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每個父母都討厭過自己的孩子,這四種情況下尤為突出

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打心底深愛着自己孩子的,但有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對孩子感到厭煩,畢竟親子關係也是社會角色關係的一種,它也逃不開人際吸引和人際排斥共同存在的狀況。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父母和孩子不得不在一起生活幾個月,有些父母還必須線上辦公,一邊操心工作的事情,一邊還要照顧家裏的“神獸”,承受他們的無理取鬧和噪音,可謂是煩不勝煩。

正如你偶爾也會討厭你的父母和愛人那樣,即使是最親密的關係,也偶爾會有討厭對方的時候,這是非常正常的。

心理學:每個父母都討厭過自己的孩子,這四種情況下尤為突出

我們對一個人的感情往往兼具好惡兩個方面,

而對於那些與自己相悖、相沖突的一方面,我們傾向於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產生否定態度。

因此,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人們感受到消極的情緒,也會討厭他們,父母們不必因此有太大的心理壓力,要敢於直面內心的衝突,才能更好地化解衝突。

那麼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受到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態度具有情緒體驗的成分,與人們需要滿足的經驗密切相關。

心理學:每個父母都討厭過自己的孩子,這四種情況下尤為突出

對於阻礙我們實現目的或是引起我們挫折感的對象,我們傾向於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並對它持否定態度。

撫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雖然是責任,但它也與人們的需要有很大關聯。

埃裏克森認為,成年中期人們的發展任務是獲得繁殖感並避免停滯感,體驗着關懷的實現。

孩子天性愛鬧、愛玩,因此經常在家裏發出噪音,尖叫、破壞物品、無理取鬧、哭喊等事情更是頻繁發生。

因此這無疑會引起人們消極的情緒體驗,並且與人們的需要相悖,父母就很可能會討厭孩子。

心理學:每個父母都討厭過自己的孩子,這四種情況下尤為突出

知識影響人們態度的形成,也可以使已經形成的態度發生改變。對於那些與自己沒有直接關聯的對象,人們態度的基本傾向一般是認知性的,知識的作用就會很明顯。

但那些與自己有直接關聯的對象,比如自己的孩子,那麼人們態度的基本傾向就會是情緒性的。

換言之,對於陌生人,我們依靠知識對其作出評價與產生態度,對於孩子,我們依靠我們的情緒對其作出評價與產生態度。

所以如果孩子惹得父母不開心了,父母往往沒辦法對其客觀地作出評價,而是在負面情緒的驅使下選擇責罵和訓斥。

父母小時候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他們在那裏生活,他們的父母主導着他們個人的信息環境和觀念形成的過程,並且他們的父母也是他們最先認可的對象。

他們的父母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影響他們對於自己孩子的態度,包括認知態度、行為方式以及教養方式等等。

如果他們的父母對他們耐心、温柔,那麼在面對自己孩子的無理取鬧的時候,他們也傾向於對孩子耐心地教導。

如果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缺乏耐心,經常嫌棄、訓斥他們,則他們以後也會這樣對自己的孩子。

基因對態度有一定的影響,其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可能會遺傳到他們的身上。

有些父母説:“我已經不愛自己的孩子了!”這只是因為他們受到了以上因素的影響,但從心底來説,毫無疑問他們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開學之後,相信親子關係還會像以前一樣和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0 字。

轉載請註明: 心理學:每個父母都討厭過自己的孩子,這四種情況下尤為突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