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鄭州陳氏太極拳小架學堂
下盤難練。因為這是拳的根基,人,尤其是成人後,習慣於由上盤主動,帶着下盤行動,一切習慣於上盤先有反應。而我們練功,就是要把這個程序改過來,下氣就是把氣“沉到腳底下去”,有些人以為這不過是在強調樁勁。樁勁不是死力量,不是硬扎馬步,它來源於你下盤自然生出的力量。
所謂的“硬馬”,還是用上盤帶動出的力量,下盤還只是工具。而樁勁要的是下盤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是主動出的力量。所以,想要樁勁,第一步先要激活下盤。這就要“下氣”。其實就是逐步的放鬆。但是,要知道,這還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也就是説還是上盤主動的過程,還不是最後。
這只是中間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盤,感覺到下盤沉實,有分量了。那麼,立刻轉入下盤自主,自己出力,轉入由下往上反力。也就是説氣“沉到腳底下”還不夠,還要再升上來才行。但經過此一鍛鍊,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雖然氣又反上來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體沉實,很明顯根在腳上,看上去下盤比上盤有力,有種胯比肩活的感覺。但決不是笨重,要有隨時能撲過來的感覺。這才有小成。
能松沉了,就好辦。“沉” 簡單説,就是不使力。從上到下逐節放鬆。尤其是平時最順、最熟的部位,更要放鬆。不把最有力的部位放鬆下來,其他部位感覺不到的。還要注意不要着意,一旦對某一部位着意了,有意識想它怎麼樣了,那裏不自覺就使上力了。就會撐起來。一切松中求。
松好了,自然就“沉”了。現在有些人一味求“沉”勁,不去松,直接作“沉”,往往成了上盤對下盤的壓,也成了蹲。這樣長了對身體有很大害處的。松不是軟,鬆了才能找到需要緞練的地方,然後利用身體的松對那裏形成一種利用自身體重的負重鍛鍊,然後身體出韌勁,和彈性力。這才是“剛”的正途。
“松”是高手才能具備的,靠平日的修煉和經驗的積累。能真切感到一口氣下沉至丹田,沉下去又有一股勁反上來,身形會自然地向下松沉。松沉不是下墜,是象要起跑預備一樣,為了獲取大地的反作用力。因為凡事如果十分用心,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也。故要留下它二分,方可做到陰中含陽、陽中有陰,有意無意才是真,意重則滯。凡事照此做去,才真的能事半功倍。
能松後,就開始練大筋骨。大筋,這些大筋的韌性和強度,是肌肉的幾倍,把肌肉相對放鬆了,就得用大筋的力來支撐,自然就得到強化了。而關節連接處的開與合,調正一個最架的位置,也會產生足夠的打擊力與化解力,也會象連環鎖一樣勁力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