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新”觀察]“新矛盾”怎麼解?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 曹瀅 韓家慧)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10月1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距離黨中央上一次提出“主要矛盾”的判斷,時間過去了36年。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矛盾雙方發生了什麼變化?判斷理由依據是什麼?矛盾變化意味着什麼?讓我們穿越時空,對這一“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進行探尋追溯。
主要矛盾轉化源於長久積累的物質文化基礎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温飽,總體上實現小康。我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蹟……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使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生產能力極大增強,基本擺脱了原來落後的社會生產狀況。
回望40年,幾個重要節點銘刻在歷史的時間軸上:
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十一億人民的温飽問題基本解決。”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並正式宣告,到20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尤其是近五年,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夯實了堅實基礎。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3年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7.2%,高於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4%的平均增長水平;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0%以上,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2012年至2016年,人均國民總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
中國的發展軌跡從貧困時代到温飽時代、小康時代,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過長期努力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鬍鞍鋼在接受採訪時説,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逐步擺脱過去追隨者、模仿者的角色,而開始以創新引領的進取姿態,重塑中國發展的內涵和特徵。
主要矛盾轉化體現了時代發展的節奏和脈搏
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兼科研部主任韓慶祥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説,十九大報告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句話,“和”之前講的是“需要方”;“和”之後講的是“供給方”。
他認為,社會矛盾在本質上講的是需要和供給之間的矛盾。從需求側看,“美好生活”日益多樣化,不僅包括物質方面,而且還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非物質需求;從供給側看,雖然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實現質的飛越,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滿足13億多人民對不同產品結構和各種服務的需求。
何為發展不平衡?
胡鞍鋼認為,發展不平衡,主要包括城鄉不平衡、地區不平衡、人羣不平衡。發展不平衡的本質,是人民需求與社會供給不匹配,特別體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民生領域,滿足不了各類人羣的需求。產品質量、服務質量、環境質量、食品藥品安全質量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何為發展不充分?
韓慶祥認為,發展不充分,既體現在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也體現在中國製造需要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升級等方面。
追求發展上的平衡和充分,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的現象。胡鞍鋼表示,過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產規模與人們物質需求的不匹配,現在轉向為生產質量與人們需求的不匹配。這是從温飽社會邁入小康社會,進而向共同富裕社會前進的國情使然。黨中央對中國的基本國情有着清晰的認識,對中國的發展階段判斷十分準確,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案十分務實。
主要矛盾轉化決定了根本任務與工作重點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歷來以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為判斷社會階段的變動新特點的重要依據。
毛澤東同志首先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概念,並全面系統地論述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進行了創新和發展,正確認識和把握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説。
“主要矛盾中藴含着根本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初,落後的社會生產是當時社會的根本問題;解決根本問題是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完成根本任務就是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從那時起,我們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務都是為了集中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這也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韓慶祥説。
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趙周賢認為,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抓住了新時代中國基本國情的主要特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這一重要論斷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視野,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2013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80週年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説:“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10月19日上午,習近平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特別指出,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着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依據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從全局上謀劃黨和國家發展的工作重點,正是唯物史觀方法論的生動體現。
解決主要矛盾要求大力提升質量和效益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到實現現代化至少一百年。十九大報告同樣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並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
韓慶祥説,把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作為根本任務和工作重點,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它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發展的整體轉型升級,迎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才能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團隊認為,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包括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着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着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着眼於改善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要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