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蜀國後期的頂樑柱,姜維在蜀國滅亡後還進行過一次復國的努力,他詐降鍾會,試圖挑動小鐘謀反,再利用離間的手段殺掉鄧艾和鍾會,從而達到恢復蜀國的目的,為此,他給後主上書,稱將要使“日月幽而復明,社稷危而復安”。可惜,功敗垂成,在鍾會試圖殺死全體魏將的時候,魏軍發覺,姜維鍾會鄧艾都被亂兵所殺,蜀國恢復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了。
對於姜維這一努力,細細想來,其所作如果成功,會不會給形勢帶來變數?薩以為是一定會帶來的,能不能讓蜀漢復興,那我的看法就是希望微乎其微。
原因很多。
首先司馬早就對鍾會造反有所防範,這一步棋已在對手算中,鍾會姜維在成都,即便姜維成功,也難以封閉蜀中天險,一來是地理上的距離,二來蜀中還有鄧艾舊軍,他們是絕不會追隨鍾會造反的。那麼,鍾,姜就處在內外夾擊之中,且二人雖然關係密切,目的不同,早晚還有一次火併,力量將更加削弱。姜維從中取事,成功率很低。
其次歷史上類似事件空前絕後,沒有過類似的勝利作為並例。王猛會桓温有點兒這個意思,更象的是慕容垂曲事符堅,不過符堅是前秦的君主,並非鍾會這樣的封疆大吏,權柄差別很大。
個人認為,姜維這一舉動,最好的結局就是造成類似西晉八王之亂的局面,那就是益州混戰,同時晉朝王室內部發生分化,形成舉國混亂,可是晉當時並沒有夫概那樣的人物。我的看法,姜維這種行動,不完全屬於“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更象儒家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行,但是為了信念依然勉力作去,所謂是非成敗非所計也,儘自己的職責罷了。
無論怎樣,稍有歷史經驗的人都可以看出,處在這樣的旋風漩渦,無論結果如何,姜維本人難逃悲劇性的命運,就象《角鬥士》裏面的墨西梯斯,他很明白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無論你多麼的神勇。。。
順便説一下鄧艾偷襲成都的問題,見到有朋友提出鄧艾當時只有數千人,原因是史料記載鄧攻擊江油的時候,部下只有兩三千人。我覺得這是不太可能的,鄧部下應該有三萬人,不過,全是輕步兵。
假如真的鄧艾部下只有三千,則過陰平小路損失達到了90%。正常用兵,傷亡超過50%,部隊就難以控制了,從魏軍角度考慮,如果鄧艾的三萬人馬中途死亡剩下三千(亡90%),鄧艾不用和蜀軍交戰,自己如何能夠掌握部隊呢?紅軍過雪山草地才多高的損失?總不會預先準備充分的鄧艾比倉促上路的紅軍還糟糕。
實際上,鄧艾定蜀後,有奏章“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隴右兵是他的本部軍隊,也就是那三萬人中的,如果死剩了三千,那是沒法留兩萬的。
從情理上説,馬邈是驚懼而降,既無勇,亦軍心難定,隨時可能再次反水。江油內地並非蜀國屯兵所在,最多兵力數千,假如鄧艾只有三千本部,加上馬的這支烏合之眾,兵力不過五六千,如何敢於進擊成都?即便諸葛瞻戰敗,成都還有兵約萬人呢。
羅貫中的描述則從軍事角度比較可信,這也體現了《三國演義》作為“兵書”的特點,羅如果演義中三分實,七分虛,這裏應該是三分實的部分了。
“艾選兵三萬,各帶乾糧繩索進發。約行百餘里,選下三千兵,就彼紮寨;又行百餘里,又選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於巔崖峽谷之中,凡二十餘日,行七百餘里,皆是無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數寨,只剩下二千人馬。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馬不堪行,艾步行上嶺,正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
“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天嶺。”
“眾皆應曰:‘願死戰!’於是鄧艾步行,引二千餘人,星夜倍道來搶江油城。”
“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
可見,鄧艾進攻成都的部隊是他的主力,大約三萬軍,而不是最初到達江油的二三千人馬。鄧艾的冒險在於他的部隊沒有後方,兵種單一,而且沒有攻城器械,一旦失利無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