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粥左羅
作者:粥左羅主創團
這是粥左羅的第 805 期分享
作者 l 莊不滿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ID:zzlloveutoo)
時隔18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終於在國內重映了。
2001年11月4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英國首映,並於次年引進國內,此後10年間,《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陸續在全球上映。截止目前,8部電影全球累計票房78億美元,位列全球系列電影票房第3名。
從整個系列電影來看,主線有兩條,一條線展示了年輕巫師哈利波特和他的兩個好友羅恩、赫敏的成長之路,另一條線則描述了哈利波特與黑魔頭伏地魔鬥智鬥勇的抗爭歷程。
其中,前6部主要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為主要舞台,描繪的是哈利、羅恩和赫敏在魔法學校1-6年級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7、8兩部展現的則是三人與伏地魔的正面抗爭故事。
8部電影在內容上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彼此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作為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講的就是哈利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歷程。
然而,這只是整個故事的開端,想要領悟整個故事背後的內涵,只看《魔法石》還遠遠不夠。
這兩天,我把8部電影全部重温了一遍,伴着熟悉的主題樂,一幕幕光怪陸離、奇幻多彩的畫面勾起了兒時美好的記憶。
少年觀影,我看到的是宏偉壯觀的霍格沃茨城堡、妙趣橫生的課堂和各種古靈精怪的魔法事物,滿腦子想的都是“如果我是個巫師,能去到這樣的學校唸書該多好”。
成年後再看,我才讀懂了電影背後藴藏的那些深意。
01
關於友情:
最好的友情就是,
彼此成為“不是家人的家人”
如果你問哈迷,這部電影讓你們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答案中必然包含一條:哈利、羅恩和赫敏三個人的友情。
最好的友情是什麼樣子?
看看格蘭芬多“鐵三角”就知道了。
當所有人都懷疑哈利説伏地魔成功復活是虛張聲勢,認為塞德里克的死是哈利一手釀成時,羅恩和赫敏仍然堅定地站在哈利這邊,作為朋友,他們瞭解哈利的人品,相信他不會誇誇其談,更不會傷人性命。
正如羅恩回應室友對哈利的質疑時説的那樣:
“我選擇相信哈利。”
為了讓哈利阻止伏地魔拿到魔法石復活,羅恩在三人闖關下巫師棋時自願當騎士犧牲自己;
為了使赫敏從與巨怪的纏鬥中脱身,哈利和羅恩奮不顧身地衝到巨怪近前,近乎與之肉搏;
為了幫哈利搞清潛伏在密室中的怪物真身,赫敏冒着被怪獸攻擊的危險隻身一人到禁書區研究資料;
為了徹底擊敗伏地魔,哈利不得不離開學校,外出尋找並銷燬伏地魔賴以為生的魂器。於是,在一個美麗的黃昏,哈利對兩個好朋友説出自己的計劃,並表達了不希望朋友跟着涉險的想法。
誰料,赫敏聽後,斬釘截鐵地對哈利説:“哈利,我們要跟你一起去。” 羅恩在一旁也堅定地點了點頭。
羅恩和赫敏原本不必同行,他們不是那個命中註定要與伏地魔展開殊死較量的人,沒必要承受那份責任帶來的沉重與痛苦。
但是,他們選擇跟隨哈利一同踏上這段征程。
原因只有一個,哈利是他們的好朋友,好朋友就應該風雨同舟、砥礪前行。
在羅恩和赫敏的薰陶下,原本性格敏感多疑的哈利變得開朗包容;
在哈利和羅恩的調和下,原本有些自大和刻板的赫敏變得謙遜靈動;
在哈利和赫敏的影響下,原本膽小自卑的羅恩變得勇敢自信。
最好的友情就是,彼此成為“不是家人的家人”,彼此之間像一家人那樣毫無保留地相互信任,同舟共濟,不離不棄,互相成就。
就像《老友記》的主題歌裏唱的那樣:
我會在你身邊支持你,
當大雨傾瀉的時候,
我會在你身邊支持你,
就像我曾經在那兒。
我會在你身邊支持你,
因為你也曾在我身邊支持我。
一生得此三兩知己,夫復何求?
02
關於成長: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痛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接受採訪時説過一句話,別有深意:
“波特系列在很大程度上是關於失去的。”
整部系列電影中,主人公哈利先後經歷過3次大的“失去”。
為了保護兒子,詹姆和莉莉波特被伏地魔殘忍殺害,父母的離去讓哈利失去了親情的呵護與愛的陪伴;
一次戰鬥中,好不容易相認的教父被伏地魔的追隨者殺害,教父的離去讓哈利再次失去了久違的親情;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天文塔台上,鄧布利多校長被索命咒奪去了生命,校長的離去使哈利失去了人生導師和精神燈塔。
每一次失去都讓哈利痛徹心扉,每一次失去也都逼着他加速成長。
失去了父母的呵護,他就要學會在寄人籬下的生活中能屈能伸、自強自勵;
失去了教父的陪伴,他就要學會獨自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命運;
沒有了老校長的指引解惑,他就要學着獨立思考、找尋問題的答案,學着動用身邊一切力量解決遇到的重重困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膽識有魄力的戰鬥英雄。
回想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割捨中不斷成長?
出生那一刻起,我們與母體相連的那條臍帶便被剪斷,我們從此就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要靠自己呼吸、進食和飲水才能存活下去;
再大一點,我們必須脱離父母的雙手和懷抱,經歷磕碰後才能學會靠自己站立和行走;
到了成年,我們必然要經歷跟父母在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割捨。我們不能再心安理得地用父母賺的錢滿足自己的物慾,也不能再理直氣壯地躲在父母的保護傘下遮風避雨。
我們只有勇敢地走出那令人貪戀的安樂窩,在外界風雨的洗禮中摸爬滾打、奮勇直前,才能成為一個經濟自足、精神自主的合格成年人。
作家劉墉説過一句話:
“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痛。”
因為失去,所以無法再依賴,所以會有一時的孤苦無助,但也只有接受失去、學會割捨,你才能收穫一個更強大、更優秀的自己。
03
關於人生:
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命運
最後,我們來比較一下電影中兩個重量級人物,哈利波特和伏地魔。
哈利和伏地魔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都有一個灰色的童年。
哈利出生後不久就失去雙親,此後一直寄養在姨媽家,可姨媽一家對他並不好,他們讓他住昏暗狹小的地下室,吃剩飯剩菜,穿表哥換掉的舊衣服,還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不允許他有正常的社交活動。
不誇張地説,哈利人生的前11年都是在姨媽的抱怨、姨夫的奚落、表哥的霸凌和沒有朋友的孤獨中度過的。
伏地魔也差不多,在鄧布利多校長來訪之前,他一直生活在福利院,從沒享受過父母的疼愛與陪伴,沒人關心他的生活,也沒人在意他的感受,就這麼孤獨陰鬱地生活了11年。
他們還有許多相同的個人特質,比如都很有魔法天賦,都善於思考和解決問題,骨子裏都有股狠勁兒,都有很強的膽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打破任何常規。
就是這樣身世特質相近的兩個人,最終卻走向截然不同的命運:
哈利波特成了名揚天下的戰鬥英雄,伏地魔則不僅丟了性命,還遺臭萬年。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的選擇不同。
悲慘境遇下,伏地魔選擇了仇恨和自我封閉,他堅信強權即正義,讓別人恐懼就是贏得敬畏的最好方式,因而把他的智慧和膽識都用在打擊報復、威懾人心和建立強權統治上。
最終,他的暴虐行徑激起羣憤,自己落得個萬劫不復的下場。
同樣的身世背景,哈利卻沒有這麼做。
他始終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大多數人都很善良,值得尊敬和善待。因此,他一直保持着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人為善,樂於助人,捍衞正義。
他的智勇和善義不斷吸引、感染着越來越多的人,他們堅定地與他同仇敵愾、共克難關。最終,在各方力量的協助下,哈利戰勝了伏地魔,讓魔法世界恢復秩序,自己也成為大英雄,受到萬人敬仰。
現實中也一樣。
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命運。
天生就手握全副好牌的人終歸是少數。
大多數人的起點總是平平,甚至有着這樣那樣的不足:
家境一般;
長相一般;
頭腦一般;
身體一般;
......
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不盡人意?
如果像伏地魔那樣,選擇讓怨恨充斥內心,讓偏狹侵佔大腦,那未來的人生路只會越行越窄,越走越暗。
雖然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境遇,但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看待它們的方式。
你只盯着黑暗,光明就永遠温暖不到你的心;
你相信自己值得更好,你就真的會變得更好;
你願意與自己和解,希望才會向你敞開大門。
04
寫在最後
J.K羅琳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説過:
“我們不需要魔法來改變世界,我們自身已經擁有了需要的所有力量:我們有能力更好地想象。”
什麼是“更好地想象的能力”?
在我看來,就是相信美好的能力。
就像電影裏展現的那樣:
哈利相信有純粹的友情和愛,最終他收穫了一生的摯友和伴侶;
他相信這個世界終歸以真善美為底色,所以他走上了正義之路;
他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最後他真的戰勝了法力強大的伏地魔。
你越相信美好,你的世界就會越美好。
對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我們來説,這又何嘗不是最好的“魔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