開源”的目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影響美團餐飲外賣業務的核心,還是在於願意入駐美團的商户夠不夠多。
3月1日,美團外賣發佈六項舉措支持中小商户,通過佣金減半、一元封頂等舉措為商家降本,並通過外賣管家服務、雲打印機、出餐寶等外賣接單設備為商家增收。這些舉措,本質上還是美團對疫情後存在困難的商户進行扶持,強化餐飲業生態圈的舉措。
同樣,日前引導外賣等互聯網企業下調餐飲業商户服務費標準的文件,實質上也是對餐飲行業真實存在的困難進行的紓困措施。
03疫情之下資本市場的定價邏輯從來不會鼓勵企業的高風亮節,爭議的核心在於對美團的定價邏輯有沒有發生改變。
從文件描述來看,除了對服務費率下調的提議,還包括“定期核酸檢測補貼支持”、“餐企緩繳失業保險”、“引導金融機構多發放信用貸款”等一系列支援性政策。它們都指向一個目的:拯救餐飲行業。這不是一項針對互聯網外賣平台強化監管的文件,而是為餐企等服務業輸血的搶救方案。
同時,整個文件也不單單針對餐飲行業,而是一個囊括零售業、旅遊業、運輸業、民航業等眾多行業的紓困措施。同時,文件本身也劃定了週期,並非永久性的調整。
資本市場的擔憂更多源於去年以來的決策層的整體趨向,即限制平台型公司的“税點”,避免平台依靠體量優勢“獲取超額收益”,平衡對利潤的過度追逐。
事實上,在疫情期間,美團的佣金費率也已經臨近困頓中的餐飲業的閾值。
企查查的統計顯示,2021年國內餐飲相關店鋪共註銷了100萬家,作為一個佔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的大行業,餐飲業的疲軟不單單會影響美團本身,其負面的外部性也是整個社會承擔的。
而正如上文所説,餐飲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本質上還是行業“三高”成本的問題與疫情的反覆疊加的結果,文件也着重描述了關於租金減免的指引。前有因為漲價被喊打喊殺的海底撈,後有星巴克漲價之後的一片罵聲,收入和成本的迅速錯位,使得整個餐飲業變成了一條繃緊的弦,閃轉騰挪的空間幾乎沒有。
在疫情對於線下活動的影響之下,餐飲行業受到的衝擊仍將持續。然而,一切未到終局,餐飲需求韌性仍在。
受益於國內有效的疫情防控,疫情已顯著受到控制。隨着國內經濟逐步好轉,餐飲行業也將走向復甦。有券商在近期的研報裏這樣寫道:“在政策扶持防控形勢轉好的支撐下,消費復甦拐點來臨,景氣度將有望持續回升。”
如何以數字化推動轉型升級,如此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改變門店獲客模式,革新組織效率,這些功課,也許是經歷陣痛的餐飲業能和平台一起做的。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