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降水增多,空氣中濕度比較高,使得濕氣更易侵體。而且除了外濕之外,不正確的飲食、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會加重內濕,導致臟腑功能更為失調,嚴重影響健康。
在中醫看來,濕氣是“萬惡之邪”,它會導致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等疾病,甚至新冠肺炎也被專家認為與濕氣相關。那麼都有哪些飲食、不良生活習慣會加重內濕?祛濕,又有什麼好方法呢?
頭髮愛出油、早上睡不醒、口中黏膩、胸悶乏力、面色發黃、身體發沉等都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如果你也有,那下面這4種食物一定要少吃。
1.含糖多的食物
中醫上講“甘助濕”,體內濕氣較重的人,應該避免攝入含糖量高的食物。
除了蛋糕、泡芙等甜點之外,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像葡萄、柿子、香蕉、榴蓮等,也應儘量少吃。
2.肥膩的食物
油炸食品、燒烤、火鍋、以及肝、腦、腸、肥肉等都含有高熱量、高膽固醇,而且不易消化,吃多了會加重脾胃負擔,促進濕氣生成。
3.生冷的食物
隨着氣温升高,生魚片、涼茶、冰可樂、冰啤酒、冰淇淋等食物也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但“寒涼傷脾”,這類食物吃得過多會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影響其正常的運化功能,從而形成痰濕。
小貼士
對於脾胃不好的人來説,常吃沙拉、涼拌菜等也易使脾胃受涼。特別是老年朋友,蔬菜儘量煮熟吃,涼拌菜也最好用熱水焯一下再拌。
4.辛辣的食物
四川、重慶、湖南等地有吃辣祛濕的習慣。但是,辛辣吃得太多會生內熱,當熱邪與濕邪一起“狼狽為奸”,那人就更容易生病。特別是濕熱、陰虛體質的人,以及患有腸胃疾病、口腔潰瘍、喉嚨痛的人,更不宜吃辛辣食物。
但寒濕、陽虛體質的人,倒是可以適當吃些辣椒、大蒜、葱、姜、咖喱等辛辣食物,來温中散寒,緩解不適。
陽虛寒濕體質的表現:四肢冰冷,怕寒,體力差,耐力差,舌苔發白、有齒痕等。
除了飲食之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會加重體內濕氣。
1.缺乏運動
適當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而運動少的人,體內氣血運行容易受到影響,體內多餘水分沉積在體內,從而加重濕氣,甚至導致水腫。
2.熬夜睡得少
熬夜現在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但長期熬夜會導致器官得不到休息,一直處於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濕氣也就不能及時排出。
3.酗酒
酒精進入人體之後會加重體內的濕度,因而中醫上有“酒助濕邪”的説法。
4.不注意保暖
猛吹空調、洗頭後不及時吹乾、洗澡水太涼等行為也容易加重體內濕氣。
説到健脾祛濕,常看養生文章的人肯定會想起紅豆薏米湯。紅豆補血、祛濕、利水、消腫,薏米健脾胃、清肺熱、利水滲濕,搭配在一起堪稱“祛濕神器”。
不過之前也説過,濕氣可分為寒濕和濕熱,根據不同的體質,紅豆薏米進行調整,否則反而會傷害身體。
寒濕
除了四肢乏力、頭腦昏沉、睏倦、沒有食慾、大便擦不淨等濕邪共有症狀之外,還伴有胃涼、胸悶、口淡不渴、易腹痛泄瀉等表現。
濕熱
除了共有症狀外,還伴有口乾、口苦、小便發黃等症狀。
生薏米性質偏寒涼,在利濕同時還能清熱,濕熱體質的人直接用生薏米煮湯就可以了。
除濕根本在於健脾
人體其實有一個自我調節功能,濕氣能侵入機體,但機體也能排出濕氣,關鍵在於脾胃的水濕運化功能好不好。
因此,要祛濕,關鍵還是得健脾,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濕、祛寒能力就運轉起來了。專家曾給出一個紅豆薏米芡實的祛濕方,祛濕、健脾胃雙管齊下。
紅豆薏米芡實茶
薏米:利水滲濕,健脾胃,清肺熱,止泄瀉;
紅豆:補血,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固精消腫;
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
紅豆薏米芡實茶經過科學配比,堅持食用,對內可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濕氣引發的嗓子不適、皮膚油光、眼皮腫脹、大便不成形等表症,幫助改善體質~
如何分辨濕和燥?
濕重:舌苔白膩濕燥並存:白膩同時有剝脱燥重:舌紅、無舌苔
要想祛濕,首先要將水液運化的通道疏通,其次要將脾胃的功能健運,而在我們身上正好有這樣兩個穴位。
水分穴
水分穴位於肚臍上方一拇指寬處,它具有通調水道的作用。
除大拇指外剩下四指併攏放於水分穴,用震顫的手法點按,堅持30~60秒。這種按揉法可以讓大小腸蠕動分開,恢復它們分清降濁的功能,同時還能輔助控糖。
陰陵泉穴
小腿迎面骨從下往上推,一直到迎面骨的拐彎處,就是陰陵泉所在。這個穴位主要負責健脾化濕。
建議從三陰交一直點按到陰陵泉穴,每天10~20次。遇到條索筋結的位置,可以着重用彈撥法按揉,每日弾撥50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