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出來的大浪費:清道光朝節儉出的鬧劇始末

   “勤儉節約”這四個字,每個中國人從小到大都聽過無數次。節儉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美德,歷朝歷代都在倡導。我們很少會對此提出質疑。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會發現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數衣衫襤褸,破舊的衣服上打着整齊的補丁。他們不是來拍戲的羣眾演員,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權力的官員。他們之所以如此裝扮,是因為道光皇帝極為推崇節儉。道光朝的節儉風氣起到了怎樣的實際效果呢?

  道光朝財政捉襟見肘,改革失敗,無奈奉行節儉

  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不乏推崇節儉的皇帝,但真正奉行節儉長達一生的,只有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一人。道光皇帝給後世留下的印象是,很節儉、很摳門,勵精圖治但政績平平。道光皇帝推崇節儉與乾隆朝以來的政府經濟困境關係密切。

  清王朝到乾隆末期已經出現衰敗的徵兆。乾隆皇帝通過南巡、辦“千叟宴”,彰顯太平盛世,但也耗費巨大,致使財政虧空,社會矛盾尖鋭。嘉慶皇帝登基後,政府財政狀況未見好轉。搬倒和珅這個大貪官後,政府也不過是解了燃眉之急。

  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爆發。這次起義規模巨大,波及了十多省,歷時9年。清政府為了鎮壓白蓮教起以,花費了2萬萬兩白銀,相當於政府五年的財政收入。除了白蓮教起義外,各種民變不斷,清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嘉慶二十五年(1820),張格爾叛亂爆發,這次叛亂一直持續到道光十一年(1831)。康乾盛世的浮華外表煙消雲散,清王朝陷入了更為嚴重的財政困境。

  道光皇帝從上台起,就要應對耗資巨大的平叛工作,財政上捉襟見肘。同時,由於官員貪腐成性,政府財政收入上不來,道光皇帝剛登基就面臨改革難題。為了改變現狀,他一上台就啓動改革程序,希望革除朝廷弊政。

省出來的大浪費:清道光朝節儉出的鬧劇始末


  清政府弊政的核心是官員貪腐。從順治朝開始,整個國家流行的潛規則是:各層辦事都要送禮,官商相互勾結,權力尋租嚴重。康熙朝雖經濟強盛,但吏治極為腐敗。雍正朝為整頓吏治,實行高薪養廉,但最終也沒能從根子上改變現狀。到乾嘉時期,社會風氣更加腐敗,各層無論辦什麼事都要向上暗中“孝敬”,不然寸步難行。

  據《晚清帝國風雲》記載,道光皇帝上台後,下發很多指示,要求各級官員杜絕送禮,杜絕權力尋租。道光帝試圖通過吏治改革緩解財政壓力。此舉招致官員的一致反對。道光皇帝被迫收回諭令,並做公開檢討。改革受挫後,道光皇帝準備以身作則,躬行節儉,以圖改變官場風氣。

  皇帝樹榜樣 大臣節儉之極端案例層出不窮

  《清宣宗實錄》記載,為將自己的節儉理念傳達給各級官吏,道光發佈《御製聲色貨利諭》。這道諭令倡導“重義輕利,不蓄私財;停止各省進貢;不再增建宮殿樓閣”的節儉理念。各級官吏討論學習後表示一定認真實踐諭令精神。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對自己嚴格要求。他把每年四十萬兩銀子的宮廷開支降了一半,改為每年二十萬兩。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從簡,筆墨紙硯全是普通品,而非特製。據《滿清外史》記載,道光皇帝的衣服每個月才換一次。除了龍袍,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補丁繼續穿。

  不僅如此,他還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嬪及宮廷工作人員,非節慶不得吃肉。妃嬪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可穿光鮮的衣服。據喻大華《道光皇帝》記載,皇后過生日的招待會極為簡單,每人一碗打滷麪。

  工作日裏,皇帝每餐只點四個菜,朝廷官員的工作餐也不得多於四個菜。外地官員進京述職時,對勤勉能幹的官員,皇帝會以賜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賜宴,僅是政治榮譽,被賜宴的官員領了榮譽後自己出去掏錢吃飯。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奉行節儉,各級官員則效仿皇帝,大興節儉之風。

  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皇帝的衣服舊了照樣穿,大臣們也都換上了舊衣服。皇帝的褲子破了個洞,打了補丁繼續穿。朝臣也為自己的衣服打上補丁。道光年間的朝會很像是丐幫大會。一眼望去,從龍椅上坐的到地磚上跪的,全是衣衫破舊的人,個個像叫花子。

  大臣之間見面不再説恭喜發財、恭喜高升等廢話,而是相互抱怨哪裏的菜又漲價了,生活如此窘迫,沒法活了等。一時間,朝臣都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了。有些官員更是將自己如何與小商販砍價,少花了一文錢的事,對外大肆宣揚。

  其中,將這種節儉精神貫徹得最為徹底的是武英殿大學士曹振鏞。據《晚清帝國風雲》記載,曹大學士朝會上穿的褲子,兩個膝蓋都打了補丁。道光帝的褲子只是一個膝蓋有補丁,每次看到曹學士,總是龍顏大悦。

  曹大學士每天趕着一輛破舊的驢車上早朝。早朝結束後,他便脱下朝服,換上更為破舊的衣服,拎着籮筐到菜市場上去買菜。他經常為了一文錢與商販討價還價,每次都爭得面紅耳赤。

  最有意思的是,曹大學士的種種節儉行為總能通過各種途徑傳到皇帝耳朵裏。皇帝也因此更加喜歡曹學士。曹學士踐行節儉獲得政治成功。在這個巨大的示範作用下,道光朝大臣節儉的極端案例層出不窮。

省出來的大浪費:清道光朝節儉出的鬧劇始末


  節儉背後的奢侈:超貴舊官服與天價補丁費

  在節儉之風的沐浴下,官員們使出渾身解數,力求與時俱進。

  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京城內的舊衣鋪子生意火得不得了,所有的存貨都賣得精光。起初,舊衣服的價格比新衣服低很多。隨着需求的旺盛,很快舊衣服的價格與新衣服持平。有的官員把新衣服拿到舊衣鋪子裏換取舊衣服來穿。

  後來,舊衣服的價格飛速增長,竟然高於兩件新衣服的價格。有錢的官員才能穿得起舊衣服。官俸低的官員已經消費不起舊衣服了,他們只好在新衣服上打上補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膩的物質,以顯示與朝廷保持一致的節儉立場。

  在這之後,不僅舊衣服價格飛漲,給衣服打補丁的價格也漲了很多。官俸低的只好請家人自己動手給衣服打補丁。

  看到滿朝文武如此簡樸,道光皇帝龍顏甚悦,得意於自己治國有方。不過,道光皇帝奉行的節儉並沒有給朝廷省下什麼錢。有些人撈錢的手段極為齷蹉,例如內務府的人。

  內務府總管皇宮的事務,皇帝一家的吃喝拉撒都靠他們打理。這羣人的生財之道是從採購和工程中吃回扣。道光皇帝把宮廷預算削減了一半,停掉了很多工程項目,這讓內務府的人非常不爽。

  混在皇宮裏的這羣人自有辦法,那就是在皇帝的節儉中做文章。據《春明夢錄》記載,有一次,道光帝的褲子破了個洞,內務府安排人打補丁。皇帝看到內務府的賬目時嚇了一跳,原來這個補丁報賬一千兩銀子。

  在當時,三錢銀子足以買一條新褲子,一個補丁竟然花了一千兩銀子。皇帝問責時,內務府總管解釋道,皇帝的褲子用的是上好的布料做的。這種布料只有蘇州才有,而在蘇州湊齊各種花色的面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來回的路費和辦事人員的差旅費加起來,可不是小數目。內務府算了這筆賬之後,道光皇帝發現,原來一千兩銀子還是內務府報少了。

  皇帝在朝堂上的節儉行為和大臣的刻意模仿並沒有改變整個官僚機制的運作模式。道光朝,整個國家吏治極為腐敗,官吏、軍人吸食鴉片、聚眾賭博、嫖娼等行為極為嚴重。皇帝與大臣的節儉遊戲成了有組織有目的的乞丐服表演。

  道光朝,官吏的腐敗程度遠超前朝。據劉誠龍《暗權力》記載,今人皆知的封口費就是道光年間流行的。當時叫做賣奏費。如果官員瀆職、犯法、貪污、有作風問題,負責紀檢和監察的官吏就會整理材料,準備上奏。這時,該官員就會準備一筆錢,讓其保持沉默。難怪中國人向來喜歡説沉默是金,至少道光年間的監察官,一旦沉默,必然有金子。

  道光帝奉行的節儉美德,最終成了皇帝與大臣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鬧劇。在這個過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戲了,其他的大臣則成了陪演和看客。

  可憐的道光皇帝,一生都做着通過奉行節儉,以德治國,實現財政好轉、政治清明的美夢。

  結語

  我們從小都被長輩教育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年代,節儉是無奈之舉。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道光皇帝的一片苦心。然而一個出發點無比美好的願望,在變為政策推廣後,還是被運行千年的官場規則及社會風氣吞噬掉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9 字。

轉載請註明: 省出來的大浪費:清道光朝節儉出的鬧劇始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