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言:培養兒童的勞動力很是重要,因為教育的目標,一方面是孩子心智的撐場,另一方面是其動手能力的完善,這二者缺一不可。
執筆:王豔微
定稿:蘇子後
孩子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是純潔無瑕的,而父母的任何勾勒,都有可能改變他們的人生軌跡。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忽視了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殊不知,在勞動不僅可以鍛鍊其自理能力,還能學會獨立,所以家長還需注重他們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在家長羣裏經常可以看到父母對孩子不愛勞動的抱怨。
寶媽留言
莉莉媽媽:我家孩子已經10歲了,可啥家務活都不會幹,可把我急壞了,自己的房間亂的像狗窩似的,也不會自己收拾,如果我沒有及時把她的髒衣服清洗,就會大哭大鬧,這可如何是好啊?
航航媽媽:現在的孩子都被寵得不成樣子,不僅自己不幹家務活,而且還會理直氣壯的要求父母去做,更關鍵的是還沒有一絲感恩之情,這樣下去,我們豈不是要培養出白眼狼?
歡歡媽媽:孩子越長大越懶,勞動的積極性這般弱,自理能力也差,這可怎麼辦啊?
看到很多家長反映孩子越長大反而越懶了,對勞動失去了興趣,殊不知正是自己澆滅了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家長怎樣打滅孩子勞動積極性的?
1、孩子愛勞動會耽誤學習
很多家長認為,何苦讓孩子擠出時間勞動從而耽誤了學習呢?更何況勞動這件事,船到橋頭自然直,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殊不知有些上了名牌大學的同學連自己衣服都不會洗。
其次,父母認為教孩子勞動需要花費時間,一時半會兒也學不會,而且孩子練習洗碗不知道要打破多少碗碟,拖地時地面波光粼粼還會導致地板發黴,有這功夫,還不如自己動手做了。
之前網絡上有一個大學生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引起了熱議。
大學生每次都會心安理得把所的髒衣服、牀單大包快遞迴家,而且父母每個月都需要坐高鐵到學校寢室幫他收拾衣物,否則他就會把各種雜物與髒衣服、髒襪子堆積在一起,他這種“髒亂差”不僅受到室友的鄙夷,而且其人際關係也很糟糕。
2、為勞動明碼標價
有些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會採取金錢的方式給家務活明碼標價,例如,洗碗一次2元,倒一次垃圾2元,掃一次地3元等,或許這種方法剛開始效果不錯,但日子長了,性質就變了。
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爸爸夏東海在家裏實施了一套零用錢的分配法,誰家務做的越多,得到的零用錢就越多,此舉一出,效果果然不錯。
但沒過多久,三個孩子為了得到更多的零用錢,做家務是隻要求數量,不在乎質量。比如孩子一天下樓十次,用掉十隻垃圾袋……
美國兒童行為研究專家發現:在孩子勞動的問題上,如果家長總是用金錢作為“續航力”,為他們的動力充電,第二個星期的動力就會下降到第一個星期的60%,如果父母不增加酬勞的話,到第六個星期,其動力只剩下8%。
3、父母對體力勞動者的鄙夷
有些父母自身會對體力勞動者充滿鄙夷,在他們面前感覺高高在上,而家長的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讓其對勞動分出三六九等來。
還有些父母在面對掃街阿姨時。還會教育孩子説:“瞧瞧,這就是不好好學習後果,你若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想他們一樣做賣體力的工作。”
實際上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家長需要讓孩子尊重體力勞動者的付出,且要以身作則,這樣不僅能驅除孩子的無能與惰性,滋長自信,也能贏得周圍人的尊重。
説到這裏,不少家長可能要問,我早已明白勞動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可是,要培養孩子愛勞動,不懶惰,到底應該注意些什麼?
為了讓孩子不犯懶,簡單説教不能解決問題
家長如果每天嘮叨孩子要熱愛勞動,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就像每天嘮叨他們有沒有好好學習一樣。
1、與孩子一起幹活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家長窩在沙發上,指揮孩子幹家務,或者父母埋頭勞作,分配孩子去做另一件不熟悉的家務,不僅會挫傷他們勞動的積極性,還會引起其逆反心理。
建議家長可以將平時的親子交流與勞動結合起來,例如,做晚飯時,讓孩子打下手等,這樣不僅令他們體味到幸福與充實,同時也能感受到勞作帶來的成就感。
2、對孩子的勞動感到欣賞
兒童行為專家認為:當孩子做出正向性的好行為時,家長要及時的給予肯定與讚美,不僅能強化其認知,還能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妨對孩子道一聲謝,讓其更深地領會到能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非常值得自豪。
3、允許孩子的失誤之處
説起孩子“越幫越忙”的問題,沏茶打翻了杯子,做菜做出糊味等,有些媽媽則會忍不住發脾氣。
但家長要知道的是,在勞動的時候,試錯的過程,也是反省的過程,更是增長智慧的過程,對此,父母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