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熱愛 奔赴山海 選調生鍾逸格的成長之路
流螢閃爍的七月,離開象牙塔,鍾逸格滿懷欣喜奔向嘉善魏塘的廣袤田野,阡陌縱橫間,聽取蛙聲一片。
“我是浙江工業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學碩士,機緣巧合,來到嘉善,‘耕於斯,耘於斯’。”98年生的鐘逸格到底有着這個年紀該有的可愛,隻言片語中也透露出淡淡書卷氣息。
鍾逸格自小家境優渥,一想到入職後要參與村務工作,難免讓她生出“前路茫茫無所依”的感嘆。不想第一天上班,南北暑村便給了這個城裏姑娘一個莫大驚喜,“我沒想到這邊的農村發展得這麼好,説和縣城一樣可能有些誇張,但是生活便利是肯定的,基礎設施都有,而且農房聚集,大家生活在一起也熱鬧,周邊配套齊全,最重要的是有小吃店。”她笑着説。
從酷暑到寒冬,鍾逸格雖僅僅在村裏工作了五個多月,但是行事風格顯然已有“泥土氣”。“阿公,你吃了沒呀?”“阿婆,買菜去呀?”在環境巡邏的路上,她和見到的每個村民都打過招呼,早已沒了最初的拘謹。原先包裏裝着大瓶小瓶的化妝品,現在也只留下了筆記本和筆,她告訴記者:“筆記本可以記錄問題,解決一個問題就劃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輕裝簡行了,這樣才能把老百姓的困難扛肩上、記心裏、解決好。”
“‘十個堅持’,第一個堅持是黨的領導,第二個是人民至上……從咱們街道疫情防控、防汛抗台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要堅持……”作為“理響嘉善·魏來有你”青年宣講團的一員,鍾逸格對村裏的宣講工作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她認為,面向老百姓宣講,要和他們講在“同一頻道”上,坐在“同一板凳”上,老百姓要的並不是駢儷藻飾的文辭,而是直白明瞭、通俗易懂、接地氣,這樣老百姓才愛聽、聽得進。
除了村務,鍾逸格還加入了街道防疫專班,做起“流調”工作。“由於言語不通,常常被當成是騙子,還要捱罵。”前幾日,街道張阿姨途經烏鎮,健康碼由綠轉黃,按省裏要求,鍾逸格通過電話對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沒成想,反被質疑如何獲取的個人信息,“又當了回‘騙子’,不過蠻好,説明我們防詐騙宣傳做得好,大家反詐意識挺高的。”樂觀的鐘逸格肯定不會被一句小小的“質問”嚇唬住,通過迂迴戰術,她找到了張阿姨所在社區的工作人員,由他們出面,幫助完成了“流調”工作。
五個月,在不斷實踐中,鍾逸格積累起點滴經驗,除了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筆頭上的功夫也日益精進。“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畢業的學生,一開始大家都對我抱有極大希望,但是我一出手就給了他們一頓‘暴擊’。”鍾逸格調侃地説道,確實,寫材料不同於寫鶯鶯燕燕、春濃夏深,無須文字有多瑰麗,但是要求在思想上有高度,語言上要凝練,表意上要準確。初次捉刀耗費了鍾逸格極大精力,“果然學到老活到老,經歷過這次‘降維’打擊,我認識到自身不足,之後翻閲學習了大量彙報材料、工作總結,向同事學習。”在自主學習下以及同事幫助下,鍾逸格慢慢探清了材料寫作的“路數”,一篇《在“變”與“不變”中砥礪成長》被“紅船領航”公眾號轉載,這讓鍾逸格內心小小的竊喜了下。但她並沒有因此止步不前,她説:“我需要繼續磨礪,以後我寫的稿子要有自己的特色,既嚴肅又不失活潑,文字嚴謹又不失活力。”
大鵬孵於卵,種子萌發可成巨木,萬物生長皆有期,人亦如此。從稚嫩到成熟,需要一個生長期;從陌生到熟悉,同樣需要一個過程。在基層磨礪,鍾逸格初心愈堅,願其保持熱愛,奔赴山海。
(藍媒聯盟·嘉善縣傳媒中心記者 汪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