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品行端正,清清白白地做人,所以在遇事時,覺得孩子做法不對都難免愛和孩子講道理,但家長往往忽略了一點,孩子有時候要的不是道理,而只是安慰而已。
鄰居大海有推理的習慣,不僅對他的朋友和同事,對他的女兒林林也一樣,她總是讓林林感到困惑,但鄰居卻樂在其中。結果,問題來了。從林林的高中開始,和大海的話越來越少。每次打電話回家,他要麼直接找媽媽,要麼就掛了電話。面對林林的實踐,大海感到困惑。他非常愛他的女兒,不給更少的零花錢。她怎麼長大了,跟他沒有話?看到林林的父親無法理解的悲痛,林林的母親嘆了口氣:你的孩子有太多的原因,成人世界也沒有太多的原因!
其實家長和孩子講道理是沒錯的,但光顧着和孩子講道理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呢?
1.言行不一,破壞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家長愛和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能從小就明事理懂規矩,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過於複雜,有時並不能完全依照道理行事,甚至往往很多時候都只能反其道而行之。
孩子在接受家長訓導的過程中,記住了道理,而如果家長不能遵守自己的道理,但卻要求孩子做到,這會讓家長喪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會讓孩子覺得家長言行不一沒有信用,這樣一來,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嚴就將大大減少,之後家長再要求孩子做什麼事,就難上加難了。
同樣,這也會給孩子帶來困擾,家長只把道理説給孩子聽,卻不教孩子在複雜的情形中該如何靈活地應對。孩子如果無法做出讓家長滿意的做法,會感到十分愧疚,他們會認為自己辜負了家長的信任,同時對自己不能按道理做,“走正道”而感到惱怒。
2.離間親子關係
家長一直給孩子講道理,不管孩子處在什麼樣的情形中,有時孩子因為疲倦而疏忽,沒有做好考前複習,這時候只是需要家長的安慰,告訴孩子“沒關係,相信你下次可以做好的。”而愛講道理的家長則會説“這是你的錯,考前為什麼不好好複習呢?取得這樣的成績也不能怪誰!”
家長這樣的回覆會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傷害,既讓孩子感到後悔,更多的則是被父母輕視的不自信感,同時孩子覺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會變得沒有安全感。
而有前車之鑑,如果將來孩子再碰到什麼傷心失落的事也不會再和家長傾訴了,因為孩子覺得從家長那裏無法得到安慰,只能得到一套説教,同時沒有依據道理行事也讓他們產生挫敗感。久而久之,家長就會無法瞭解孩子最近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想法,造成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3.培養一個死板、不懂變通的孩子
孩子道理聽的多了,也許就熟記於心,什麼事有自己的一套標準,並且用自己的這套標準去衡量別人的好壞。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是正直的,但過於正直會造成孩子變得死板,遇事不懂變通。成功的人都是敢於冒險,打破常規的,孩子如果因循守舊,被道理束縛的太多,伸展不開手腳,可能就會限制了自身的發展。
尤其大人們都知道,很多時候道理在外面世界是行不通的,很多事尤其不能光講道理,但家長持續地給孩子灌輸各種道理,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這個世界都是按照道理行事,有規矩可行的錯覺。而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將來更容易經常受到外界的挫敗、傷害,孩子將來長大後也會埋怨父母給自己帶來的錯誤印象。
4.對道理過於執着,讓孩子經常性迷茫
家長教給孩子道理,告訴孩子只有這樣做才是正確的。孩子在遇事需要做出自己的決斷時,便會用道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而如果覺得無法堅守道理或者選擇繼續依據道理行事將付出很大代價,孩子會感到痛苦與迷茫,這樣常常容易造成孩子偏執的性格。孩子分不清好壞,會給自己和周圍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但當然,並不是説家長不該和孩子講道理,只是家長得有方法地講道理:
1.替孩子分析現實情況,讓孩子自己選擇
孩子在碰到難題時向家長尋求幫助,不只是告訴他們該怎麼做,而是希望家長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思考,給予支持。
家長應該用成人成熟的目光看待孩子,包容孩子的錯誤,並且有充足的耐心為孩子答疑解惑,給孩子分析現實情況。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可以怎樣做,但應該把該如何做的選擇權交給孩子,這樣既能緩解孩子緊張焦慮的情緒,增加孩子與家長間的親密感,也有助於幫助孩子獨立,形成自己的判斷。
2.道理分情況講
當碰到事情有明顯對錯時,家長不需要委婉勸解孩子,而是應該用直接一些的方式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尤其是孩子中學之前的年紀,這時他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建立都依賴在父母身上,父母可以直接和他們講道理,為他們分析對錯。
而如果孩子已經較大或者處於叛逆期,家長直接和孩子講道理會造成孩子的誤解,覺得父母是在利用家長權威,而並不是真心想幫助自己。這時候的家長就要語氣委婉,不和孩子説對錯,而是充當一個知心朋友的角色替孩子分析情況,讓孩子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有助於培養出樂觀善良的孩子,但如果生硬死板地和孩子講道理,不論碰到什麼事都只用絕對的好壞衡量,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消極情緒,也會喪失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所以,家長應該學會在不同情況下采取不同做法,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