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武進東鄉的這一碗酒席面,你有多久沒吃了?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美食

東鄉

徐宏傑/文 陸新 徐芊卉/圖

老武進東鄉

如橫山橋、新安、焦溪、河口一帶

素有居民在家辦酒席中午留客吃麪

下午三四點才開始吃酒席的習俗

因武進人把設宴召飲叫“辦酒席”

凡紅白喜事一律需宴客辦酒

所以姑且將這碗麪叫

“酒席面”

今天就來説説

以橫山橋為代表的酒席面吧

No.01

東鄉面館各擅勝場

眾所周知

橫山橋百葉在滬寧線上十分有名

但該鎮的面其實也十分出色

數家麪館各擅勝場

2016年武進招牌面評選

就有兩家麪館入選

橫山橋素為江南富裕之地,在明末清初已是“煙火千家,商賈四集。雞豚魚蝦之所產,布縷粳稻之所出。河流湯湯,市橋峨峨,東通吳會,北達長江,迤西則毗陵郡治,蓋儼然一方巨鎮”。新中國成立前鎮上有店、攤130爿,店面108間,經商人員300餘人,其中有飯店4家、大餅店5家、麪店4家。舊時鎮上人士及附近鄉紳均有吃早茶習慣,鎮上原有一家有名的東園茶館,早茶生意最佳,就着一杯清茶、一塊麻糕或一碗陽春麪,茶客就可高談闊論半天。

No.02

東鄉酒席面更佳

橫山橋面館的面雖好吃

卻還是比不上

農村辦酒席中午那一碗麪

過去村民辦酒席,一般人家沒有習慣在飯店請客,而是請廚師上門服務,辦酒場地如主家房間不夠,通常會安排在左鄰右舍(喪事除外),並且借遍全村桌椅及碗筷,所以過去農家八仙台與長條凳背面用毛筆寫上主人姓名,碗、碟底鑿上名字簡稱,以利於分辨歸還,不致混淆。當天全村人都會來幫忙,男人端託上菜,婦人擇菜涮碗,與現在流行的廚子上門提供桌椅碗筷、人員“一條龍”服務不同。

No.03

最愛一碗酒席面

過去廚子要隔天上門“做隔夜”

將一些食材預處理

正日早晨用豬大骨熬一桶高湯

中午待賓客來齊

就可以下麪條了

廚子以風爐作灶、焦炭為燃料,鼓風機一吹,火焰躥起,待鍋中水沸騰,一把細細的麪條下鍋,瞬間撩面出鍋,講究麪條不能爛,需稍斷生,十分考驗廚師功夫。幫廚的人早就託着方盤在面鍋旁等候,方盤中排滿了碗,待面入碗,再加一勺高湯,馬上端去饗客。

這個時候客人均已坐在桌邊等候,桌上已擺好數只澆頭,通常為小排、紅燒大肉、糟扣肉、肉圓、針錦、香菇麪筋、炒冬筍、水芹等中間幾個,不一而足。這些澆頭均為人民羣眾高度認可、廚師千錘百煉總結出來的品種,特別是紅燒大肉,真是火候足時它自美,喜愛之人可連吃四五塊。每碗中麪條量不可多,只三四口,吃了一碗如有需要儘管再來。如有外鄉人來做客,一定無須客氣多吃幾碗,不知道此中竅門礙於面子只吃一小碗者,待下午正式開席時,恐怕早就餓得前胸貼後背了。

No.04

猛火大鍋高湯澆頭成就酒席面

東鄉酒席面為何好吃?

好食材:

吃麪靠湯,熬製了一上午的高湯十分重要,鎮上或附近哪家生面店的麪條質量好,廚師早就爛熟於心,再加上澆頭烹製入味,就具備了一碗好面的基本條件。

好廚師:

東鄉一帶村廚個個都是撩面高手。橫山橋、芙蓉一帶歷史上盛產名廚,當地有“張家秀才萬家廚”一説,當年常州城中著名的綠楊樓飯店數位萬姓當家廚子即出於此地,所烹調之荷葉粉蒸肉、燴羊肉、燴鱔筒、燒甲魚、八寶鴨、叫化雞均聞名於一時。萬家一門三代均業廚為調味能手,最多能承辦100餘桌規模的酒席,凡地方有宴會,均以能請到萬家廚子主廚為榮,孔柱中先生寫的《芳茂山芙蓉圩憶舊》中就有對此史實的記載。

火力猛:

煮麪講究大鍋猛火,以煤炭作燃料的面鍋下的面最好吃,煤氣次之,電力又次之。近年因環境保護原因,大部分麪館均煤改氣或煤改電,想吃到一碗風爐下的麪條已屬不易,但這是時代的進步。

No.05

東鄉面裏鄉情濃

這幾年,到武進東鄉很少能吃到酒席面了,人民羣眾生活富裕了,喜酒或集場留客一般都辦在飯店,環境舒適場面好,還省卻了許多麻煩。另外,現代人工作忙碌沒時間耗一整天來吃頓酒席,所以有的地方進行了簡化,中午先吃麪,接着就開始酒席,這也是時代的進步。

但舊時武進東鄉

為何有中午吃麪、

下午正宴的習俗呢?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農村道路交通不暢,更不似現在幾乎家家有汽車,出行快捷方便,過去走親戚步行十幾里路很正常。每逢辦喜事請客就是大事,四鄉八里的親戚聚集到一起很是難得,中午吃過麪之後,熱熱鬧鬧打打牌、敍敍親情,到下午三四點準時開席,用餐後乘天光尚亮各自散夥,再走幾個小時回去上牀休息,還省了到家再燒晚飯,自有其合理性。

武進東鄉的酒席面

説到底是帶有時代特徵的產物

體現的是那個年代濃濃的鄉情親情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

酒席面正慢慢離我們遠去

你多久沒吃過酒席面了?

想念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