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豆腐,一燙抵三鮮

高郵,因為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3年在此“築高台、置郵亭”而得名。從上海去高郵現在還有點不太方便,即使從虹橋火車站坐高鐵至鎮江之後,還有80公里左右的車程。不過高郵的知名,早已超越了物理距離,因為“未識高郵人,先知高郵蛋”,更何況還有一個文章寫得實在太好的汪曾祺。許多人從汪老的文章中深深為高郵感動,不由得心嚮往之。

鹹蛋到處有,但到了高郵,還是要吃一吃正宗的高郵鹹蛋。聽高郵匯富金陵大飯店成傑總經理介紹:正宗的雙黃鹹蛋,標準重量在100克以上,蛋黃金黃,蛋白如玉,不能太油,更不能太鹹。我們在高郵三天,頓頓吃鹹蛋,實在過足了癮。只是忘了問成總:為什麼高郵有那麼多雙黃蛋?因為高郵雙黃鹹蛋名揚天下,所以高郵市政府的官宣也以“好事成雙”作為點睛之筆。

汪豆腐,一燙抵三鮮

昂刺魚,有的地方叫黃辣丁,在高郵又叫“金絲魚”。我喜歡用昂刺魚燒豆腐湯,感覺比鯽魚湯更鮮美,寧波人喜歡用來燒鹹菜,自然也很入味。高郵有一道傳統名菜叫“金絲魚片”,因為昂刺魚炒熟後呈金黃色,所以就有了這麼好聽的名字。廚師在昂刺魚身上剔出兩瓣魚肉,一條魚只有2片,炒一盤菜需耗1斤多魚。魚片上漿後,下鍋滑炒,撈起瀝油,再用豬油把葱、姜、筍等煸炒出香,復倒入魚片加調料等翻炒而成。由於加了生抽,魚肉更加鮮美,色澤也呈現紅亮,魚片細膩嫩滑,美味極了。大多數上海的吃貨朋友還沒有機會品嚐此菜,以後走過路過高郵,千萬不要忘記“金絲魚片”。再補充一句:“金絲魚片”的刀工和蘇南糟溜塘片相似,但在這道菜的取名上,高郵完勝。

抵達高郵的第一餐,我們還吃到了大名鼎鼎的“周巷汪豆腐”,有人認為這道菜的出名,是因為這個“汪”字恰好與汪曾祺的姓氏一樣的緣故吧,其實這是指一種烹飪方法,手託一整塊豆腐,用刀跟將豆腐批成指甲蓋大小的薄片,在當地叫作“汪”,這是國家級烹飪大師徐鶴峯説的。

汪豆腐,一燙抵三鮮

汪曾祺在《豆腐》一文中寫道:“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鄉菜。”可見在他出名之前,這塊豆腐已經姓“汪”了。多年前我在福建莆田,吃到過一道名菜叫作“燜豆腐”,請我吃“燜豆腐”的是莆田文化名人林文豪先生,他説此菜的鮮美在於豆腐中放了蟶子、海蠣、乾貝、香菇等。而“周巷汪豆腐”最大的特色我認為是豬油和豬油渣的介入,使這塊尋常的豆腐更香,更燙。高郵人説:一燙抵三鮮。高郵還有一款更加高級的名菜“雪花豆腐”,豆腐與蝦仁、火腿等高檔配料搭配,刀工也更精細,吃口更加細嫩、香甜、滑爽、暖胃。高郵人燒豆腐真有一套。

汪豆腐,一燙抵三鮮

高郵在行政區劃上屬於揚州,高郵菜也就屬於淮揚菜。但高郵人更加自信,他們認為高郵菜比揚州菜更加好。這個自信來源於得天獨厚的高郵湖。高郵湖面積達到760平方公里,全國第六大淡水湖,有着極其豐富的水產資源。上海餐飲市場供應的河蝦仁,甚至連蘇州、揚州、鎮江大小餐館供應的清炒蝦仁,食材就可能來自高郵。我們在高郵匯富金陵大飯店吃了兩次清炒蝦仁,一次用的是顆粒較小的青蝦仁,很有彈性,500克蝦仁有400多粒,另一次同樣吃的是清炒蝦仁,但要大得多,這是養殖的羅氏沼蝦蝦仁,顆粒飽滿,彈性十足,也許更受北方人士喜歡吧,吃起來也更豪爽。羅氏沼蝦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高郵養殖,現在全國超過百分之五十的羅氏沼蝦都產自高郵。

到了高郵哪有不吃長魚之理!長魚就是黃鱔。街上的小麪館很多都冠名為長魚面,令人一目瞭然。至於瓜姜鱔絲、梁溪脆鱔、松仁鱔粒、鍋貼鱔背等這些高檔飯店裏才能饗客的名菜,也是高郵人心心念唸的美味佳餚。此次徐鶴峯大師為我們烹製了一道創新菜——榴蓮鱔段。用南國佳果榴蓮加持黃鱔,入口後居然有大吃冰淇淋的快感,酥而不爛的黃鱔段也變得格外有回味了。

汪豆腐,一燙抵三鮮

高郵物阜民豐,人傑地靈,宋代出了個秦少游,清代又有訓詁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當代則有著名作家汪曾祺,於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高郵廚師便開發了“少遊宴”、“汪氏家宴”等宴席,現在又將吳江運河宴引來生根開花。

高郵的物價還是很便宜的,四星級酒店的婚宴,每桌在1800元左右,這和大都市動輒上萬元一桌的水平相比,實有霄壤之別。品嚐高郵美味,順便逛逛大運河、鎮國寺、盂城驛、文遊台等景點,倒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劉國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67 字。

轉載請註明: 汪豆腐,一燙抵三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