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你有沒有遇到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大多數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孩子突然在某個階段不愛分享,變得“小氣”了。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家長會認為小孩子要懂得分享,因為分享是一種優秀的品質,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很多大人就會給自己家的孩子,或給別人家的孩子立馬添上“小氣、自私、不懂事、沒家教……”等一系列的負面標籤。

真實案例:

鄰居小孩歡歡,今年2歲半,她奶奶每天都會帶着歡歡在小區遊樂場玩。平時,小女孩歡歡也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可愛,最喜歡和一起玩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和玩具。

但是最近,歡歡的奶奶説孩子變得越來越小氣了。有一次,歡歡奶奶想讓孩子分享水果給經常一起玩的小朋友吃,可歡歡説什麼也不肯,緊緊地抱着有水果的袋子不放手。

奶奶教育孩子:“歡歡,你要做個大方的孩子,快點,分享水果給小朋友一起吃啊!”

歡歡一邊大聲説着“不要”,一邊就跑回家去了。

這樣“失控”的場面讓孩子奶奶覺得非常尷尬,一邊抱怨着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一邊就去追着孩子回家了。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分析:

相信這樣的場面,很多家長都很熟悉吧,可能也正剛剛經歷着“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期,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特別普遍的現象。

這個時期,在我們大人眼裏覺得孩子不願意分享是小氣的表現,如果從專業的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的話,孩子在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徵是“自我意識”,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得越是處於較高的水平,孩子對自己的物品就會出現佔有慾,這樣的狀況一般要從孩子2歲以後開始,逐漸持續到孩子7歲以後,自我意識感才會慢慢降低。

所以,通過孩子的“自我意識”概念,我們瞭解到了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並不是孩子變得“小氣”、“吝嗇”、“不聽話”了,而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水平在提升了。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兩個誤區

如果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我們還要繼續教育孩子懂得分享的時候,就要注意避開以下兩個誤區:

誤區一:既然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了,那就由着孩子吧,不必教孩子分享了。

這類家長知道了孩子有自我意識之後,就認為這是好事,不能限制孩子發展自我意識,所以,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就要隨着孩子的性子,不分享就不分享。

這樣的時間一長,孩子會分不清楚到底分享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或者孩子會失去分享的意識,凡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誤區二:學會分享是孩子有教養的基本表現,必須從娃娃抓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分享。

這類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品性教育,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好孩子,當然是對的。可是,當孩子正處於不願意分享,自我意識特別強烈的階段,我們為了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就不顧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逼着孩子一定要從小學會分享,做個大方的孩子,就會適得其反。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那我們在孩子不分享的時候,到底該如何做才合適呢?

家長首先要分清楚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這兩個概念,也就是説,當孩子在一定的年齡階段,自我意識發展的時候,我們遇到孩子有不願意分享的行為時,我們不要覺得尷尬,更不要隨意給孩子添上“小氣”的標籤,我們需要做的只要繼續給孩子傳遞分享是一件好事,分享能使人快樂這樣的意識就夠了。

當我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分清楚了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之後,要學會接納孩子不分享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和孩子經常一起做一件小事,用實際行動來向孩子繼續傳遞分享意識。

什麼小事呢?我們父母可以經常帶着孩子一起做分享的小事,比如家裏有好吃的東西時,記得給鄰居或父母自己的朋友分享一些,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榜樣是愛分享、懂分享的,等到孩子過了這個階段,也自然而然會成為一個懂得分享、樂於分享的孩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6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家長避開這兩個誤區很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