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益生菌的兩大常見誤區

關於益生菌的兩大常見誤區

◎何國慶(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教授)

要説營養界現在什麼最火?“益生菌”肯定是不能忽視的存在,更是在網絡上成為熱門話題,催生出了以各類益生菌為元素的網紅產品。

“益生菌”話題火熱的同時,消費者也不禁有很多疑問,益生菌到底是什麼菌?對普通人到底有沒有實質性益處?下面由專家出場為大家解讀近年來出現的關於益生菌的誤區。

誤區一:益生菌類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藥物治療疾病

肯定地告訴你:不能。

第一,益生菌類保健食品不是藥品

那麼什麼是藥品呢?藥品是有嚴格定義的,先説説使用藥品的目的,藥品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機能;規定有明確的適應症或者功能主治,簡單地説,就是針對什麼疾病及其症狀,如感冒、發熱、咳嗽、肺炎、腸炎等等;還必須明確用法:口服(空腹、飯後)、肌肉注射、靜脈注射以及不能與哪些藥物同時使用等,用量(過量了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如安眠藥可以改善睡眠,過量可以致死);還必須説明有哪些副作用,俗話説“是藥三分毒”,也就是説,藥品是允許有副作用的,因為要治病,只能兩害取其輕,病癒了就應停藥,或者使用一定時間(療程)後,症狀沒有改善,也應停藥,換其他藥。

第二,益生菌類保健食品是食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保健食品四個字裏包含了兩個意思:保健、食品,也就是説,它有保健功能,但又保留了食品的基本要求:安全。保健食品適合於特定人羣食用,一般是某一(些)生理機能欠佳的人羣,或者是亞健康人羣。而且,不同的保健食品有不同的保健功能,適合不同的人羣,如腸道菌羣紊亂而經常便秘或拉稀、免疫功能低下而經常感冒等、易疲勞等不同狀況,就用相應的保健食品,國家規定保健食品有27種功能,就有27類不同的保健食品;食用保健食品的目的也是具有調節機體功能、預防、減少疾病發生,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保健食品屬於食品,必須保持食品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安全,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任何一個保健食品,在申報以前,必須完成急性、亞急性、慢性毒理等安全性試驗,益生菌類保健食品還必須要保證不會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等試驗,只有確定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才可以獲得批准為保健食品。

第三,法律不許保健食品代替藥品

《食品安全法》對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都列有明確的條文。在保健食品條款裏明確規定: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物。法律同時還強制要求,保健食品標籤上必須標明:“本品不可替代藥品。”

第四,保健食品能用於病人,但仍不能替代藥品

前面提到了保健食品適用於某一(些)生理機能欠佳或亞健康的人羣,這些人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的感覺,如經常便秘、經常拉稀、易疲勞、經常感冒等,常規體檢報告、就醫檢查時發現的某些指標偏離正常值,但還沒有達到疾病狀態,如血壓、血脂、血糖、尿酸等偏高,等等,可以選用相應功能的保健食品,如益生菌保健食品等等。

對於病人而言,有嚴重的生理機能紊亂,到了疾病狀態,應當就醫用藥,但很多疾病中紊亂的機能與保健食品能夠調節的機能是一致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保健食品。如使用抗生素,往往容易造成腸道菌羣紊亂,甚至引起抗生素關聯性腹瀉,可以通過使用益生菌,調節或重建腸道菌羣平衡。現在很多醫生都會針對腸道疾病或使用抗生素時建議使用益生菌類保健食品。當然,在服用抗生素時,益生菌的食用須在2小時以後,以防止被抗生素殺滅。在此再次提醒,病人食用益生菌類保健食品,需諮詢醫生或相關的專業人員。

誤區二:長期食用益生菌類保健食品會產生依賴性

肯定地告訴你:不會。

第一,益生菌並非人體生命全週期中的常在菌,“不會黏着你、賴着你”。

大家知道,胎兒時期,也就是還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胎兒的腸道里是無菌的,出生以後,嬰兒即從外界獲得各種細菌,包括媽媽的產道、乳頭、乳汁、身體周邊環境等,而且很快在腸道駐停並生長繁殖,構成了腸道菌羣,這對生命活動非常重要,除了幫助消化,還有利於增強免疫、防止感染、促進發育等等。嬰兒腸道菌羣的組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生產方式(順產、剖宮產)、哺乳方式(母乳、配方乳)、輔食添加時間早晚和種類等。隨着年齡增加、飲食、環境等因素變化,腸道菌羣也發生改變。

嬰兒時期,腸道內有益菌比例較高,如雙歧桿菌等,隨着年齡增長,非乳食物的增加,腸道菌羣的種類不斷增加,可達數百種之多,包括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條件致病菌)。

通常用作益生菌的菌種,有的是某個時期在腸道存在,有的並非是腸道菌,如植物乳桿菌等。

第二,益生菌的作用是促進腸道菌羣平衡,停食益生菌後,症狀重新出現也不能説明益生菌有依賴性。

一方面是益生菌自身的作用,產生有益代謝產物,產生維生素等,調節機體生理機能、增強免疫等,同時可以抑制有害菌(pH、細菌素等)的生長,調節或重建腸道菌羣平衡;另一個重要方面是促進有益菌生長,如益生菌產生丁酸,可促進腸道內雙歧桿菌的生長,修復消化道潰瘍,成為腸道優勢菌,這些優勢菌也像益生菌,產生有益代謝產物、抑制有害菌。使用益生菌的目的就在於此,我將此稱作為“腸道扶正”作用。

有人發現停止攝入益生菌後,症狀重新出現,認為這是因為長期使用後對益生菌的依賴。其實不是,而是你的腸道微生態尚未恢復平衡,或者對腸道不利的因素沒有消除。

對腸道不利的因素有很多,無節制的娛樂(熬夜、打牌、上網)、不合理的飲食(暴飲暴食、高脂高糖飲食、煙酒過度等)、壓力過大(精神緊張、飲食與休息沒規律)、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氣候突變(冷熱交替過快)、使用抗生素等等,都會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只要這些因素不消除,腸道菌羣就難以平衡。所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律,平衡膳食,勞逸結合等,對於腸道菌羣平衡和健康也十分重要。

第三,百年來尚未見有相關依賴性的研究報道。

腸道及其中的菌羣構成了一個開放的微生態體系,益生菌是這個體系維持穩定的有力助攻。益生菌的研究與應用已有100多年,尚未見有因長期食用益生菌類保健食品使腸道喪失有益菌繁殖能力而產生依賴性的研究報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30 字。

轉載請註明: 關於益生菌的兩大常見誤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