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個自以為是的媽媽,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健康

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每一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有出息。每個媽媽,也都想當個好媽媽,但由於不懂孩子心理,更不知如何科學教育,大多數的媽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在以自己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很多做法,媽媽都自以為是地認為是為孩子好,其實卻在不經意間帶給了孩子極大的傷害。

01 孩子喜歡反覆聽某個故事,媽媽卻非要孩子多聽其他的故事。

樂樂是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聽故事。並且聽上一個喜歡的故事,會反覆地聽好多遍。前段時間,他迷上了凱叔上講的《三國演義》,聽了好幾遍也不覺得乏味。每天早晨起牀後,中午休息時,晚上睡覺前,樂樂都要纏着媽媽打開手機播放幾集。

同一個故事聽得多了,媽媽開始變得急躁起來。當孩子要求她給再放一次的時候,媽媽不樂意了,生氣地對樂樂説:“一個故事,聽一兩遍就行。你要聽其它的故事,這樣懂的東西會更多。”

有時候,孩子趁媽媽不在家,自己打開天貓精靈聽上了,正聽很津津有味時,媽媽回家發現了,立即會強行給換上其它的故事讓孩子聽。

孩子對媽媽的行為極其反感,他非常不理解媽媽的做法。“我聽自己喜歡的故事有什麼錯,你為什麼非得不讓我聽?”

於是急躁的媽媽終於憤怒了,跟孩子大嚷起來。這樣的情節在家裏不停地反覆地上演。一邊是孩子覺得很委屈,我喜歡這個故事,想聽它又怎麼了?一邊是媽媽認為孩子不懂事,反覆聽一個故事有什麼好,讓你多聽一些故事,知道的東西不就更多嗎?

樂樂扭不過媽媽,在媽媽的堅持下,樂樂聽了很多新的故事。但半年以後,樂樂對故事越來越不感興趣了,他不願意聽媽媽放的故事,不管精靈裏發出什麼聲音,他都只顧在地上玩自己的樂高玩具。

02 孩子想按自己的計劃來完成作業,媽媽卻非逼着孩子一鼓作氣寫完。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是每一個媽媽都要面臨的嚴峻考驗。樂樂的媽媽就有自己的想法。她總是覺得孩子的作業就應該一鼓作氣寫完,寫完了以後才能做別的事情。

但樂樂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寫完一項作業玩一會,玩過了以後再寫自己的作業。爸爸很尊重孩子的想法,他讓孩子計劃自己寫作業的時間,在孩子的自主管理下,孩子每項作業都能很快地完成。

每學完一項作業,爸爸就陪孩子玩一會或者讓孩子自主玩自己想玩的遊戲,時不時提醒孩子該開始寫下一項作業了。每項作業完成的時間都很快,通過不到20分鐘也就寫完了。全部作業寫完也就是1個小時左右。

媽媽對這種做法卻不樂意了,她認為爸爸是在害孩子。每當她看到孩子在玩,開口就得問孩子:你作業寫完了嗎?沒有寫完作業,為什麼要玩?

於是,在媽媽的干涉下,監督樂樂寫作業的任務由媽媽來承擔,樂樂開始一項接一項地沒完沒了地寫作業,通常一寫就是2個多小時,寫作業的效率大大降低。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孩子經常會產生不滿意的情緒,不願意接着寫,媽媽就開始和孩子大聲地嚷嚷。

現在,樂樂每天都不願意寫作業,更別提主動去寫作業了。寫作業時也會注意力不集中,專心不起來,作業一拖就是大半天。寫作業成為母子之間天天要爭吵的矛盾,好好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不知錯的媽媽,依然不聽孩子和爸爸的話,只以為是孩子不爭氣、好玩和爸爸不能與她統一戰線的錯!

03 尊重孩子的選擇,適當地加以引導,而不應是粗暴的干涉

不管再小的孩子,其實潛意識裏都有一個“自我”在成長。媽媽作為成年人,但看待事物的想法未必就是正確的,由此產生的一些做法也就未必是正確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不要過於急躁,不能自以為是,要學會分析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在孩子興趣和自願的基礎上,採取適當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而不是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做法去做。

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包辦了孩子的思想,那隻會讓孩子變得逆反,結果往往也會適得其反。這樣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希望樂樂和媽媽的故事,能讓媽媽們汲取教訓,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一想,而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