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北京小湯山醫院,病區清理消殺完成後貼上封條備用。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新版餐飲服務指引發布,方便家庭用餐等同桌用餐;北京啓動創建“放心餐廳”
北京市已連續12天保持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本地確診病例雙零增長,全市有15個區已連續35天以上無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昨日,最後兩名治癒患者走出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病房樓。這標誌着小湯山醫院17年後再次“收官”。
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梅英表示,新一版餐飲經營服務指引4.0,把原來的餐位間距一米以上調整為桌位間距一米以上,方便家庭用餐、情侶用餐等同桌用餐,同時餐廳也更容易操作。
新京報訊 4月28日,在北京市召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九十五場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商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梅英表示,新一版餐飲經營服務指引4.0,把原來的餐位間距一米以上調整為桌位間距一米以上,方便家庭用餐、情侶用餐等同桌用餐,同時餐廳也更容易操作。但強調餐飲門店仍不能安排非同行顧客同桌就餐,杜絕“拼桌就餐”。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徐和建表示,北京市已連續12天保持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本地確診病例雙零增長,全市有15個區已連續35天以上無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
累計發佈4個版本餐飲經營服務指引
疫情期間,北京嚴控餐飲堂食就餐距離,減少聚集性風險。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市已發佈了4個版本的餐飲經營服務指引,多次提到“就餐間距”。
4月19日發佈的新一版4.0餐飲經營服務指引,明確了對就餐人員檢測體温並核實“北京健康寶”信息的要求,體温正常且“北京健康寶”狀態為“未見異常”者就可進入餐廳就餐。並把原來的餐位間距一米以上調整為桌位間距一米以上,去掉了“不得面對面就餐”的要求,方便家庭用餐、情侶用餐等同桌用餐,同時讓餐廳也更容易操作。
劉梅英表示,餐飲門店仍不能安排非同行顧客同桌就餐,以前一些餐廳特別是快餐店餐位緊張“拼桌就餐”的情形還是要杜絕。對於包間用餐,指引也明確了防控要求:每個房間限開一桌,就餐座位間要保持1米以上距離,要在包間門口或包間內顯著位置提示最大容納人數,每個餐次的顧客離開後,做好清潔消毒和通風處理。
45家品牌連鎖餐企門店復工率超七成
劉梅英介紹,新版餐飲經營服務指引促進了餐飲業的有序復工復產,截至4月27日,北京市商務局重點監測的45家品牌連鎖餐飲企業,涉及兩千多家門店,開復工率已達到72%左右。
疫情期間餐飲業等生活性服務業受衝擊較大,北京市商務局也出台了相關支持政策,制發了《關於申報2020年度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項目的通知》,尤其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嚴重,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保障市民基本生活的重點連鎖餐飲(早餐)、菜店(生鮮超市)、便利店等網點設立項目,對其給予房屋租金等支持比例上限由原50%提高至70%;依託北京市生活性服務業及商貿流通企業擔保平台,建立“助困抗疫綠色通道”,擔保費率降至1.5%以下。落實北京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措施,協調推動打好政策“補丁”,對受疫情影響嚴重且在京註冊的餐飲、便利店、美容美髮、家政4類生活性服務業企業以分公司形式設立的連鎖直營門店,分公司或門店符合本條規定享受房租減免的中小微企業相關條件要求且承擔房租費用的,參照中小微企業房租減免政策執行。
北京啓動“放心餐廳”評選
即日起,北京烹飪協會在全市範圍內發起、創建北京市“放心餐廳”工作,並公佈6條評選標準,包括證照齊全,經營時間一年以上;食品安全量化等級達到B級(含)以上;誠信經營,照章納税,近一年內無嚴重不良信用記錄;落實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門店員工使用“智能體温計”等每日監測體温等。
北京烹飪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玉馳介紹,“放心餐廳”由企業自願報名參與,線上申報。入選“放心餐廳”,會有優先採購防疫物資、增加銷售渠道等優待,但同時也要接受監督,實行常態化動態管理。“放心餐廳”的有效期暫定為疫情期間,疫情結束後視情況確定是否延長。
據瞭解,目前華天飲食集團、眉州東坡、聚德華天、嘉和一品等品牌連鎖企業206家門店已開始申報創建“放心餐廳”。
■ 關注
小湯山醫院新冠患者清零 將關閉備用
4月28日早上8點31分,最後兩名治癒患者走出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病房樓,在醫護人員的目送下上車離開。自此,小湯山醫院送走最後一批患者,關閉備用。新冠疫情中,小湯山“再啓”,44天對2175人進行篩查,確診54人。在小湯山支援一線的醫務人員,來自北京市屬22家醫院,其中不少人經歷過非典。17年間他們兩度抗擊冠狀病毒,見證了科技與社會之變。
最後兩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
今年50歲的餘先生和18歲的小韓,均為普通型病例,在小湯山醫院住院超過1個月。醫院的環境令他們有些意外,“就像在賓館裏一樣。醫務人員對患者也很貼心。”餘先生説。他認為自己是在回國的飛機中被確診者感染,“原來覺得病毒和我們沒關係,實際上不知不覺在哪裏就染上了,所有人都要對病毒特別敬畏、小心。”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連續多日無新增確診患者的北京,開始不斷出現境外輸入病例。3月16日,小湯山醫院啓用,與17年前不同,這一次,醫院主要用於境外來(返)京人員中需篩查人員、疑似病例及輕型、普通型確診患者治療。
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總體運行44天,累計篩查2175人,日最大篩查量達394人;確診54人、疑似27人。
時隔17年 再次“零感染”
2020年1月23日,北京市緊急啓動小湯山定點醫院改造和建設工作,經過1.5萬餘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53天的晝夜設計及建設施工,B區和新建病區兩個病區共1657張牀位、82067平方米的工程,於3月8日完成。CT、超聲、熒光定量PCR儀、核酸提取儀、心電圖機2000多台件醫療設備,在一週內全部進場並安裝完畢。
為了落實院感標準,醫院內區域所有通道硬隔離封閉管理,確保一線收治人員與其他人員“零接觸”。院內劃分清潔污染區域,建立三級院感防控體系,每個病區設院感督導員,每日進入病區督促、檢查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杜絕院內感染髮生。
非典疫情中,小湯山醫院實現醫務人員零感染,這一紀錄在今天得以保持,第一批休整的912名醫務人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
17年間面對疾病手段更多
此次馳援小湯山的上千名醫務人員,選派於北京22家市屬醫院。
北京中醫醫院副主任護師李倩是最早一批進入小湯山的醫務人員。“這裏發生了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事。來到醫院的很多患者,都是留學回來的孩子,都很懂事。”她記得,接患者入院時,患者都戴着口罩,有些人示意醫生不要靠近自己、不用給自己拿行李,擔心傳染給別人。馳援小湯山的醫務人員,有不少曾親歷非典。
北京同仁醫院醫生陳東寧和護士何茵都是非典“老兵”。“非典的時候,我們穿着布的隔離衣,戴兩層紗布口罩,在病房裏待一晚上,出來後臉都紫腫。布衣不防水,也不是一次性的,出來之後消毒了再使用,穿在身上也很笨重。”陳東寧説。這次戴着N95口罩、穿上輕薄的防護服進出隔離區時,她感受到17年間的巨大變化。
小湯山醫院放射科主任董大偉介紹,一名影像學診斷大夫,平時一例病人的200多幅圖像,從頭看到尾,從發現病灶、測量、到提出診斷意見,需要5-15分鐘,如果運用AI系統,短短几秒鐘就能勾勒出所有新發病灶。
除了進行影像篩查,自動分藥、人臉識別、送貨和消毒機器人、全自動紫外線消殺燈等眾多信息化技術科技得到應用,在節省人力的同時,減少了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醫學在以飛快的速度發展。今後面對疾病,人類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應對手段。”陳東寧説。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