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後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重返職場,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照顧,但沒過多久媽媽們就會發現,孃胎生出的竟是“小叛徒”。孩子跟自己的親密程度,遠遠不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和誰睡就和誰親?孩子心中的親屬排序有啥規律?媽媽要能讀得懂
案例:
歐婷結束產假的當天,就把寶貝女兒正式拜託給自己的爸媽照顧,她風風火火重返職場打拼,希望經濟富足,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
但讓歐婷想不到的是,早出晚歸的職場生活,造成了她與女兒的隔閡,孩子與姥姥姥爺的親密程度,明顯多過自己這個親媽。
聽人説,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於是歐婷給自己爸媽提出了要求,晚上由自己來照顧孩子。可歐爸爸、歐媽媽都心疼自己的女兒:“你白天要上班,夜裏睡不踏實那怎行?人也吃不消啊!”
想想也的確是這個道理,所以歐婷沒有堅持,只是物質上不斷買很多禮物來“討好”女兒。但讓歐婷始終很介懷的是,孩子似乎永遠都在親密程度上,把姥姥姥爺排在第一位。
孩子對家人的親密依賴是怎樣決定的?李玫瑾教授説過: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展是軌跡式,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
為什麼在早期孩子會對“一同睡”的長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依賴呢?
這是因為0-3歲階段,孩子內心安全感沒有完全建立。對照顧他們一同入睡的家長,他們會表現得更為親近一些。但孩子和誰睡就和誰更加親密,這個説法也不是絕對成立。
除了睡眠陪伴之外,更重要的是0-3歲的親子陪伴
1、 多與孩子聊天
職場爸媽不能24小時陪伴孩子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可以儘可能壓縮碎片化時間來陪伴孩子。
比如:早上起牀的時候跟孩子聊天,晚上孩子寫完作業,忙裏偷閒跟孩子玩遊戲,做親子活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
2、 多給孩子鼓勵
每個成長中的孩子都需要爸媽的鼓勵與肯定,但一些家長對孩子都是“高標準、嚴要求”,一旦孩子有任何行為上的“行差踏錯”,就會嚴厲地責備孩子。
在這樣嚴肅氛圍的影響之下,即便是孩子想要跟父母親密,也存在一個隔閡。睿智的家長懂得用鼓勵代替批評,除了看重結果之外,更應該看重過程,觀察到孩子的每一次小進步。
在父母的鼓勵下,不僅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與信心,也便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3、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家長不能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理想中的“譜模”成長。長大的孩子可能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比如爸媽為他們規劃成為科學家,但是孩子更喜歡音樂,立志成為音樂人等。
作為父母切忌不能“一言堂”,抽出一些時間來凝聽孩子的心聲,挖掘孩子的潛在興趣,再給他們提供適當的教育資源,這樣孩子在學習成長中,可以走得更快、更遠。
反之,一部分家長強制扼殺孩子的興趣,以個人的意志要求孩子為轉移,面對這樣“蠻不講理”的家長,如何能夠讓孩子放下芥蒂與家長真正親暱起來呢?
要知道親密親子關係的建立,是基於家庭和諧幸福的家庭。在孩子幼年時期,家長應該多抽空陪伴孩子,多跟孩子互動,尊重孩子的選擇。在陽光與愛沐浴下成長的孩子,不僅是家庭關係融洽,而且孩子也更容易養成極樂觀的心態,即便是面對生活挫折,他們也有勇氣迎難而上。
今日話題:關於親子關係建立的過程,您又有什麼經歷呢?歡迎留言一起分享!