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孩子"玻璃心"、總愛哭,家長別亂懷疑,請從這3個方面瞭解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健康

有位網友家長説自己7歲大的女兒非常敏感、玻璃心。

孩子有時候哭就因為遇到小問題,家長還沒有開口批評,才説了2句。孩子就一位是在批評自己,便委屈的難過了起來。

有時候因為練習鋼琴沒有跟上而難過,家長只是提醒了下哪裏有問題,並沒有批評她哪裏做得不好,孩子就會一直不開心。

有時候跟孩子説話要非常小心謹慎,就擔心無意中説錯幾句話導致她心靈受傷,也害怕直接指出缺點,孩子就會無法接受,開始大哭。

該到底應怎麼辦?

首先,家長彆着急給孩子貼上標籤

有時候家長會習慣性的會給孩子貼上標籤。

當孩子在某件事情上沒有聽大人的,認為孩子就是調皮,自己的孩子總是這樣…

在生活中,家長們相互聊關於孩子的事情時,一開口往往都是,我家的孩子就是怎麼樣的。


好像一些家長們習慣了用特定詞來把孩子套上,因為在見面時,並沒有開口先介紹孩子的名字、有點、興趣、喜好等等,直接就開始説自己的孩子學習不好。

可以想象一下,當任何人被貼某個標籤時,他心裏都不舒服。而同時也會限制住孩子其他發展的可能性,因為他被你的標籤捆綁住了。

家長在貼標籤之後就會很容易用某種定義去看孩子,往往也容易忽略孩子心裏的感受。


當家長覺得孩子是"玻璃心"時,如果這時在孩子身上真的發生了讓他很難過的事情時,作為已經成年人的家長來説。

第一反應應該是瞭解具體源頭,而不是斷定孩子究竟是不是愛哭。


有一些家長常常説孩子和自己不親近,但是反思自己,當孩子在表達情緒時,家長有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沒有允許和接納孩子的表達?

其次,結合孩子年齡來理解他

隨着年齡慢慢增長,孩子的共情能力也在一直髮生變化。

共情能力也叫做同理心,在一般情況下,孩子是4歲以後時,他就能夠站在別人角度考慮事情。

這就是我們一般説的察言觀色,在這個時期已經快速發展,孩子會根據家長平時的表情、語言語氣,通過這些言行去猜測家長心裏的想法。


有的孩子在2歲左右就已經會觀察家長,尤其擅長看大人的表情和語言。不過這種一般是因為成長環境是相對惡劣,自己要在那個家庭環境裏,隨時去揣摩家長的各種變化,才能更好的生存,這樣是不正常的。

正常情況下,如果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是穩定、温暖的,共情能力明顯提高的時間是在4歲左右。


所以在孩子有了共情能力之後,在發生事情的時候,家長很可能沒有當面説出來但是表情或者説話語氣透露出了不滿意,孩子也能夠很準確的感受到家長想批評他的心理,所以他不開心、容易哭。

最後,孩子為什麼用哭表達情緒?

家庭平時的交流、相處方式會導致。

有時候,孩子在跟家長相處時,家長無意間説的一些話讓孩子感到壓力,但又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有時候,家長們聊天會嘮叨,孩子聽着也不舒服。


在很多時候,家長並不會專門注意到孩子難受的情緒,當孩子突然哭了,大人立馬變了語氣,"好了不説你了,別再哭了。"

當家長們有了類似這樣的回覆之後,孩子就會習慣,原來只要一哭就可以逃過父母的責怪,

所以孩子就會習慣了哭,哭就成了孩子認為最直接最快最好的處理問題的方式。

但是往往在這種時候,很多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給了孩子太大壓力,説教的言語太過重,或者對孩子彈鋼琴的要求超過了他的能力範圍,對他學習的要求超過了孩子能承受的範圍;有或者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遇到又是另一種反面的方式去解決。

很多時候,家長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責罵孩子呀,可是人們除了最直觀的口頭言語,他説話的面部表情也會讓孩子感受到實在的變化。


關於這些問題,家長們還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好好了解,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或者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確有問題。

只有家長耐心的引導孩子,調整雙方的行為以及心理思想才可以,千萬不能讓孩子用流眼淚類解決問題。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孩子因為年紀尚小,在情感上就比成年人能豐富些。很可能他剛才還是哭的狀態,一分鐘過後又在開心的笑。這都很正常,不需要因此給孩子貼上"玻璃心"的標籤。

孩子其實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對於一個7歲的孩子來説,平時家庭成員的交流,往往會很大程度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因為家長所認同的觀點和孩子認同的的觀點是有很大的區別,家長們不能要求孩子符合成人的交往之道,或者理解到大人認為對的事情。

人會隨着年紀而改變狀態,只要孩子們的心理正常發育着,他們能夠有正常的生活、思想狀態就可以了,千萬不要把這個孩子過早的約束在一個成年的人視角中。

父母和孩子在互動中的情感交流,才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