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官二代”應該出現在秦朝,以胡亥為代表的秦始皇的兒子們,是那個時代“官二代”的典型代表。因為,秦始皇不僅締造了大一統的封建帝國,而且把天下財富通通攬在懷裏。
揭秘歷史上有名的“官二世”胡亥是怎樣“敗家”的
當初,秦始皇把自己命名為始皇帝,初衷是想讓自己的兒孫們繼承自己的偉業和財富,二世、三世,以至萬世,永遠流傳下去。如果用經濟學觀點來分析,秦始皇實際上的意思是“官一世”,秦二世是“官二世”。儘管秦始皇的願望非常美好,然而,終究是造化弄人,他的這一偉大構想,不僅沒有實現,到了“官二世”這裏,更窮得叮噹,胡亥混到最後,連腦袋也混沒了。總結“富二代”胡亥的人生經歷,可以用“糊塗”二字一言以蔽之,也可以説他姓胡叫“胡來”。
輕信趙高之言,上了奪權的賊船
胡亥雖然是秦始皇的兒子,但不是長子。從權利和財富傳承的角度來看,他並不能繼承老爹的皇位和財產。這方面,不僅老爹秦始皇沒給他這個特殊照顧,胡亥本人也沒有這個能力,更沒有這個想法。論説,老爹死後,他遵照老人的遺囑,本本分分、安安穩穩地過他應該過的日子,也還不錯,然而,一切的改變都是因為他輕信了一個人。
這個人叫趙高。趙高本是個閹人,但又是一個極其陰險極其狡猾的人。秦始皇南巡途中得病,臨死前留下遺囑,要長子扶蘇帶兵回咸陽,守候喪葬,繼承家產和皇位,並要趙高速速派人將信送給扶蘇,但是居心叵測的趙高截留了這一重要信函。秦始皇死後,趙高先是與李斯串通在一起,然後找到胡亥,對他進行了全新的人生誘導。
這天,趙高拿着御書去找胡亥,對胡亥説:“主上駕崩,並無詔書分封諸子為王,而獨賜長子書。長子扶蘇一到,即皇帝位,而公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意思是説,你老爹皇上已經死了,可是並沒有立你們幾個弟兄為王,也沒有給你們任何財產,而是把江山和家產都留給了老大扶蘇。扶蘇一旦到了,就成了皇帝,而你什麼也沒有,這該怎麼辦呢?
很顯然,趙高這是在誘導胡亥想辦法改變這一結果。這時候的胡亥,實事求是地講,還真沒有這種想法和打算。他説:“我知道,皇上最瞭解自己手下的大臣,老爹最熟悉自己的兒子,既然老爹做出這樣的決定,自有他的想法和道理,我當兒子的只管遵守就是了,沒有什麼可以議論的。”意思是説,我沒錢沒地,是老爹的安排,這事兒與你無關,你就別再瞎操心瞎議論了。
看到胡亥如此愚笨,趙高並沒有就此罷休,他繼續進行深入誘導:“不然,方今天下大權,存亡在你、我及丞相三人,願公子早自為謀。人為我所制,與我為人所制,情況大不相同。”意思是説,公子啊,可不是像你説的這樣啊。當今天下的財富和大權,究竟歸誰,在於你、我和丞相三個人。希望你早為自己打算。手中有權有錢,管制別人,和手中沒權沒錢,被別人管制,情況是大不同啊。
這話,胡亥是聽明白了,但是,他仍然在猶豫,因為他還在堅持自己已經形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説:“廢兄立弟,是為不義;不奉父詔,是不孝;自問無才,因人求榮,是不能。三者背德,天下不服,如若妄行,必至身殆國危,社稷也危在旦夕了。”這話説得多好啊,如果胡亥按照這一説法堅持下去,即便為趙高所害,也會留下一世英名,遺憾的是他沒有堅持下來,最終被趙高所説服。
對此,趙高並不為他的言論所動,繼續力勸胡亥:“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不為不忠;衞君殺其父,國人皆服,孔子且默許,不為不孝。從來大行不顧小謹,盛德不矜小讓,事貴權達,怎可墨守?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必然後悔。願公子當機立斷,必會成功。”
趙高這番貌似替他考慮的話,説得胡亥有所動搖。“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怎能以此事,去求丞相?”趙高見狀,心中暗喜,那個高興勁,就別提了,當即表示,這事兒不用你操心,全包在我身上,並立即去找丞相李斯商議。
自此,胡亥算是上了趙高預謀好的奪權賊船。這是他的人生路上犯下的第一個致命錯誤。你想手中有權,幹一番事業,當然可以,但是,為什麼非要違背父命,幹搶班奪權的勾當呢?你想建立同盟,經營人生,當然也可以,可為何偏偏和趙高這樣的人成為合夥人呢?
編織罪名濫殺無辜,喪失做人底線
如果説胡亥和趙高密謀奪權,是他人生之路犯的第一大錯誤,那麼,在趙高的幫助下,羅織罪名,濫殺有功之臣和無辜,是他犯的第二大錯誤。這一錯誤,讓他喪失了做人的最基本要求。
趙高在胡亥默許之後,徵得李斯的同意,藏匿了秦始皇的詔書,然後偽造了一封假遺書,派人送達本該繼承皇位的公子扶蘇。遺書上寫道:
朕巡視天下,壽寺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述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局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這樣一封胡説八道,顛倒黑白的遺書,出自胡亥、趙高、李斯的密謀。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胡亥,早已把他所謂的不能“不義、不孝、不能”律條拋到九霄雲外。
面對這封假造的遺書,蒙恬曾勸公子扶蘇不要輕信,但扶蘇説:“父要子死,不得不死,況且父皇的脾氣,你我都是知道的,他決定了的事情,再請求也沒用的。”説完,拔劍自刎,熱血噴湧而出,一個本該繼承皇位的人,就這樣遭到弟弟的暗算。真是可悲可嘆!
扶蘇的死訊傳到京城,胡亥不僅沒有任何愧疚之意和惻隱之心,反而感到一塊石頭落了地,為初戰告捷感到慶幸。由此可見,那個時代,所謂兄弟情誼,比紙還薄。
隨後,胡亥和趙高用幾乎相同的手法,幹掉了另兩個對手和最大威脅,一個是蒙恬,一個是蒙毅,從而在邪路上越走越遠。
如果説胡亥和趙高設計謀害扶蘇、蒙恬和蒙毅,是出於奪取皇位的大局考慮,多少還殘存一點良知的話,隨後發生的事情,完全改變了殺人的性質,成為一種主動和自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