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灌腸,估計大部分家長都很熟悉,因為這種給藥方式,在一些小診所異常流行。
它不僅發熱、感冒、腹瀉都能治,用的藥也是五花八門,冰水、頭孢、利巴韋林、金銀花、板藍根……
但流行並不代表沒風險:
江西7月大的男寶鵬鵬,因發熱被爸爸帶到家附近的小診所看病,診所醫生表示灌腸才能好得快。
於是,由護士操作,給孩子進行了兩次灌腸,結果第二天,孩子突然死亡!
為什麼很多家長願意選擇灌腸?
事故頻發,也間接説明灌腸在家長圈有市場。
家長們為什麼願意選擇它呢?
答案很簡單:不打針、不吃藥、用了有效。
但不打針不吃藥的治療方式,就是安全的嗎?還真不一定。
灌腸是將肛管插入肛門,將藥物或液體通過肛門注入腸道,以達到治療或者清潔的目的。
簡單來説,是一種腸道清潔,或給藥的方式。
説實話,它在正規醫療機構給嬰幼兒治療時很少見。
少見不是沒原因,因為它有很多風險!
灌腸退熱都有哪些風險?
◆ 不好把握藥量
給孩子用藥是需要十分謹慎的,用多用少都需要精確計算。
但灌腸給藥的方式卻不好控制藥量,一方面是藥品説明書沒有指出直腸用藥的規範劑量;
另一方面是灌腸給藥的方式操作複雜、容易外泄。
相對來説,口服或打針的給藥方式,更能精準給藥。
◆ 容易造成腸道損傷
孩子的腸道壁很脆弱,灌腸時,如果操作人員操作不當,輕則造成孩子腸道出血、穿孔,重則出現生命危險。
尤其是一些小診所,很可能存在灌腸設備不完善、操作人員手法不嫺熟,甚至根本未取得相關從業資質的情況。
這些問題,都會增大孩子受傷的風險。
除此之外,灌腸還可能打破寶寶腸道菌羣平衡,誘發腸道感染,導致病上加病。
説完風險,我們再來説説“用了有效”。
3灌腸退熱真的有用嗎?
相信我們身邊都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孩子發熱,家長帶孩子去做了灌腸,然後熱就退了。
看起來好像確實是灌腸的功勞,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説是灌腸的功勞,倒不如説是孩子自己的功勞。
因為孩子發熱多是呼吸道、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這些都是自愈性疾病,不吃藥自己就能好。
此外,把冰鹽水從孩子肛門裏打進去流出來,肯定會帶走一部分熱量,達到降温的目的。
有時,診所醫生還會在灌腸藥物加一些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藥物吸收後也會起到退熱效果。
説灌腸有用,倒不如説是冰水、退熱藥物有用。
可有口服劑型不口服,讓孩子飽受折騰、白受罪,甚至面臨更多風險,真的是家長們願意看到的嗎?
寶寶發熱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是灌腸退燒,而是看精神狀態。
如果精神狀態不好,即使是低熱,那麼也需要給寶寶使用退熱藥;
如果精神狀態好,即使是39℃,也是可以監測的。
對於<3月齡,體温>38℃的寶寶,建議積極就醫。
4什麼情況下才會真正用到灌腸?
灌腸作為一種給藥方式,既然存在了,肯定有存在的必要。
灌腸退熱不可取,但不代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用,當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請家長們不要盲目拒絕。
◆ 清潔腸道
如巨結腸和嚴重便秘的寶寶,需要通過生理鹽水灌腸來幫助排便。
◆ 一些特殊檢查或治療
檢查如:患巨結腸的孩子,在做造影檢查時,需要通過灌腸把造影劑打入腸道幫助顯影;
治療如:患腸套疊的孩子,需要通過灌腸把水或氣體從肛門打入腸道,把套進去的腸子衝出來。
◆ 專門通過直腸給藥的藥物
如開塞露,把藥物擠入直腸,刺激直腸從而引起排便。
生病如果需要打針吃藥,就一定要打針吃藥。
為了不打針吃藥而去嘗試其他治療方式,看似更輕鬆,還有效,實則可能潛藏着看不見的風險。
至於灌腸,有必要用的時候,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