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院子裏長大,經常看到爺爺奶奶們,端着飯碗追在自家寶貝孫子、孫女的身後,一邊喊“寶寶來吃飯”,一邊看準時機,趁孩子玩耍間隙塞口飯。
偶爾遇到鄰居聊天時,也要抱怨一句“孩子不愛吃飯,只能跟在身後喂。”
吃飯原本是件開心的事情,為什麼在有些寶寶這裏就這麼難呢?其實還要從家長自己身上找問題。
追喂在很多家長看來是萬不得已的措施,可實際上越追喂孩子越不會自己吃。
“追在孩子後面餵飯”的不良影響:説白了,家長還是不相信孩子,以為他不知飽餓。因此,當孩子表示不想吃飯時,下意識地就認為是“挑食”,可事實上也可能是真不餓。
你喂一口我喂一口地爭着給孩子餵飯,會給孩子造成四點不良影響。
1、影響消化功能
小區裏孩子很多,每一個都是家中的寶,但大略看上去,明明都是相同年紀,有些孩子卻長得很瘦小。
這與家長餵飯有關,因為孩子不吃飯主要是沒有食慾,即便家長餵飯也不主動,都是勉強嚼兩下就嚥下去了,省略掉了在口腔中咀嚼、分泌唾液幫助消化的步驟。
因此,對腸胃的消化功能形成了很大的壓力,需要加大工作量消化食物,長此以往,腸胃不堪重負、變得虛弱,消化功能便會降低,從而使孩子營養不良。
PS:請大家記住一點,只有孩子主動吃進去的才好消化!
正確的吃飯過程,首先是有食慾,然後餓了想吃飯,分泌唾液、咀嚼食物,再到腸胃消化、吸收,最後排出消化後的垃圾。
2、讓孩子形成錯誤認知
當孩子表示自己吃飽了,不需要再吃飯時,總有家長提出反對意見:“吃的太少了,肯定沒飽,再吃一點,再吃一口。”
長期如此,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什麼樣的感覺才是吃飽?一頓飯要吃多少才算飽?
3、變得不會吃飯
正常情況下,孩子到一定年紀,就會產生自主吃飯的興趣,開始搶大人手裏的餐具,
可因為家長總在跟着孩子餵飯,武斷地認為到了吃飯的時間,一定要吃下多少飯才算對身體好,不顧孩子自身的感受,導致孩子自己的能力退化了。
反正到時候總會有人喂,所以飢飽就不是很重要了,還不如省下時間多玩一會。
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大人覺得孩子不吃飯,得喂,孩子覺得反正有人喂,我就不用吃了。
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到很大了,仍未能從這個惡性循環中走出。
4、越喂越不吃
一到吃飯的時候,有些家長就開始嘮嘮叨叨,數落孩子不吃飯,並一再強調吃飯有多重要。結果呢,只會讓孩子更加牴觸吃飯。
其實孩子自己是知道飢飽的,這是人類的本能,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只要孩子餓了,不需要你喂他,他自己就會吃得很香,無需教育。
真的,追喂影響的不僅是習慣,還傷身體,別再覺得是“為娃好”,只是好心辦壞事而已!
怎麼讓孩子學會自主吃飯?寶寶8-12個月左右,就會開始產生自主吃飯的興趣,伸手抓大人手裏的餐具,躲開餵過來的食物,模仿爸爸媽媽吃飯的動作等。
不要因孩子把飯吃得滿身都是而崩潰,要耐心地坐在旁邊,用誇張的動作引導寶寶模仿自己,寶寶的每一點小進步都要誇獎鼓勵。
這個階段的寶寶,正處於自主進食的黃金期,引導得好你就會擁有一個乖乖自己吃飯的寶寶。
肯定會有家長訴苦,現在孩子都大了錯過黃金期了,怎麼辦啊?別擔心,一樣有對策。
對這類家長困擾的問題,給出下列幾條建議:
1、不強求
倘若孩子明確表示他吃飽了,不想再吃,那麼不要懷疑孩子的説法,更不要強制餵飯。
也有人説,如果真的飽了,那怎麼一喂就張嘴?那是因為你要他吃,他才張嘴的啊。
人的胃是有一定彈性的,孩子的胃容量一步步發展,從小到大,但如果一定要吃,也能吃一些,只是腸胃可能負擔不起這樣的消化量。
2、找到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不想吃飯原因有很多種,家長找到了才好有針對性地解決。
比如是飯菜不可口,身體不好沒胃口,不餓,還是想吃零食等等,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對應方式,這裏就不細説了,大家也都懂。
3、以身作則
吃飯就是吃飯,別讓寶寶把吃飯和玩耍聯繫起來,這是不好的習慣。
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在吃飯時玩手機或忙其它事,讓孩子跟大家一起坐在餐桌上,這樣的儀式感也是有幫助的。
4、用喜歡的餐具吃飯
看孩子喜好,買些具有他喜歡的卡通圖案餐具,也能引起他的吃飯興趣。當然啦,如果還能注重飯菜的擺盤,提高顏值,也會有不錯的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