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清華、南大斬獲滿分論文,新冠病毒傳播能力未出現變化,可終生髮光的植物誕生

學術頭條:清華、南大斬獲滿分論文,新冠病毒傳播能力未出現變化,可終生髮光的植物誕生

世衞組織:新冠病毒相對穩定 傳播能力未出現變化

當地時間27日,世衞組織衞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範·科霍夫表示,世衞組織正與全球各地專家及實驗室合作,研究各地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目前至少有一萬個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供研究。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病毒是相對穩定的,有一些預期中RNA病毒會有的變化,但在預期範圍內。此外不同國家發現的病毒,在傳播能力或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方面並沒有差異。

專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常態化可能性 全球一體化防控非常重要

27日,國新辦舉行專家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科學研究情況吹風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會上介紹,對新冠肺炎這種呼吸道的傳染病來講,現在還不能排除常態化可能性。希望全世界都要聯合起來,正像世界衞生組織建議的,全球一體化地進行防控,這一點非常重要。

美國CDC:新冠肺炎症狀增至9種 存在廣泛差異和不可預測性

近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擴大了其新冠肺炎可能症狀清單,新增6種症狀。美國疾控中心此前只列出3種新冠肺炎症狀,包括髮燒、咳嗽和呼吸急促。新增的6種症狀則包括髮冷、不停顫抖、肌肉疼痛、頭痛、喉嚨痛、喪失味覺或嗅覺功能。《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疾控中心的這一調整是基於參與治療的醫生的觀察做出的。報道指出,這反映出個別患者受該疾病影響的廣泛差異和不可預測性。

武漢兩醫院新冠氣溶膠研究:需加強廁所和防護服脱解室防護

當地時間4月27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在當時嚴格防控的條件下,兩所醫院和公共環境總體是安全的。但在患者使用的廁所中氣溶膠病毒載量較高,提示患者大小便沖水過程可能是病毒氣溶膠的一個重要來源;在人流聚集的超市附近和醫院樓棟通道等可檢出一定的氣溶膠病毒載量,説明人員聚集時病毒攜帶者與周圍人羣存在潛在的氣溶膠傳播風險。此外,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病房落塵樣品和醫護人員脱防護服區域的病毒氣溶膠載量和粒徑分佈,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氣溶膠的空氣動力學特徵。

使用羥氯喹和阿奇黴素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心臟病變

不久前有報告稱聯合使用羥氯喹(抗瘧疾藥物)和阿奇黴素(抗生素)或許可以幫助新冠肺炎患者。但是根據《自然·醫學》發表的一篇通訊文章,使用羥氯喹和阿奇黴素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現了心電圖異常。這兩種用藥都分別顯示會增加不同類型的心臟節律異常的風險,如QT間期延長、藥物誘發的尖端扭轉型室速和心臟性猝死。

女性免疫系統更強大?美國科學家將試驗用雌激素治療新冠肺炎

女性比男性分泌更多的性激素——雌激素和黃體酮,有助於調節女性的免疫系統,並可能使女性對感染和有害的免疫系統反應具有特殊的抵抗力。考慮到這一點,Cedars-Sinai和石溪大學文藝復興醫學院的科學家們計劃對一小羣COVID-19患者進行激素治療,看看它們是否有效果。臨牀試驗網站ClinicalTrials.gov稱,石溪試驗將包括110例確診或推定的COVID-19患者,他們至少出現一種嚴重症狀,如高燒、呼吸短促或肺炎,但尚不需要通過插管獲得機械呼吸支持。

研究發現嗅覺喪失或許並非壞事 反而意味着COVID-19病程較輕

在較早的一項研究證實氣味和味覺的喪失可以作為SARS-CoV-2感染的指標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健康研究人員在新發表的研究結果中指出,嗅覺障礙表明,與之相關的COVID-19病程更可能是輕度至中度,這是一個潛在的早期指標,可以幫助醫療保健提供者確定哪些患者可能需要住院。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2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過敏與鼻科學論壇》雜誌上。

我國第四個新冠疫苗獲臨牀批件 系第二個新冠滅活疫苗

4月27日,我國第四個新冠疫苗獲臨牀批件。據悉,該疫苗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共同研發。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疫苗將於4月28日在河南正式啓動臨牀試驗。國藥集團此次獲批的疫苗,也是中國生物獲批臨牀的第二個新冠滅活疫苗。

美科研機構資金被砍:專注研究蝙蝠冠狀病毒 已發佈20餘篇論文

特朗普政府日前突然中止了一個研究冠狀病毒如何從蝙蝠傳播到人類的科研項目的資金,疑似因為“新冠人造”陰謀論。上週五,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對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表示,未來所有的資金都將被削減。該機構還要求總部位於紐約的這家非營利研究組織停止使用其2020年撥款中剩餘的369,819美元。此前,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在奧巴馬執政期間為該項目提供了最初的撥款,在2019年7月又延長了撥款。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病與腸道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他們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細胞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病早期階段可能存在的跡象。腸神經系統可以獨立於中樞神經系統運作,因此有時被稱為“第二個大腦”。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遺傳學》上。

《eLife》曝光曼氏血吸蟲中間宿主關鍵蛋白作用機制

國際開放性期刊《eLife》雜誌日前發表中國和加拿大聯合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曼氏血吸蟲的中間宿主——光滑雙臍螺中關鍵免疫因子纖維蛋白原相關蛋白3(BgFREP3)的作用機制。該文章引起國際無脊椎動物分子免疫學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

《自然》:正常子宮內膜中也存在大量致癌突變 很多在10歲前產生

在上週的《自然》雜誌上,Wellcome Sang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通過對多名女性的子宮內膜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全面概述了子宮內膜中基因突變的速率和模式。結果發現,幾乎90%的人中,正常的子宮內膜也包含致癌的驅動突變,這些人近60%的子宮內膜樣本中有不止一個驅動突變。這些突變中有很多都是在生命早期,也就是兒童時期就出現的。研究人員從28名年齡在19-81歲的女性中獲得了257個正常的子宮內膜腺體。

《美國科學院院刊》:底部的古老基岩曾暴露地表,導致了地層的缺失

在理想情況下,地層應該是連續的。然而在北美科羅拉多州的派克斯峯,10億年的地層上面直接覆蓋了5.1億年的地層,中間缺失了近5億年的地質記錄,這種現象被稱為“不整合”。在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了地質熱年代學的方法,精確測定了岩石曾經歷的温度變化。他們發現,底部的古老基岩曾在7億年前暴露在地球表面,其表層被風化侵蝕,導致了地層的缺失。研究者推測,可能是約10億年前羅迪尼亞超大陸形成時的構造運動將古老的基岩帶到了地表。

乳腺中發現的新免疫細胞:會吞噬不再有用的產乳細胞恢復常態

據一項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的研究,科學家利用三維成像技術,在乳腺導管壁之間發現了一類新的免疫細胞——乳腺導管巨噬細胞。哺乳期間,乳腺導管生長出大量分支以分泌乳液,而等哺乳期結束後,這些巨噬細胞就會出動,吞噬不再有用的產乳細胞,使乳房恢復常態。研究小組的下一步目標是探明這些巨噬細胞在乳腺發育不同階段的功能,以及其在乳腺癌生長中的可能作用。

科幻成真!可終生髮光的植物誕生了 新陳代謝與自然過程相似

《自然·生物技術》發表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熒光蘑菇中生物熒光在新陳代謝上與植物中常見的自然過程相似,將蘑菇的生物熒光基因插入植物中,能在植物中發揮正常功能。在完成改造後,他們創造出的發光植物每分鐘可以產生超過10億個光子,比以往創造的任何發光植物都要亮。而且,通過這種生物光,科學家可以觀察到植物的內部活動。這些植入了蘑菇DNA的植物,可在不損害植物健康的情況下保持植物從幼苗到生長成熟的整個生命週期都能夠持續發光。

人工合成苔蘚抑素有望帶來新醫學療法 比天然分子更有效

苔蘚抑素是從海洋無脊椎動物草苔蟲中提取的物質,對艾滋病、阿爾茲海默症和癌症都有治療作用,但14噸草苔蟲僅能提取18克苔蘚抑素。因此,如何高效地獲得苔蘚抑素成了關鍵難題。不過最近,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相繼發文,開發了新的人工合成方法。在上週《自然·通訊》的研究中,他們首次在實驗室合成了苔蘚抑素類似物,與天然的只有微小差別。而本週《美國科學院院刊》的研究,他們將該類似物改造成了有效性和耐受性更好的前體藥物,該藥物在體內分解後能比天然分子更有效地治療被HIV感染的細胞。

全球首個早衰症藥物在美歐進入審查 將死亡風險降低88%

Eiger公司宣佈,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已受理lonafarnib治療哈金森-吉爾福德早衰綜合徵(HGPS,簡稱早衰症)和早衰樣核纖層蛋白病(progeroid laminopathies)的營銷授權申請(MAA),並由EMA的人用醫藥產品委員會(CHMP)開始正式審查過程。此前,EMA授予了該MAA加速評估。2018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早衰症患者中,lonafarnib單藥治療將死亡風險降低了88%。

阻斷TRAIL可改善心肌梗死後的心臟功能 有望成心梗救治新靶點

河南大學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馬遠方教授團隊,在著名期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在多種動物模型中證實,用可溶性DR5-Fc融合蛋白(sDR5-Fc),可阻斷體內TRAIL與DR5結合,減少心肌梗死後的心肌細胞死亡與炎症反應並改善心臟功能。結果還是非常喜人的:sDR5-Fc可減少大鼠心肌梗死麪積41%,減少小型豬心肌梗死麪積67%,減少恆河猴心肌梗死麪積76%。此外,給心梗的大鼠及恆河猴單次注射sDR5-Fc,均顯著提高後期心功能,防止心衰發生。

ICLR 2020華人雄起!華人蔘與度近60% 清華、南大均斬獲滿分論文

2020年4月26日,ICLR準時拉開序幕,眾多業界大咖紛紛齊聚線上,開啓“雲參會”。本屆ICLR 2020共有2594篇投稿,687篇被接收。在ICLR 2020入選論文的2566位作者中,華人學者佔到將近四分之一,共有655位。總體來看,此次華人蔘與的論文數超過半壁江山,共有412篇,佔總論文數的60%。其中華人一作論文共有301篇,佔華人蔘與論文數的73%,佔收錄論文總數的44%。此次入選高分論文中,國內企業如華為、字節跳動、騰訊、快手,國內高校如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哈工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均榜上有名。

英國高校預計裁員3萬 多位校長決定減薪20%-30%

據《泰晤士高等教育》報道,近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向其工作人員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表示由於新冠病毒的爆發,學校可能面臨 2.7 億英鎊損失以及可能的裁員和減薪。此外,英國大學和學院聯盟(UCU)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也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會對其造成 27 億英鎊的損失並引發3萬人次的裁員。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開展高校“雙一流”建設年度成效評估

本次評估是對北京市支持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在京34所高校、市教委批准立項建設的99個高精尖學科(含結對共建的28個學科)進行年度成效評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自批准立項建設至2020年3月31日。

我國首批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台面向全球推出

首批在線教育國際平台今天起全部面向全球開放。4月2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愛課程國際平台首批推出的課程具有數量品種豐富、名校雲集、名師薈萃、金課匯聚等特點,“充分代表中國質量和世界水準”。據悉,愛課程國際平台首批上線課程共計193門,主講教師匯聚中國53所“雙一流”建設大學和7所專業特色高校頂尖專家和知名教授。課程類別上,覆蓋了醫學和疫情防控、經濟與發展、自然科學、藝術與設計、工程與技術、智能與虛擬仿真實驗、農業與生態、面向未來與創新創業等八大領域。

高校畢業生傾向於進入新經濟行業:IT、通信等佔比高

日前,智聯招聘聯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發佈《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報告發現,單位就業成為高校畢業生的主要去向,且大部分畢業生更傾向於進入新經濟行業。此外,畢業生平均期望薪酬約為6930元。期望就職於IT/通信/電子/互聯網、文化/傳媒/娛樂/體育、商業服務、金融業等行業的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25.1%、10.7%、9.2%和8.1%,這些行業主要為新經濟行業。

商業航天“向陽而生”!西安航天基地率先出台國內首個專項政策

國內首個系統性支持商業航天發展的專項政策《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支持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扶持辦法》,從加快產業聚集、鼓勵企業市場化運作、鼓勵加大創新投入、鼓勵科技資源共享、支持本地產品採購配套、提升總裝集成能力、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提升應用示範能力、拓展國際交流合作9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導培育技術創新、產品成熟的商業航天企業,支持落地一批應用示範效果明顯的場景應用,進一步推動商業航天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

美國國家科學院新一屆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出爐 曹曉風及6位華裔學者當選

當地時間4月27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佈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深耕取得的傑出成就。其中,現年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另外,還有Howard Chang、程亦凡(Yifan Cheng)、黃永剛(Yonggang Huang)、華泰立(Terence Hwa)、曹穎(Doris Y. Tsao)、楊麗笙(Lai-Sang Young)等6位華裔教授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截至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總人數達到2403人,外籍院士達到501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640 字。

轉載請註明: 學術頭條:清華、南大斬獲滿分論文,新冠病毒傳播能力未出現變化,可終生髮光的植物誕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