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對話臨平區信達外國語學校校長鄭曉娟:孺見,讓兒童立在教育的中央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健康

題記:

孺見,以孩子的眼,憑孩子的智慧,學習認識世界。 ——信達老師、家長們

“你知道嗎?美食可是一把雙刃劍,在你大快朵頤時,也可能引發一些疾病。媽媽在減肥,我為她設計了減肥餐;奶奶血脂有些高,這道素菜適合她;弟弟需要長個子,我為他設計了玉米燉排骨。”端午前夕,一段圍繞着健康飲食展開的趣味繪本講解視頻刷爆了臨平區信達外國語學校家長和老師們的朋友圈。體貼入微的設計,精巧出新的食譜漫畫,中英文結合的地道表達,一份原汁原味的學生作業獲得了一致好評。

校長 鄭曉娟

這是信達外國語學校學生的綜合項目作業,以上述美食繪本為例,是基於四年級各學科的學科點進行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無論是“為家人制作一頓營養均衡的午餐”“我們走路去上學”“我心中的信達動物園”,還是“尋找臨平符號”等項目,均以兒童視角為本位進行設計和實踐。這一切,源自該校“向陽向上,見已見人”的教育理念,校長鄭曉娟告訴記者:“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兒童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中心。以‘孺見’作為整體育人視角,基於兒童,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試圖讓每一個兒童全面有個性的發展,這就是我們全體信達人的堅定信念和教育追求。”

一張A4紙的“作業革命”

從此優秀成為師生習慣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市小學作業改革專題研討會上,杭州市教育局基教處相關負責人指出,希望杭州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落實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相關要求,深入開展作業改革和實踐,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學品質。

誠然,“雙減”後如何使作業管理真正增效提質,真正減負不減質,這是擺在諸多學校面前的一道難題。對於這道難題,信達外國語學校早在2003年就已經有了答案。“在2003年信達外國語學校創辦之初,為了規範教師作業設計,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我們就開創了‘A4’書面回家作業紙的管理模式:即老師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適切性、精準性為原則,原創設計回家作業,且不得超過一張A4紙。同時,除教材配套作業本外,任何學科的教輔資料不得進學校、不得進課堂、不得進學生書包。”鄭曉娟回顧道。

如今,19年過去了,這項A4紙的“作業革命”仍在持續進行,模式也由最初的着眼於控量的1.0版本、共享型校本作業2.0版本“迭代升級”到如今的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3.0版本。鄭曉娟向記者分享道:“作業改革不斷倒逼了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進提升,既促進了質量的變革,更促進了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可能別人的終點恰恰是我們這裏的起點,信達的每一位教師都在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和教材研究,致力於讓每位學生綻放光芒。優秀,早已成為全體師生達成的共識,也是全體師生早已形成的習慣。”

一場特立獨行的“行走德育”

由此激發未來無限可能

“我從來都沒有關注過地鐵在生活中的應用,每次出門都是坐爸爸媽媽的私家車,根本不會去關注地鐵信息。通過這次活動,我瞭解到國外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地鐵站那麼美觀,我覺得自己很有必要為家鄉的地鐵站設計設計。”“我們小組在討論、設計的過程中,設想二十年後的家鄉真的有自己或同學設計的地鐵或地鐵站,那該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啊,所以我們考慮了很多方面,從操作性比較強的幾點開始設計。希望二十年後回家鄉我們真的能坐一坐自己設計的地鐵。”

在孩子們稚嫩的筆下,我們得以看到這場猶如未來暢想曲般的“行走德育”活動——未來地鐵設計師。區別於以往的德育活動,信達外國語學校實施的“行走德育”統籌了和整合校內、校外的一切德育資源。以五育融合為行走方式,以移動教室、成長課係為成長載體,以項目化學習為行走支架,讓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道德素質,做到行有所悟,德有所立。

“‘行走德育’強調讓兒童立在中央,以‘孺見三來’為方向,關聯起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德育牽起智育、體育、美育、勞育,讓孩子們以行走發現本我、看見世界、着眼未來,喚醒他們向上、向善的內心力量,使學生從小學會見己見人,長大成為一個對自己、他人、社會負責的人,把立德樹人、五育融合落到實處。”鄭曉娟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