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幾百塊錢買來的炒菜鍋,炒生薑、大蒜都會粘鍋。這個問題困擾了很多人,到底什麼情況下不會粘鍋呢?
而且粘鍋這個事情,是隨機發生的,有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給人感覺沒有什麼規律可言。
現在很多廠家為了解決粘鍋的問題,在鍋上增加了一些不粘的塗層。
這些不粘性的塗層本質上它是一些疏油疏水的材料,比如説像特氟龍這樣的材料。油、水對特氟龍沒有浸潤性。
特氟龍的化學成分是聚四氟乙烯,這裏面只有兩種元素,一種是氟、一種是碳。氟的氧化性很強,跟碳原子結合的很牢固,所以特氟龍能耐受很高的温度。
即便如此,炒菜高温加熱的情況下,有一部分特氟龍分子仍然會脱落進入菜裏。
因為中國人喜歡用高温烹飪食物,而且要起油鍋,用金屬鍋鏟翻炒菜很容易刮掉塗層。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選擇不帶塗層又不粘的鍋,但是這樣的鍋實在是很少,往往也比較貴。很多很貴的鍋買來也不能保證不粘鍋。
很多人買了一個鍋,跟伺候大爺一樣。甚至連保養鍋都是一個專門的學問,新買來的鍋要先加洗潔精,用水刷洗乾淨,擦乾水分,再加食鹽和油搖勻,燒冒煙倒掉油,再用清水刷洗一遍,擦乾水分再把鍋底擦乾。
對於一種家用的炊具,每次用完過後都重複一遍這樣的動作實在是太麻煩。
當然這個問題可能外國人也遇到過,所以有一個物理學家專門研究了鍋為什麼會不粘,而且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物理學雜誌上,總算從根本上找到了鍋粘和不粘的原因。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炒菜的時候之所以會粘鍋,是因為油膜脱離了鍋的表面形成了局部的乾點。
形成這些乾點的原因,是由於在加熱的過程中,底部火焰中心的油已經加熱了,但是外部的油還是冷的。
油冷的時候分子間距小,表面張力大,而油熱的時候分子間距大,表面張力小,這個時候油就會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向温度相對較低的部位收縮,連續的油膜就會開始破裂。
隨着加熱過程的持續,這個無油膜的斑點會持續擴張,食物就會直接貼在沒有油的鍋上,於是就形成了粘鍋。
所以,避免粘鍋的關鍵是避免無油乾點的形成。而乾點的形成和鍋受熱不均勻有關,還和鍋的導熱率有關。
這取決於加熱時火焰的形狀以及鍋的材料。
當然,我們在家裏炒菜的時候換一把鍋也不會換燒火灶,所以鍋的材料就成了決定問題的關鍵。
用物理學的學術語言來説,炒菜時鍋的温度梯度分佈決定是否粘鍋。梯度差越小,温度分佈越均勻,越不容易粘鍋。
自然界中,導熱率最好的是銀,其次是銅。銀的導熱係數是426,銅的導熱係數是401,鐵的導熱係數是80。
如果用銀鍋來炒菜,就比用鐵鍋炒菜不容易粘鍋,但是銀鍋很貴,而且也沒賣的,但是紫銅煎鍋還是有的。
紫銅做的鍋太軟,用金屬鍋鏟翻炒,會把銅刮下來,太多的銅離子對人體是有害的。
所以,理論上最好的鍋應該是這樣的:鐵鍋,外面包一層銀或銅。
但是這樣的鍋目前好像沒有。
只能買到鍋底外面包着鋁的鍋,鋁的導熱率比銅要下降了一半。而且現在的鍋為了適用電磁灶,鐵的成分也比較多,因為鐵有磁阻有電阻,用電磁爐比較容易加熱。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鍋會不會粘和鍋的價格基本上無關,和鍋的材料、以及加熱形式有關。
如果買了一口鍋又不想把它扔掉,那麼防止加熱的時候形成乾點的辦法有2個:
第一,燒鍋的時候左右晃動,不要讓火焰集中在一個局部。
第二,多放一點油,讓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對抗表面張力。
但是同等條件下,有些鍋確實不容易粘,這裏我們要分析一下原因,而且往往是那些看起來很粗糙的鐵鍋不容易粘。
油是多種脂肪酸的混合物,有大分子有小分子的,加熱時小分子的揮發了,剩下的都是大分子脂肪酸。
這些不揮發的脂肪酸在鍋熱的時候會滲進鍋的縫隙和微孔裏,刷鍋的時候這些地方不容易被刷到。
下次用鍋炒菜的時候,這些縫隙和孔裏面的脂肪酸會阻止乾點的形成。
這説明越是光滑的鍋越容易粘鍋,有些304、316不鏽鋼做的鍋看起來很光滑,但是實際上反而容易粘。
把以上內容總結成終極選鍋、防粘鍋指南:
1.選那種比較便宜的粗糙的鐵鍋就可以,內側炒菜的地方千萬不能是鏡面般光滑。
2.買鍋以後,找一個手藝好的銀匠在外面包一層925銀,或者包一層紫銅。
3.如果覺得包白銀、紫銅非常貴,而且包了以後鍋又很沉掂不動,那麼炒菜的時候直接用吧,但是注意熱鍋的時候要左右晃動。
4.不粘和耐用是不可兼得的,甚至是呈背離趨勢的。為了防止燒菜的時候鍋漏了,多買一口鍋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