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網
生活中很多人喜愛吃肉,感覺無肉不成席!一説起吃肉,就會食慾大振!炎炎夏日,下班後邀約三五好友,小酌擼串,大口吃肉,暢敍聊天,大快朵頤之後,口留油香,吮指尤歡。
但也有很多人覺得肉類脂肪多、熱量高、會導致肥胖等等,總之就是不太健康。
其實,肉類營養豐富,可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優質蛋白質、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究竟怎麼吃肉才能更健康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合理膳食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平均每標準人日畜、禽、魚、蛋類食物攝入總量為135.6g,其中畜肉72.0g、禽肉13.0g、動物內臟2.9g、魚蝦類24.3g、蛋類23.4g。
畜肉攝入量佔動物性食物攝入總量的比例最高,為54%。相對而言,牛羊豬等畜肉不僅飽和脂肪酸含量偏高,內臟膽固醇含量也高,攝入過多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因此,為促進全民健康,合理膳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準則四提出:適量吃魚、禽、蛋和瘦肉。
其核心推薦如下:
魚、禽、蛋類和瘦肉攝入要適量,平均每天120~200g。
每週最好吃魚2次或300g,蛋類300~350g,畜禽肉300~500g。
少吃深加工肉製品。
雞蛋營養豐富,吃雞蛋不棄蛋黃。
優先選擇魚,少吃肥肉、煙燻和醃製肉製品。
控制攝入量
1. 控制總攝入量,分散食用
每週水產品和畜禽肉,成人攝入總量不超過1.1kg,雞蛋不超過7個。為避免集中食用,可將這些食物分散在每天各餐中,做到每餐有肉,天天有蛋。每天最好不少於3類動物性食物,不可用畜肉全部取代其他動物性食物。
2. 食材分成小份量
小份量,是食物多樣和控制總量的好辦法。可烹飪前,將購買的魚蝦及畜禽肉,按40-50克/份的重量分成若干小分量,以便按需烹飪、控制攝入量。
紅肉與白肉
一般來説,肉類主要可以分為紅肉和白肉兩種。
紅肉:主要指烹飪前呈現紅色的肉,包括豬肉、牛肉、羊肉等,這是因為哺乳動物中含有肌紅蛋白,肌紅蛋白用來傳輸氧,特點是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高。
白肉:主要指烹飪前為白色的肉叫白肉,如雞、鴨、魚、貝等。當然這種分法也不是絕對的,如三文魚本身是紅色的,但它屬於白肉;白肉的特點是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較低。
紅肉與白肉都是肉類,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營養成分。但有調查顯示紅肉攝入量過多的地區,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要高一些。那是因為紅肉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而不飽和脂肪的含量卻比較低,尤其是豬肉的脂肪含量比較高。
那是不是紅肉就不能吃了呢?實際上,每樣食物的存在都有它好的一面,比如紅肉雖脂肪含量高,但它富含鐵、鋅、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B12、煙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磷等。特別是牛裏脊和豬裏脊含鐵量非常豐富。
上述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對於生長髮育期的孩子尤為重要。因此各種肉類應交替食用,紅肉、白肉只要控制好攝入量,合理搭配才能保證營養均衡。
吃紅肉時最好搭配一些粗糧和新鮮的非澱粉類蔬菜(如葉菜、菌類、瓜類等),這樣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
吃法有講究
1. 食材選擇
儘管都是動物性食物,大多數營養素含量不相上下,但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組成上差異較大,對健康影響有所不同。
建議食材選購時,可優先選擇魚禽類,其次為畜肉;應少吃煙燻和醃製肉製品。
2. 科學烹飪
動物性食物在烹飪時如果烹飪方法掌握不當,不但會使營養素遭受破壞,還會影響人體健康。
因此,為減少營養素的損失還不失美味,建議動物性食物在烹飪時選擇多蒸煮,少烤炸的烹飪方法。
3. 喝湯更要吃肉
很多人喜歡燉湯,但大多數人只喝湯不吃肉,錯誤地認為湯的營養價值高於湯中的肉。
實際上,原料中的營養物質並不是全部溶解在湯裏,只有部分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脂肪、蛋白質溶解在湯裏,其他的營養素還被留在了肉裏,肉中的營養素含量遠高於湯,因此喝湯時,也要吃肉,既不造成食物資源的浪費,又能更好地獲得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最後,祝大家都能有好的胃口,享受美食的同時吃出健康好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