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歷史演義,也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典文學作品之一,它在我國早已家喻户曉。一個遙遠的歷史題材小説,為什麼一直牽動着千百萬中國人的心?一部以描寫軍閥混戰為內容的小説,為什麼會令那麼多的人為之傾倒?或者説,《三國演義》幾百年來長盛不衰的藝術魅力究竟何在?
有人認為,《三國演義》虛構了不少情節;也有人認為,《三國演義》忽悠許多歷史;而更多人則認為,正是這種虛構加忽悠,才是這部名著幾百年來長盛不衰的藝術魅力的所在。但是不管怎麼説,在我國的藝術長河中,《三國演義》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民族生活的每個角落,對促進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精神的高揚,都起着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這是不容置疑的!
忽悠一、劉備、關羽、張飛,為三國時期蜀漢集團的重要歷史人物,三人公為君臣,私為兄弟。宋元以來,通俗文藝對三人的關係以及同打江山的歷史即已開始文學化了,通過《三國志平話》《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和《關西故事》的增飾與渲染,逐漸形成了“桃園結義”的故事。因此,有人認為《三國演義》中“桃園結義”的故事完全是羅貫中虛構的;但也有人認為不完全是虛構。他們從正史中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等記載,從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發論,從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的關係上發論,認為“桃園結義”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是有影子的。
忽悠二、《三國演義》第四回寫董卓專斷朝政,廢殺少帝,殘害生靈,荒淫暴虐,朝綱紊亂,曹操挺身而出,願刺殺董卓以謝天下。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中平六年,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表”曹操為驍騎校尉,只因曹操與董卓有矛盾,知“卓終必覆敗”而未就任。因此,完全可以説,《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獻刀刺卓”純屬子虛烏有。
忽悠三、人們對美人貂蟬的興趣,是與“連環計”故事聯繫在一起的。《三國演義》第八九回寫貂蟬巧用連環計,最終使呂布對董卓的不滿步步升級,化為仇恨,進而將其殺死。這個故事構思精巧,跌宕起伏,語言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絕。可是,貂蟬巧施“連環計”的故事,最多不過是羅貫中對史書中王允、呂布誅殺董卓和呂布曾與董卓侍婢私通史實的大膽想象和發揮。
忽悠四、《三國演義》有“煮酒論英雄”的情節,曹操對劉備説:“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對此,有人説這是曹操的酒後戲言,劉備算不上英雄;有人則説這是曹操的真言,劉備堪稱英雄。考諸史籍,可知羅貫中創作此段故事於史有據。在歷史上,劉備去青州,袁紹禮遇隆重;逃荊州,劉表以上賓禮待之;與東吳結盟,孫權“進妹固好”。史學家陳壽更是中肯地評價劉備“折而不撓”、知人善任、待人以誠,所有這些都説明,在曹操及當時人的心目中,劉備確實是一位英雄。
忽悠五、“碧眼紫鬚,堂堂一表”的孫權在歷史上究竟該如何評價,姑且不論,但孫權的用人策略卻是有口皆碑的:孫策稱讚他,諸葛亮稱讚他,曹操稱讚他,陳壽和羅貫中也稱讚他。在羅貫中的筆下,寫孫權慧眼識周瑜、用“凡品”魯肅、拔呂蒙於行伍、寵遇陸遜,這才取得了赤壁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的輝煌勝利。事實上,歷史並不是這樣的。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説孫權:“性多嫌疑,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總之,孫權用人,善始卻不能善終。
忽悠六、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描繪成仙家一類的人物,故對其家庭生活諱莫如深。然而,史籍卻實實在在地記載着他是有意娶醜女為妻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諸葛亮之所以要違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心理原則,在於諸葛亮看重的不是其女而是其父,是利用婚姻作為踏入仕途的一塊“敲門磚”。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是不甘寂寞的,他關心天下大事,分析、預測時勢變化,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渴望着有救天下為己任、建功立業的機會。但諸葛亮十分清楚,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要實現其理想是十分困難的。如何去改變這種狀況呢?聰明的諸葛亮利用了婚姻這一簡便易行的方式。
忽悠七、經過羅貫中生花妙筆的充分渲染,幾百年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已經在我國家喻户曉、人人皆知了。但是,近年來有人對“三顧茅廬”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三顧茅廬”之事?學者們對此事的爭議各有其説,由此看來,要肯定或否定“三顧茅廬”的真實性,都為時過早。
忽悠八、《三國演義》中,舉凡諸葛亮出場,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總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毛扇。那麼,諸葛亮為何要手持羽毛扇?前人多認為諸葛亮這身裝束是名士之風。《語林》在記載司馬懿使人“密覘武侯”得知他這身裝束後,即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據此,一般都認為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為了裝束出一種名士或儒將的風度,後來隨着諸葛亮的神化,《三國演義》就將諸葛亮寫成了手持羽毛扇的形象,“狀諸葛之多智”,將他塑造成了神仙一類的超凡人物。
忽悠九、“渾身是膽”的趙雲,是羅貫中以極大的熱情創造出的英雄形象,特別是長坂坡“單騎救主”,足以表現他的智勇雙全了。這件事情,於史有據,但又不能説盡然有據,因為此事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十分簡略,直接寫與趙雲救主有關的只有14個字,而且是用以描寫行為、動作和結果的,只有幾個字,平淡無奇;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對此事的描寫也很簡單,不過一二百字,而且故事並不是為了突出趙雲的形象。羅貫中在創作這段故事時,在星星點點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虛構和誇張,編織出了一串串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大大虛構了趙雲智勇雙全的形象。其智如主母自盡,他推倒土牆掩埋屍體,以免遭敵軍凌辱。又如將阿斗抱藏懷中,即便於應戰,又能護衞幼主;其勇如從四更殺到天明,又如在精疲力竭中還從敵人手中奪來寶劍,甚至跌入坑中還能勒馬躍起,斬將、砍旗、奪槊,單人獨馬,先後殺死曹營名將50餘人。故事顯得豐滿,可讀性很強。
忽悠十、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酒色之徒,在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中,諸葛亮利用這一點,説曹操欲攬江東“二喬”,這是歷史的真實嗎?據《三國志》有關傳記所載:諸葛亮出使東吳,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經諸葛亮深入細緻地分析,孫權馬上派周瑜、程普等率軍與劉備聯合抗曹,這個過程中並沒有魯肅引諸葛亮拜會周瑜以及二人談話的記載。所以,可以肯定,諸葛亮以曹操欲攬“二喬”於東南“智激周瑜”,純屬《三國演義》作者的虛構。
忽悠十一、周瑜,是《三國演義》刻畫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羅貫中筆下的周瑜心胸狹窄、氣量如豆,那麼,歷史上的周瑜是否是“量窄”之人?《三國志》中周瑜本傳記其為人“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孫權對周瑜的評價很高,説他“雄烈,膽略兼人”;呂蒙對周瑜更是推崇備至,説他和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除此之外,有關三國史籍中,還沒有發現有關周瑜“量窄”的資料。其實,歷史上的周瑜,並非如羅貫中所言是“量窄”之人,而是一個智勇兼備、才德出眾的軍事家。《三國演義》對周瑜性格的刻畫同歷史真實差距之大,意只在通過展示吳蜀矛盾,讓周瑜與諸葛亮鬥智鬥勇,從而烘托出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忽悠十二、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是《三國演義》寫得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諸葛亮於建興三年親率大軍南征,對“蠻王”孟獲實行“攻心為上”的戰略,先後七次擒住孟獲,又七次釋放。那麼,歷史上是否真有此事呢?陳壽的《三國志》是記敍三國曆史的權威史籍,此書中不僅沒有“七擒七縱孟獲”的記載,而且連孟獲其人也沒有。何況,為使孟獲心悦誠服,諸葛亮擒孟獲而不殺或擒而復縱都是可能的,但“七擒七縱”就難以令人置信了。事實上,諸葛亮也沒有這樣大的本事,當時“方務在北”的戰略和有限的時間也不容許諸葛亮如此拖延時間。
忽悠十三、司馬懿是魏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三國演義》從“擁劉反曹”的主題出發,對這位富有謀略、熟諳軍機、用兵如神的歷史人物,在後半部分出場很多,有關他的故事也是世人皆知,但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空城計”了。然而,此事的真實性卻歷來為眾多的史家所懷疑。需要指出的是,司馬懿並未中過諸葛亮的“空城計”,只是羅貫中援引歷史材料,移花接木,虛構了諸葛亮唱“空城計”的故事和司馬懿中計的天方夜譚。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的大智大勇和司馬懿的小心謹慎,都被刻畫得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